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盲人医疗按摩考试资料—中医诊断学综合笔试复习(5)

细目二: 舌诊:

舌诊,是通过观察人体舌质、舌苔和舌下络脉 的变化,以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又称望舌。

一 、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方法:

望舌时患者可采取坐位或仰卧位。
患者尽量张口,自然舒展地将舌伸出口外,充 分暴露舌体,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
一般先看舌尖,再舌中,再舌侧,最后看舌根部。
先看舌质,再看舌苔。
如果一次望舌判断不清, 令患者休息3?5分钟后,再望。

(二)、注意事项:

望舌以白天充足、柔和的自然光线为佳。
避免 因光线强弱、色调等所造成的颜色错觉。

饮食和某些药物可以使舌象发生变化,可以使 舌苔着色,称为染苔。
如发现疑问时,可询问患者的饮食、服药情况。

牙齿残缺,可造成同侧舌苔偏厚;
镶牙可以使舌边留下齿印;
张口呼吸可以使舌苔变干。

二、舌诊的内容与正常舌象:

(一)、舌诊的内容:

舌诊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
望舌质包括望舌的颜色、形质、动态和舌下络脉,以候脏腑虚实,气血盛衰。
望舌苔包括望苔质和望苔色,以分析病邪的深浅、邪正的消长。
但望舌质和 望舌苔必须综合分析,才能全面了解病情。

(二)、正常舌象:

1、正常舌象:
舌色淡红,舌质荣润,大小适中,柔软灵活。
舌苔均勻薄白,干湿适中,即“淡红舌、薄白苔”。

2、舌象的生理变异:
不同季节气候及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对舌象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临床在望舌时应引起注意。
如儿童舌质多淡嫩少苔,老年人舌色较暗红或伴见紫暗色等。

三、望舌质:

舌质,指舌的本体,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组织, 又称舌体。
望舌体包括观察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四个部分。

(一)、望舌色:

舌体的颜色,多分为淡红、
淡白、
红、
绛、
青紫
五种。

1、淡红舌:

淡红润泽。

为气血调和的征象,多见于健康人。
也可见于外感病初起,病情轻浅,气血未伤者。

2、淡白舌:

比正常舌色浅淡。

主气血两虚、阳虚。
气血亏虚,血不荣舌,或阳虚运血无力,不能上充于舌,均可致舌色浅淡。
若舌色淡白,舌体痩薄,多属气血两虚;
舌色淡白,舌体稍胖嫩,或有齿痕,多为阳虚水湿内停。
舌色白而几乎无血色,称为枯白舌,属亡血夺气,病情危重。

3、红舌:

比正常舌色深,或鲜红色。

主热证。
有虚实之分。热盛则气血 沸涌,血行加速,充盈舌体脉络,故舌红。
若舌红, 苔黄厚,多属实热证;
若舌鲜红或嫩红,少苔或无 苔,或有裂纹,多为虚热证;
若舌尖红赤破溃,多 为心火上炎;
舌两边红赤,多为肝胆热盛。

4、绛舌:

比红舌颜色更深,或为暗红色。

主热入营血、阴虚火旺。
多由红舌 进一步发展而成,热人营血,耗伤营阴,血液浓缩, 血热充斥于舌而绛;
或虚火上炎于舌络而红绛。

5、青紫舌:

舌色淡紫而无红色,称为青舌;
舌色深绛而暗,称为紫舌。
舌体局部出现青紫色斑点, 大小不一,不高出舌面,大者称为瘀斑,小者称为瘀点。

主气血瘀滞。
多由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舌色淡红中泛现青紫,多为肺气壅塞,或气滞血瘀,或气虚所致,亦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或某些药物、食物中毒等。

(二)、望舌形:

望舌形,指观察舌体的形状,包括老嫩、胖痩、 点刺、裂纹、齿痕等内容。

1、老、嫩舌:

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或皱缩, 舌色较暗者为老舌;
舌体浮胖娇嫩,纹理细腻,舌 色浅淡者为嫩舌。

老、嫩是疾病虚实的标志之一,老 舌多见于实证,嫩舌多见于虚证。

2、胖、瘦舌:

胖舌有胖大、肿胀之分。
较正常舌 体大而厚,伸舌满口,称为胖大舌。
舌体肿大,甚 至不能闭口,伸出则难以缩回,称为肿胀舌。
舌体 比正常舌痩小而薄,称为瘦薄舌。

胖大舌多主水湿、痰饮内停;
肿胀舌多主湿热、热毒上壅;
痩薄舌多主气血两虚、阴 虚火旺。
先天性舌血管瘤患者,可见舌的局部肿胀 色紫。

3、点、刺舌:

点,是指舌体上出现的较明显的星点,大者为星,小者为点。
刺,是指舌体上出现的 突起,状如芒刺,抚之棘手,称为芒刺舌。

主热证。热愈盛则点、刺愈多。
根据点、刺所生部位,可分辨邪热所在脏腑。
如舌尖 有点刺,多属心火亢盛;
舌边有点刺,多属肝胆火盛;
舌中有点刺,多属胃肠热盛。

4、裂纹舌:

舌面上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裂 沟,深浅不一,多少不等,统称为裂纹舌。

主精血亏虚、阴津耗损。
若舌质红 绛而有裂纹,多属热盛津伤,阴津亏损;
舌色淡白 而有裂纹,多为血虚不养。
若健康人舌面上有裂纹, 其上有苔覆盖,且无不适症状,称先天性裂纹舌。

5、齿痕舌:

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

主脾虚、水湿或气血不足。
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或水湿内盛。
若舌体不胖而有齿痕,舌质娇嫩,多属气血两虚。
若健康人舌体虽有轻微齿痕,长期存在并不消失,舌体并不胖嫩者,为先天性齿痕舌。

(三)、望舌态:

望舌态,指观察舌体活动时的状态。
常见的病理舌态有:强硬、痿软、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等。

1、强硬舌:

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

主热入心包、高热伤津或风痰阻络。
舌强硬而红绛少津,多见于热扰心神,热盛伤津证。
突然舌强伴有肢体麻木、眩晕者,多为风痰阻络的中风先兆。

2、歪斜舌:

伸舌时舌体歪向一侧。

主中风或中风后遗症。
多因肝风内动,挟痰挟瘀,或痰瘀阻滞一侧舌部经络,舌伸缩无力所致。

3、颤动舌:

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

主肝风内动。
若舌淡白而颤动,多见于血虚生风;
舌绛紫而颤动,多见于热极生风;
舌红少苔而颤动,多见于阴虚动风。

(四)、望舌下络脉:

舌下络脉是位于舌底,舌系带两侧的纵行大络脉。
正常的舌下络脉,呈淡紫色,管径一般不超过二点七毫米、长度不超过舌下肉阜至舌尖连线的五分之三,无分支、怒张、迂曲。

1、观察方法:

让患者张口,将舌体向上腭方向翘起,舌尖轻抵上腭,勿用力太过,舌体自然放松, 舌下络脉充分暴露。
首先观察络脉的长度、颜色以及有无怒张、弯曲等;
然后观察周围小络脉的颜色、 形态等的改变。

2、临床意义:

主要反映气血的运行情况。
舌下络脉粗胀、分叉,或呈青紫、绛、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状,或舌下络脉曲张等,多属血瘀之象。

五、望舌苔:

舌苔,是指散布于舌体上面的一层苔状物,由脾胃阳气蒸化水谷之气,上聚于舌面而成。

正常的舌苔,一般薄白均匀,干湿适中,舌根部稍厚。
若机体脾胃功能出现变化,或感受病邪,均可形成不同的病理性舌苔。

(一)、望苔质:

望苔质,指观察舌苔的质地、形态。
临床常见的苔质变化包括厚薄、润燥、腻腐、剥落等。

1、厚、薄苔:

舌苔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
即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者,称为薄苔,又称见底苔。
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者,称 为厚苔,又称不见底苔。

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的深浅。
薄苔,多见于疾病初起,病邪在表,为病情轻浅未伤胃气;
厚苔,多见于病邪入里,或内有痰饮、 水湿、食积等,为胃气挟湿浊邪气熏蒸而致。

舌苔厚薄的变化,提示邪正的消长进退。
舌苔由薄增厚,提示邪气渐盛,为病进;
舌苔由厚变薄或复生薄白新苔,提示正气胜邪,为病退。
一般说, 舌苔厚薄变化以渐变为多见,
如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气极盛、迅速入里;
厚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薄苔,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2、润、燥苔:

舌苔润泽有津,干湿适中,称为润苔。
舌面水分过多,扪之湿滑,伸舌欲滴,称为滑苔。
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干裂,称为燥苔。

舌苔毫无水分,质地粗糙,称为糙苔。

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
润苔多见于正常人,若疾病中见润苔,提示津液未伤,如风寒表证、湿证初起等;
滑苔主痰饮、 水湿,为津液内聚的表现;
燥苔主津液已伤,如高热、吐泻伤津,或津液失于输布;
糙苔多由燥苔发展而来,多见于热盛伤津之重证,或秽浊之邪盘踞中焦。

3、腻、腐苔:

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脱,称为腻苔。
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易去,称为腐苔。

主痰浊、食积。
腻苔多由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湿浊上泛舌面所致;
腐苔多因阳有余,蒸腾胃中秽浊之邪上泛所致。

4、剥(落)苔:

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脱落处光滑无苔,称为剥落苔。
舌苔全部剥落,舌面光洁如镜者,称为镜面舌。
舌苔不规则剥脱,边缘凸起,界限清楚,形似地图,部位时有转移者,称为地图舌。
先天性剥苔是生来就有的剥苔,常在舌面中央人字沟之前,呈菱形,多与先天因素相关。

主胃气不足,胃阴亏损,或气血两虚。
剥苔范围的大小,多与气阴或气血亏损程度有关;
舌苔从全到剥,是正气渐衰的表现。
舌苔剥落后复生薄白之苔,为邪去正胜,胃气渐复的佳兆。
镜面舌多见于病重阶段,提示胃阴枯竭,胃无生发之气。
地图舌, 多见于儿童,与过敏及阴虚体质相关。

(二)、望苔色:

苔色的变化主要 有白、黄、灰黑三类,
临床可单独出现,也可相兼出现。

1、白苔:

舌面附着白色的苔状物,称为白苔。

主表证、寒证。
苔薄白而润,多见于健康人,或表证初起,或里证病轻,或阳虚内寒;
苔薄白而干,多见于外感风热或燥邪之表证;
苔薄白而滑,多见于外感寒湿,或脾阳不振,水湿内停;
苔白厚腻,多见于湿浊内停,或痰饮、食积内结。

2、黄苔:

舌苔呈黄色,称为黄苔。
根据色黄的程度,有淡黄、深黄、焦黄之分。
淡黄苔,色浅黄;
深黄苔,色黄而深浓;
焦黄苔是深黄色中夹有灰褐色。

主里证、热证。
舌苔由白转黄,提示邪气入里化热,
苔色愈黄,提示热邪愈盛,
苔黄而腻,称为黄腻苔,多见于湿热蕴结, 痰热内蕴,食积热腐;
苔黄而干,称为黄燥苔,多 见于热邪伤津。

3、灰黑苔:

苔色浅黑,称为灰苔;
苔色深黑, 称为黑苔。

主里热炽盛,或阴寒内盛。
灰黑苔,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来。
临床常以苔质润燥作为鉴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
灰黑而润主寒,多由白苔转化而来;
灰黑而燥主热, 多由黄苔转化而来。

版权:

本内容手打摘录至全国盲人医疗按摩第四版教材《中医诊断学》,仅保留考试所需内容。如您觉得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请扫描下图二维码对作者进行打赏,让作者有更多动力去整理更多资料供大家学习,谢谢您的浏览。

双击长按扫描二维码
请使用微信/支付宝/云闪付扫描付款。

本资源为小tc学习园地xtcgzs.cn收集整理,转载请保留此内容。如您使用其进行盈利,本站将保留其追求您法律责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