全国盲人医疗按摩考试资料—伤科按摩学综合笔试复习(1)

第一单元伤科按摩学概述:

伤科按摩学是以按摩为主要治疗手段,骨伤科疾病为主要治疗方向的一门学科,
这进一步限定了伤科按摩所涉及的领域,即以筋伤为主的疾病范畴。
下面对筋与筋伤的概念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

细目一:伤科按摩学的研究范畴:

一、筋的内涵:

筋,古代《说文》解释为:“肉之力也,从肉从力从竹。竹,物之多筋者。”

这说明了筋的特点即肌肉与力量。

《素问·痿论》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素问·五藏生成论》说:“诸筋者皆属于节。”

即与骨节部分紧密连接的软组织结构称之为筋。

综合以上论述,认识了古代“筋”的含义,再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我们可以从解剖结构和功能特点两方面理解中医“筋”的内涵。

(一)、解剖结构:

中医的“筋”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中四肢和躯干部位的软组织,
主要指肌肉、筋膜、肌腱、韧带、腱鞘、滑液囊、椎间盘、关节软骨盘等软组织。

(二)功能特点:

从功能特点角度看,中医的筋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功能,
其一是约束关节,即维持骨关节的稳定性。
其二是运动关节,即为骨关节的运动提供动力源。

筋的动力结构与静力结构共同组成了维持身体运动的软组织结构。

二、筋伤的内涵:

(一)、筋伤的基本概念:

筋伤,现代医学称为软组织损伤,是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凡人体各个部位的关节、筋络、肌肉、筋膜、肌腱、韧带等,受到外来暴力撞击、强力扭转、牵拉、压迫或因不慎而跌仆、闪挫,或体虚、劳累过度以及持续运动、经久积劳等原因,所引起的机能或结构异常,而无骨折、脱位或皮肤破损者,均称为筋伤。

严重的筋伤才会影响到骨骼,引起骨折、脱位,但是骨折、脱位均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筋伤,术语称为“伤筋动骨”,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二)、筋出槽与骨错缝:

“筋出槽”、“骨错缝”是中医伤科的特有术语。

1、筋出槽:

筋出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筋槽”即指生理状态下“筋”应处的位置。
从绝对意义上讲,筋如有很微小的位移,即可理解为筋出槽。

综合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筋出槽”可以理解为筋的形态结构、空间位置或功能状态发生了异常改变,从而表现为筋强、筋歪、筋断、筋粗、筋纵、筋转等多种形式。

广义的筋出槽,周身各关节周围均可发生;

而狭义的筋出槽则较少见,虽然有槽的筋腱也不少,
但仅有肱二头肌长头肌腱、
胫后肌腱和腓骨长短肌腱等少数肌腱的出槽(滑脱)相对容易出现,
而其他却极为罕见。

2、骨错缝:

骨缝是骨关节的正常间隙。骨错缝则是骨关节的正常间隙或相对位置发生了细微的异常改变,从而引发以局部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

从广义角度讲,凡是骨关节有骨错缝存在,由于解剖关系的改变,关节周围的筋必然会有卷曲、扭转及变位,所以关节周围的筋就有可能“出槽”。

骨错缝与筋出槽常相互影响,同时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骨错缝时必然有筋出槽发生;
而筋出槽时不一定有骨错缝发生。

如肱二头肌长头腱滑脱属于狭义筋出槽,并没有骨错缝的发生。


细目二:伤科按摩的筋骨整体观:

以肌肉、筋膜等为主体的软组织病变和骨关节病变是骨伤科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伤科按摩主要的适用范围。

一、筋骨整体观的基础:

(一)、功能解剖:

从解剖角度看,骨关节为软组织提供框架支撑和三维空间运动轨道,
而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则为骨关节提供连接、稳定和动力功能,
两者在生理上相辅相成,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当有急慢性损伤时,伤骨必然连及筋肉,伤筋也肯定影响骨关节的功能,
因此常被称为“伤筋动骨”,这充分体现了伤科疾病筋、骨的辩证关系。

(二)、生物力学:

从力学角度看,骨组织、韧带、关节以及脊柱的椎间盘构成了脊柱、四肢和躯干的静力性稳定结构;肌肉、筋膜与相应的软组织构成了脊柱、四肢和躯干的动力性稳定结构。

由于年龄、环境、损伤、工作及运动方式不当等因素影响,作为动力性稳定结构的肌肉软组织会先受到影响,从而改变其正常的力学特性,进而影响相应肢体或脊柱的动力功能,导致机体受力失衡,其直接结果是造成力学概念上的应力集中,
具体表现为两侧关节受力不对称,应力集中部位的软组织充血、水肿等无菌性炎性反应,以及机化、钙沉积和骨质增生。这是脊柱和四肢骨伤科疾病最为常见的发病途径。

二、筋骨整体观的内容:

基于伤科疾病的这种发病特点,在按摩治疗骨伤科疾患时,需要考虑筋与骨在解剖结构、肢体运动方面的联系与区别,这也是具有伤科特色的“筋骨整体观”的指导思想。

结合这一思想和按摩学特征,在学习运用按摩治疗骨伤科疾病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筋骨辨证:

骨关节、椎间盘退变与软组织损伤是骨伤疾病演变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骨关节、椎间盘退变固然可增加软组织损伤的机会,软组织损伤同样会影响脊柱和四肢骨关节的稳定和运动功能,进而加速骨关节、椎间盘的退变,两者之间相互关联,且软组织损伤在骨伤疾病的急性发病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在按摩手法运用中,同样能够体现筋与骨的密切关系。

如关节运动手法可以产生脊柱和四肢骨关节空间位移效应而发挥治疗作用,
同样还有消除或减轻关节周围肌肉、筋膜发放病理性传入冲动的作用,从而治疗疾病,达到整骨可以治筋的效果;

松解手法主要作用于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手法不仅可改善脊柱和四肢骨关节的稳定性、骨结构及节段运动的协调性,还可恢复和加强脊柱和四肢骨关节的运动功能,故理筋同样可以达到正骨的效果。

(二)、检触结合:

在骨伤疾病影像学检查中,不仅要观察骨结构和椎间盘组织异常病变的局部解剖形态改变,还要重视因软组织病变、骨结构及关节稳定性下降引起的脊柱和四肢骨关节整体功能状态改变,这两方面均可导致脊柱倾斜、旋转、滑脱以及负重关节力线改变等。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但它只能反映部分问题,
临床上许多骨伤问题往往并不单纯由骨与关节的变化引起,还与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病变有关。
这些软组织病变常难以用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分辨,而伤科触诊在这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优势。

伤科触诊是判断疾病部位、解剖层次、疾病性质、轻重程度的重要依据。

在诊断过程中,触诊的目的是“寻痛点、定层次、辨伤情”,特别在伤科按摩中,触诊更是手法治疗的前提。
与此同时,影像学、超声学等辅助检查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临床资料,使我们对疾病诊断和病情发展有了更加整体的把握。

(三)、手法有度:

骨质增生和关节错缝是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一种适应性代偿表现,当其引起附近软组织损伤及产生压迫刺激时,则会导致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发生,而按摩手法能够有效地提升治疗效果。

明确诊断后,运用按摩治疗时,应遵循“一松解,二调整”的原则。
放松类手法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软组织的力学特性,从而达到缓解疼痛、恢复功能的目的。
脊柱和四肢骨关节调整类手法可解决同一关节平面的异常位移(包括前、后、左、右的水平位移及左、右的旋转位移等)。手法对脊柱关节的调整可以改善压迫物与神经根之间的空间关系,调整椎间孔和侧隐窝内径等;对四肢关节的调整可以松解关节周围的粘连,改善活动范围。这种对脊柱和四肢骨关节的整体曲度和运动范围的改善,改变了不同节段的应力分布,从而取得了更好的临床疗效。

版权:

本内容手打摘录至全国盲人医疗按摩第四版教材《伤科按摩学》,仅保留考试所需内容。如您觉得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请扫描下图二维码对作者进行打赏,让作者有更多动力去整理更多资料供大家学习,谢谢您的浏览。

双击长按扫描二维码
请使用微信/支付宝/云闪付扫描付款。

本资源为小tc学习园地xtcgzs.cn收集整理,转载请保留此内容。如您使用其进行盈利,本站将保留其追求您法律责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