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盲人医疗按摩考试资料—伤科按摩学综合笔试复习(2)

细目二:损伤的病因病机:

一、损伤的病因:

损伤的病因,就是造成人体损伤发生的原因,亦称为损伤的致病因素。

损伤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对外界损害因素作用的反应。

(一)、外因:

1、外力因素:

外力作用可导致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失常而引起一系列证候,轻则皮肉损伤而出现肿痛瘀斑,重则皮肉开裂,损伤出血或筋断骨错,甚则内脏损害危及生命。

外力损伤可分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收缩力、持续劳损力四类。

其中间接暴力又可分为传达暴力、扭转暴力、杠杆暴力三者。

2、外感六淫:

人体遭受外伤后,气血、筋骨、脏腑、经络受损,尤其年老体弱或久病体虚者,六淫之邪常乘虚而入。损伤后,若受风、寒、湿邪的侵袭,可引起腰部和四肢关节痹痛,宿伤外合风湿易引发陈伤旧患,经久难愈。

正如《诸病源候论·卒腰痛候》指出:“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其经贯肾络脊,风邪乘虚,卒入肾经,故卒然而患腰痛。”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说:“损后中风,手足痿痹,不能举动,筋骨乖张,挛缩不伸。”说明各种损伤可因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经络阻塞,气机不得宣通,引起肌肉挛缩或松弛无力,故致关节活动不利、肢体功能障碍。

(二)、内因:

内因是指人体内部影响伤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素问·评热病论》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外在因素发病还必须通过内在因素起作用,而且许多伤病的发病与人体生理特点、病理反应等内在因素有关。

1、年龄:

不同年龄,伤病的发生率及损伤的性质、部位各不相同:

(1)、从损伤发生的性质看,中老年人易发生劳损性、退行性伤病,而青少年则极少发生。

(2)、从损伤发生的部位看,跌仆外伤手掌撑地若发生骨折,
老年人易发于桡骨远端,
儿童多发于肱骨髁上,
青壮年则发生在尺桡骨或肱骨干处。

(3)、从骨折的性质看,老年人易形成完全性或粉碎性骨折,且多产生并发症,
儿童骨骼的胶质成分多,骨膜较厚而坚韧,遭受外力不易完全断裂,往往形成青枝骨折,
而18岁以下的青少年,骨骺尚未闭合,关节部位受伤往往发生骨骺分离或骨骺骨折,
青壮年则多形成骨干或干骺端部位的横断或斜形骨折。

(4)、从关节脱位看,多见于青壮年、儿童,老年人较少见。
究其原因,因儿童体轻,关节软骨富有弹性,缓冲作用大,关节周围韧带和关节囊柔韧而不易撕裂,虽易遭受暴力但不易发生脱位,而常常造成骨骺损伤。老年人因其骨骼中无机成分增多,骨质疏松,骨骼脆性增加而强度下降,在外力作用下关节部位多发生骨折,而较少发生脱位。

2、体质:

体质的强弱、盛衰与伤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关系。

素体虚弱者,因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筋骨失养,一般外力即可造成损伤;
而体质壮实、气血旺盛者,在相同外力作用下很少造成损伤,即使形成损伤,其程度亦较轻。

如扛同一重量的物体,腰肌强壮者,不易发生扭伤;反之,腰肌薄弱者,则可发生急性腰扭伤。

3、局部解剖结构:

在外力作用下,机体局部的解剖结构与伤病的形成密切相关。
如传达暴力作用于某一骨骼时,通常是在其解剖结构的薄弱处发生骨折。

如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处和形态变化部位均易产生应力集中,为力学上的薄弱点,前者如肱骨外科颈、桡骨远端、肱骨髁上,后者如锁骨中外1/3交界处、胫骨中下1/3交界处等。

在脊柱多关节部位,小范围活动关节与大范围活动关节交界处(相对静止和活动的交界处),遭受屈曲(成角)应力时,往往易发生骨折和脱位。

各关节部位的骨端结构、经筋的结构(包括关节囊、韧带、肌腱、滑膜等)也与损伤相关。

如外踝位置较内踝为低,加之外侧副韧带不如内侧副韧带坚强,故踝部扭伤以内翻型居多。

又如肩关节结构关节盂小,肱骨头大,关节灵活但不稳定,故一般跌仆暴力即可引起脱位;

与此相反,髋关节由于股骨头深纳于髋臼之内,且其头臼比例一致,故关节稳定,除非遭受强大暴力,一般不发生脱位。

4、职业性质:

损伤的发生与职业性质也有一定的关系,如运动员在激烈的对抗活动中、体力劳动者的劳动保护不符合要求等,均易发生损伤。手部损伤多发生于缺乏必要防护设备的机械工人之中;肱骨外上髁炎多发生于网球运动员、手工业工人等职业;胫骨结节骨骺炎多发生于青少年田径、足球运动员;经常弯腰体力劳动者,腰部容易形成劳损;高空作业的建筑工人,常因跌伤形成脊柱骨折;经常低头伏案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容易患颈部劳损和颈椎病;而运动员、杂技演员则易形成运动性损伤。

5、病理因素:

伤病的形成还与诸多病理因素有关,如内分泌代谢障碍中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骨病中骨肿瘤、骨结核、骨髓炎、骨囊肿等,
某些先天性疾患如脆骨症等均会影响骨组织结构,削弱了骨组织的强度和刚度,使骨组织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即发生病理性骨折。

同理,关节脱位的发生亦受病理因素影响,如先天性关节发育不良,体质虚弱,关节囊和关节周围韧带松弛,较易发生脱位,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

又如,关节内病变,或近关节的病变,可引起骨端或关节面损坏,引起病理性关节脱位,
如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骨关节结核等疾病的中、后期可并发关节脱位。

某些关节脱位,只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如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小儿脑性瘫痪、中老年人中风引起的半身不遂等,由于广泛性的肌肉萎缩,患肢关节周围韧带松弛,无力承受肢体下垂的重量,形成关节半脱位、脱位,临床上多见于肩关节。

二、损伤的病理:

(一)、骨折的病理:

骨折的形成是外因和内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外力超越了骨骼的强度即会造成骨折。

但是由于年龄、健康状况、解剖位置、结构、受伤姿势以及骨骼病理等因素的影响,同一形式的外力,可以造成不同的损伤。

1、骨折的移位方式:

(1)、成角移位:
两骨折段之轴线交叉成角,以角顶的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内及向外成角。

(2)、侧方移位:
骨折两端相对移向侧方。在四肢,一般以近折端为基准,视远折段的移位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内及向外侧方移位。
在脊柱,以下位椎体为基准,以上位椎体的移位方向来区分骨折的移位方向。

(3)、缩短移位:
两骨折段互相重叠或嵌插,骨的长度因而缩短。

(4)、分离移位:
两骨折端互相分离,且骨的长度增加。

(5)、旋转移位:
骨折段围绕骨之纵轴旋转。

2、移位程度和方向的因素:

(1)、外在因素:与暴力的大小、作用方向及搬运情况等有关。

(2)、内在因素:与肢体远侧段的重量、肌肉附着点及其收缩牵拉力等有关。

疲劳骨折多无移位。

(二)、脱位的病理:

关节脱位,不仅骨关节面的正常对合关系遭到破坏,关节囊亦有不同程度的破裂,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腱、肌肉亦常有撕裂。

如暴力强大,骨端移位明显,常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严重时骨端可穿破软组织和皮肤,造成开放性脱位。

脱位伴有大块骨折(如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关节面挤压骨折、关节软骨面脱落等,亦属较为常见的创伤病理改变。

关节脱位后,关节腔隙和创伤形成的软组织裂隙,均被损伤出血所填充,形成局限性血肿,
如治疗不及时,则可形成陈旧性损伤,
此时因关节囊内、外血肿机化,结缔组织增生,周围软组织的瘢痕形成,导致复位困难。若勉强采用手法复位,或手法复位操作粗暴,可导致关节面损伤,使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遭到破坏,增加了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概率,甚至形成骨端缺血性坏死及骨折。

(三)、筋伤的病理:

筋伤的基本病理变化为瘀血凝滞、筋伤断裂、骨节错缝。

其特点是:

①筋膜、筋腱的脉络受伤,血溢脉外,形成血肿,导致局部气血流通受阻,
运化失常,水湿停留于肢体的局部,继发水肿。

②创伤血肿或炎性反应致使气血瘀滞,脉络不通,而产生疼痛。

③由于疼痛和肿胀的影响,或筋伤断裂,或骨节错缝,或神经损伤,或关节内软骨板破裂,致关节交锁,或受伤组织的粘连、纤维化、骨化,凡此种种,均可造成肢体关节的活动障碍。

现代医学认为,软组织损伤后的基本病理变化是由于致伤因素、出血、凝血等引起的炎性反应,
表现为损伤局部的充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渗出而出现水肿。

此外,严重损伤可引起人体一系列的全身应激反应,主要表现在内分泌与代谢方面。

(四)、骨错缝的病理:

骨错缝的病理改变多由外力引起。
其外力作用是多方面的,如直接外力、间接外力、肌肉拉力等,
间接外力是引起骨错缝的主要原因。

强力扭转、牵拉、闪挫或过伸等间接外力,使关节运动超过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产生骨错缝。此时,因关节失去了正常解剖位置,关节周围的关节囊、韧带被拉紧,而使错缝关节不能自行复位;或错缝关节内产生负压,将滑膜吸入关节腔内,阻碍关节自行复位,而引发疼痛与功能障碍。

脊柱关节的骨错缝,一般是由于脊椎小关节、椎间盘及相关软组织规律性的退行性变,首先是椎间盘组织的水分明显减少,使椎间盘组织的体积相对变小,其周围软组织的弹性降低,张力、承重力及抗扭转力均逐渐减小。每个人均在不知不觉中,脊柱已发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如椎间隙变窄、椎间纤维环破裂、椎间小关节稳定性降低等,从而引发临床症状。

当骨关节发生错缝后,由于骨关节不能自动合缝,所以关节周围的某些筋,必然发生离槽、扭曲甚至弛纵,日久,必然发生卷挛、粘连,因而临床上出现了急慢之别。急性损伤,逐渐延续为慢性疼痛,从新鲜的急性骨错缝、筋出槽,逐渐发展为陈旧性的慢性劳损,长期不愈。

版权:

本内容手打摘录至全国盲人医疗按摩第四版教材《伤科按摩学》,仅保留考试所需内容。如您觉得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请扫描下图二维码对作者进行打赏,让作者有更多动力去整理更多资料供大家学习,谢谢您的浏览。

双击长按扫描二维码
请使用微信/支付宝/云闪付扫描付款。

本资源为小tc学习园地xtcgzs.cn收集整理,转载请保留此内容。如您使用其进行盈利,本站将保留其追求您法律责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