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盲人医疗按摩考试资料—实用人体学综合笔试复习(17)

细目四:肝:

一、肝的形态:

肝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也是体内最大的消化腺。
肝呈不规则的楔形,可分为上、下两面,前、后、左、右四缘。

肝上面膨隆,与膈相接触,故又称膈面。
肝膈面上有矢状位的镰状韧带附着,借此将肝分为左、右两叶。
肝左叶小而薄,肝右叶大而厚。
肝下面凹凸不平,邻接一些腹腔器官,又称脏面。

脏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3条沟,
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肝门。
出入肝门的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

左侧的纵沟较窄而深,沟的前部内有肝圆韧带通过;
后部容纳静脉韧带。

右侧的纵沟比左侧的宽而浅,沟的前部为一浅窝,容纳胆囊,故称胆囊窝;
后部为腔静脉沟,容纳下腔静脉。

肝的前缘(也称下缘)是肝的脏面与膈面之间的分界线,薄而锐利。
肝的右缘是肝右叶的右下缘,亦钝圆。
肝的左缘即肝左叶的左缘,薄而锐利。

二、肝的位置和毗邻: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肝的前面大部分被肋所掩盖,仅在腹上区的左、右肋弓之间,有一小部分露出于剑突之下,直接与腹前壁相接触。

肝上方为膈,膈上有右侧胸膜腔、右肺及心等。

肝右叶下面,前部与结肠右曲邻接,
中部近肝门处邻接十二指肠上曲,
后部邻接右肾上腺和右肾。
肝左叶下面与胃前壁相邻,
后上方邻接食管腹部。

三、肝外胆道系统:

肝外胆道系统是指走出肝门之外的胆道系统而言,
包括胆囊和输胆管道(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和胆总管)。
这些管道与肝内胆道一起,将肝分泌的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

(一)胆囊:

胆囊为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囊状器官,呈长梨形,
容量40至60ml。
胆囊位于肝下面的胆囊窝内。

胆囊分底、体、颈、管4部分,

胆囊底是胆囊突向前下方的盲端。
当充满胆汁时,胆囊底可贴近腹前壁。
胆囊底体表投影位置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附近
(即右腹直肌外缘与右肋弓的夹角处。
胆囊发炎时,该处可有压痛。

胆囊体是胆囊的主体部分,与底之间无明显界限。
胆囊体向后逐渐变细,约在肝门右端附近移行为胆囊颈。

胆囊颈是胆囊体向下延续并变细的部分,
常以直角向左下弯转,移行于胆囊管。

胆囊管比胆囊颈稍细,与左侧的肝总管汇合,延续为胆总管。

胆囊内面被有黏膜,其中底和体部的黏膜呈蜂窝状,
而衬于颈和管部分的黏膜皱襞呈螺旋状突入腔内,形成螺旋襞。
螺旋襞可控制胆汁的流入和流出,有时较大的结石,也常由于螺旋襞的阻碍而嵌顿于此。

(二)肝管与肝总管:

肝左、右管分别由左、右半肝内的毛细胆管逐渐汇合而成,走出肝门之后即合成肝总管。

肝总管长约3cm,下行与胆囊管以锐角结合成胆总管。

(三)胆总管:

胆总管长约4〜8cm,由肝总管和胆囊管汇合而成。
下行于肝固有动脉的右侧,肝门静脉的前方,
向下经十二指肠上部的后方,降至胰头后方,
再转向十二指肠降部中份,
在此处的十二指肠后内侧壁与胰管汇合,形成一略膨大的共同管道称肝胰壶腹,
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包绕。
肝胰壶腹括约肌平时保持收缩状态,由肝分泌的胆汁,经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进入胆囊内贮存。
进食后,尤其进高脂肪食物,在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下,胆囊收缩,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使胆汁自胆囊经胆囊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排入十二指肠腔内。

四、肝的主要功能:

肝的功能很复杂,其主要功能如下:

1.分泌胆汁:

肝细胞分泌胆汁,成人的肝每天可分泌胆汁500至1000ml。

胆汁是浓稠味苦的液体,颜色决定于胆色素的种类和浓度。

肝胆汁为金黄或橘黄色,呈弱碱性(pH约为7.4)。
胆囊胆汁因部分水分和碳酸氢盐被胆囊吸收而被浓缩,颜色较深,pH约6.8。

胆汁主要含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及多种无机盐。

胆汁中与消化、吸收有关的成分主要是胆盐。
胆盐是各种结合胆汁酸形成的钠盐的总称。

胆盐的作用:
①激活胰脂肪酶,加速它对脂肪的分解作用;
②乳化脂肪,使脂肪乳化成极小的微粒,增加脂肪与脂肪酶的接触面积,利于消化。卵磷脂、胆固醇也有相同的作用;
③胆盐可以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④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肝脏、胆道患病者,胆汁分泌减少或排放受阻,会出现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不良,以及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

2.参与物质代谢:

肝几乎参与体内的一切代谢过程,故称之为物质代谢的“中枢”。
参与蛋白质、脂类、糖类和维生素等物质的合成、分解与转化、储存;
还参与激素、药物等物质的分解与转化,以及解毒。

3.吞噬和防御:

肝血窦内的巨噬细胞(肝枯否细胞)具有活跃的吞噬能力,能对进入人体的细菌、异物等进行吞噬清除。

4.造血:

在胚胎时期,肝还具有造血功能。


细目五:胰:

一、胰的位置与毗邻:

胰是位于腹后壁的一个狭长腺体,质地柔软,呈灰红色,
长17至20cm,
宽3至5cm,
厚1.5至2.5cm。

胰横置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平对第1至2腰椎体。

胰的前面隔网膜囊与胃相邻,后方有下腔静脉、胆总管、肝门静脉和腹主动脉等重要结构。
其右端被十二指肠环抱,左端抵达脾门。
胰的上缘约平脐上10cm,下缘约相当于脐上5cm处。

二、胰的分部:

胰可分头、颈、体、尾4部分,
各部之间无明显界限,
头、颈部在腹中线右侧,
体、尾部在腹中线左侧。

胰头为胰右端膨大部分,位于第2腰椎体的右前方,被十二指肠“C”形凹槽所包绕。
在胰头右后方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常有胆总管经过,有时胆总管可部分或全部被胰头实质所包埋。
当胰头肿大压迫胆总管时,可影响胆汁排出,发生阻塞性黄疸。
胰颈是位于胰头与胰体之间的狭窄扁薄部分,胃幽门位于其前上方。
胰体位于胰颈与胰尾之间,占胰的大部分,略呈三棱柱形。
胰体横位于第1腰椎体前方,故向前凸出。
胰尾较细,行向左上方至左季肋区,触及脾门。

胰管位于胰实质内,偏背侧,其走行与胰的长轴一致,
从胰尾经胰体走向胰头,沿途接受许多小叶间导管,最后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后内侧壁内与胆总管汇合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在胰头上部常可见一小管,行于胰管上方,称为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三、胰液的成分及作用:

胰液是胰腺分泌的无色透明、碱性(pH为7.8至8.4)液体,
正常成年人每日分泌1至2L。

胰液中含水、碳酸氢盐和多种消化酶及氯离子、钠离子、钾离子等。

1.碳酸氢盐:
碳酸氢盐有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黏膜免受胃酸侵蚀的作用;
还能形成适宜于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的pH环境。

2.胰淀粉酶:

胰淀粉酶对生熟淀粉均有催化作用,
其催化效率高,可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

3.胰脂肪酶:

胰脂肪酶催化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4.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这两种酶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分泌。
胰蛋白酶原受酸、肠激酶及胰蛋白酶激活;
糜蛋白酶原受胰蛋白酶的激活。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均可以催化蛋白质分解成胨。
两种酶共同作用,可以将蛋白质分解成多肽和氨基酸。

胰液含的消化酶种类全、数量多,是消化力最强的消化液。
若胰液分泌过少或缺乏,将出现消化不良,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不能被完全消化和吸收。

版权:

本内容手打摘录至全国盲人医疗按摩第四版教材《实用人体学》,仅保留考试所需内容。如您觉得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请扫描下图二维码对作者进行打赏,让作者有更多动力去整理更多资料供大家学习,谢谢您的浏览。

双击长按扫描二维码
请使用微信/支付宝/云闪付扫描付款。

本资源为小tc学习园地xtcgzs.cn收集整理,转载请保留此内容。如您使用其进行盈利,本站将保留其追求您法律责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