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目十四:头痛:
头痛是指额、顶、颞及枕部的疼痛。
很多疾病有头痛症状,大部分无特异意义,如感染性疾病常伴头痛。
但反复发作、持续或进行性加重的头痛,可能是某些器质性疾病的信号,应高度重视。
一、病因:
1、颅脑病变:
(1)、感染:如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
(2)、血管病变: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等。
(3)、占位性病变:如脑肿瘤、颅内转移瘤、颅内囊虫病等。
(4)、颅脑外伤:如脑震荡、脑挫伤、颅内血肿、脑外伤后遗症等。
(5)其他: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腰椎麻醉后头痛。
2、颅外病变:
(1)、颅骨疾病:如颅骨肿瘤、颅底凹入症。
(2)、颈部疾病:如颈椎病及其他颈部疾病。
(3)、神经性头痛:如三叉神经痛、枕大神经痛及紧张焦虑引起的头痛。
(4)、颅外头部器官疾病:如青光眼、鼻窦炎、中耳炎、牙髓炎等均可引起头痛。
3、全身性疾病:
(1)、急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细菌性痢疾、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发热性疾病。
(2)、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等。
(3)、中毒:如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酒精、颠茄类药物等中毒。
(4)、其他:如低血糖、肝性脑病、肺性脑病、贫血、中暑等。
4、神经症:
如神经衰弱及癔症性头痛。
二、临床表现:
1、发病情况:
急剧而持续的头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颅内血管性病变;
急性起病,并伴有发热,常为感染性疾病所致;
慢性进行性头痛,伴有颅内压增高、或伴有癫痫发作,多为颅内肿瘤;
长期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无颅内高压表现,注意血管性头痛(如偏头痛);
因焦虑紧张等而反复出现的头痛,多见于肌紧张性头痛。
2、头痛部位:
全身性或颅内感染性疾病的头痛多为全头部痛;
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多在额部或整个头部;
偏头痛与丛集性头痛多在一侧;
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脊髓膜炎头痛伴有颈痛。
颅内病变的头痛较深而弥散;
颅外(如眼、鼻)病变所致头痛较表浅和局限。
3、头痛的程度与性质:
头痛的轻重与病情严重程度无平行关系。
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及脑膜刺激性头痛最为剧烈;
颅内压增高的头痛较为剧烈;
脑肿瘤的头痛多为轻度或中度,并呈渐进性加重;
血管性头痛多为胀痛,并伴有搏动性;
神经性头痛多为突发的电击样痛或刺痛。
4、头痛的发生与持续时间:
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头痛为持续性,常于清晨加剧;
神经性头痛较为短暂;
丛集性头痛多在晚间发生;
鼻窦炎所致的头痛常于清晨或上午发生。
5、头痛影响的因素:
打喷嚏、咳嗽、摇头、俯身等可使颅内感染性头痛、血管性头痛、颅内高压性头痛、颅内肿瘤性头痛加剧;
丛集性头痛在直立时可减轻;
偏头痛在使用麦角胺后可以缓解。
细目十五:眩晕与晕厥:
一、眩晕:
眩晕是指患者主观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物有旋转或摇动的一种感觉障碍,伴有客观的定向或平衡障碍。
患者可有站立不稳、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临床表现,一般无意识障碍。
主要由迷路、前庭神经、脑干及小脑病变引起,也可因其他系统或全身性疾病引起。
【病因与临床表现】
1、周围性眩晕(耳性眩晕):
周围性眩晕是指内耳前庭至前庭神经颅外段之间的病变所引起的眩晕。
(1)、梅尼埃病:
以发作性眩晕伴有耳鸣、听力减退、眼球震颤为主要表现;
严重时可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出汗,发作多暂短、很少超过两周,具有复发性特点。
(2)、迷路炎:多由于中耳炎而并发,症状同梅尼埃病,若伴有鼓膜穿孔,有助于诊断。
(3)、晕动病:乘车船时出现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表现。
(4)、内耳药物中毒:常由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中毒所致,多为渐进性眩晕伴耳鸣、听力减退,发病前常先有口周及四肢发麻。眩晕恢复较慢,数月或数年不等,前庭功能可呈永久性损害。
(5)、前庭神经元炎:多在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后突然出现眩晕,伴恶心与呕吐,一般无耳鸣及听力减退。眩晕持续时间可长达6周,愈后很少复发。
2、中枢性眩晕(脑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是指前庭神经烦内段、前庭神经核及其纤维联系、小脑、大脑等病变所引起的眩晕。主要有:
(1)、血管病变:
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脑病和小脑出血。
(2)、颅内占位性病变:
如小脑肿瘤、听神经纤维瘤、第四脑室肿瘤等。
(3)、颅内感染性疾病:
如颅后凹蛛网膜炎、急性小脑炎等。
(4)、颅内脱髓鞘疾病及变性疾病:
如多发性硬化、延髓空洞症等。
(5)、癫痫:
3、其他原因的眩晕:
常无真正旋转感,一般无听力减退、眼球震颤,少有耳鸣。
(1)、心血管疾病,如低血压、高血压、阵发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
(2)、眼源性疾病,如眼肌麻痹、屈光不正。
(3)、代谢性中毒,如尿毒症、严重肝病及糖尿病等。
(4)、头部或颈椎损伤后眩晕。
二、晕厥:
晕厥是指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发作时患者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突然倒地。
一般为突然发作,可迅速恢复,少有后遗症。
【病因、机制与临床表现】
心输出量减少、心脏停搏、血压急剧下降、脑血管广泛暂时性闭塞等均可致晕厥。
1、心源性晕厥:
见于严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排血受阻等,如阿-斯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房颤、主动脉狭窄、急性心梗等。
其机制是由于各种严重心脏疾病,使心排血量突然减少或心脏停搏,导致脑缺血而晕厥。
晕厥可发生于任何体位。最严重的阿-斯综合征,表现为心脏停搏5至10秒出现晕厥,停搏15秒以上可抽搐,危及生命。
2、脑源性晕厥:
脑源性晕厥指脑血管循环障碍,导致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
如脑动脉硬化致血管腔狭窄,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动脉微血栓、动脉炎等均可出现眩晕。
由于损害血管不同,还可有偏瘫、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
3、血管舒缩障碍:
(1)、单纯性晕厥: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导致短暂的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晕厥。多见于年轻体弱女性,发作前常有疼痛、恐惧等诱因,易发生在天气闷热、空气污浊和疲劳时,晕厥前有眩晕、恶心、面色苍白、肢体发软等,伴血压下降、脉搏微弱、数秒或数分钟后可自然苏醒,无后遗症。
(2)、直立性低血压:因血液蓄积于下肢、周围血管扩张淤血或血循环调节障碍等因素,使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所致。其血压急剧下降,持续时间短。见于长期卧位或蹲位突然站立者,服用氯丙嗉等药物者,以及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多发性神经根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患者。
(3)、颈动脉窦综合征:由于颈动脉窦附近病变,如局部动脉硬化、动脉炎、肿瘤等,使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致脑供血不足。表现为发作性晕厥伴抽搐,中年以上多见。常见的诱因是突然转头、衣领过紧、手压颈动脉窦等。
(4)、排尿性眩晕:患者自主神经不稳定、体位骤变(夜间起床)、排尿时屏气动作等,通过迷走神经反射使血压下降导致脑缺血。多见于青年男性,在排尿中或排尿结束时突然晕厥,持续1至2分钟,自行苏醒,无后遗症。
(5)、咳嗽性晕厥:主要因剧咳时胸腔内压力增加,静脉回流受阻,心输出量降低,血压下降致脑缺血。慢性肺部疾病者,在剧咳后发生晕厥,40至60岁男性多见。
4、血液成分异常:
(1)、低血糖综合征:因大脑供能不足,表现为饥饿感、头晕无力、出汗、震颤、晕厥甚至昏迷。
(2)、重症贫血:因血氧明显不足,在用力时发生晕厥。
(3)、高原晕厥:空气中缺氧、血氧低下而发生晕厥。
(4)、换气过度综合征:见于癔症发作或大哭时,因换气过度致呼吸性碱中毒,脑部毛细血管收缩、脑缺血而晕厥,表现为头晕、乏力、口唇肢端发麻或针刺感,严重可发生手足抽搐。
细目十六: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
当高级神经活动功能受损时发生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以及谵妄。
一、病因:
1、全身性疾病:
(1)、急性重症感染:如败血症、中毒性肺炎、中毒性菌痢、伤寒等疾病。
(2)、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甲状腺危象、糖尿病性昏迷、尿毒症以及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
(3)、严重的循环障碍:如急性心肌梗死、阿-斯综合征、严重休克、急性大失血等。
(4)、中毒:如一氧化碳、氰化物、有机磷农药等中毒,吗啡、安眠药、麻醉药过量等。
(5)、物理及缺氧性损害:如触电、中暑、溺水、日射病、髙山病等。
2、颅脑疾病:
(1)、感染性疾病: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脑膜炎、脑炎及脑脓肿等。
(2)、非感染性疾病:①颅内占位性疾病,如脑肿瘤等;②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高血压脑病等;③颅脑损伤,如脑震荡、脑挫裂伤、外伤性颅内血肿、颅骨骨折等;④癫痫,如癫痫大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
二、临床表现:
1、嗜睡:
嗜睡是最轻的意识障碍,呈病理性倦睡状态,患者陷入持续睡眠。
可被轻刺激唤醒,醒后能正确回答问题,但反应迟钝,停止刺激后很快又入睡。
2、意识模糊:
意识模糊是意识水平轻度下降,意识障碍程度较嗜睡深。
患者言语不连贯,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可有幻觉、错觉、记忆模糊等。
3、昏睡:
昏睡是较严重的意识障碍,患者接近于不省人事的状态,不易唤醒;
在压迫眶上神经、摇动身体等强刺激下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入睡;
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4、昏迷:
昏迷为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不能唤醒,无自主运动。
按其程度可分为:浅昏迷、中度昏迷、深昏迷
(1)、浅昏迷:对疼痛刺激(如压迫眶上神经)有肢体退缩反应或痛苦表情。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及眼球运动等可存在。
(2)、中度昏迷:对周围事物及多种刺激无反应,对剧烈刺激尚可出现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眼球无转动。
(3)、深昏迷: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各种反射消失,仅维持呼吸和心跳,并常有改变。
5、谵妄:
谵妄是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特征的高级神经活动急性失调状态。
患者意识清晰度明显下降,出现精神异常、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错觉、幻觉)、躁动不安、言语杂乱等表现。
见于急性感染发热期、急性中毒(如酒精中毒)、肝性脑病、中枢神经疾病等。因病因不同,有的可逆转康复,有的则发展为昏迷。
版权:
本内容手打摘录至全国盲人医疗按摩第四版教材《西医学基础》,仅保留考试所需内容。如您觉得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请扫描下图二维码对作者进行打赏,让作者有更多动力去整理更多资料供大家学习,谢谢您的浏览。
本资源为小tc学习园地xtcgzs.cn收集整理,转载请保留此内容。如您使用其进行盈利,本站将保留其追求您法律责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