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之一,临床上主要以较长时间的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厌恶进食为主要特征,多发于6岁以内小儿。
厌食在古代文献中无专门论述,多数作为并发症存在,或者归为“脾胃病”“饮食”“疳证”“积滞”“阳明病”等条目下论述,也没有专门的病名。宋代·刘昉第一次将其作为独立病证引入儿科疾病,并将其命名为“乳食不下”;后世医家则多以“不思食”“恶食”“饥不能食”来论述本病。《灵枢·脉度》所云:“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为认识本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医学认为,本病常以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原因为多见,治疗以运脾开胃为主。推拿对小儿厌食症有理想的治疗效果,可明显增强食欲、增加食量,提高消化吸收,可作为本病临床的首选方法。
一 病因病机
1.饮食伤胃 小儿智识未开,乳食不知自节,易暴饮暴食,饥饱不一,或因家长喂养不当,或因夏季养护不周,暑湿困脾,脾阳不展,皆可导致脾胃功能失健,运化失司,胃纳不开,形成厌食病证。
2.情志不畅 小儿情致不遂,气机不畅,肝气郁滞,乘脾犯胃或过于忧思,损伤脾气,皆可导致脾胃功能失健,运化失司,形成厌食病证。
3.脾胃虚弱 小儿若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虚,后天又失于调养;或因他病伤及脾胃,未能及时调治;或因过用苦寒之物,损伤脾胃;或厌食日久,损伤脾胃,皆可导致脾胃运化失司,胃纳不开,产生厌食。
二 临床表现
1.饮食伤胃 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厌恶进食,口气臭秽,脘腹胀满,形体精神尚可,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舌质淡红,苔厚腻,指纹紫滞。
2.情志不畅 食欲不振、不思饮食,食量减少,每因情志刺激而加重,胸胁胀痛,精神烦躁,易怒多啼,形体偏瘦,舌边红,苔薄腻,指纹紫。
3.脾胃虚弱 食欲不振,不思饮食,食量减少,食而不化,偶尔多食则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体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
三 鉴别诊断
1.疳积 疳积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原因影响,导致脾胃受损,脏腑失于濡养而形成的一种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主要以形体显著消瘦,面黄发枯,饮食异常为特征,本病轻症若能及时治疗,预后良好;重症及有严重并发症者,若失于调治,则预后较差。
2.积滞 积滞也会出现不思乳食的症状,但它同时还伴有脘腹胀满,大便酸臭夹有不消化食物等特征,一般无形体消瘦症状。
四 治疗
1.治则 厌食的治疗总则是以运脾开胃为主。饮食伤胃者宜佐以消食和胃;情志不畅者宜佐以疏肝理气。
2.处方
主方 补脾经300次,运内八卦200次,揉中脘200次,揉足三里100次,捏脊3遍。
配方 饮食伤胃者加运板门200次,推四横纹200次,分推腹阴阳150次,揉天枢100次;情志不畅者加清肝经150次,点按三阴交2分钟,点按内关2分钟,点按神门2分钟,点按百会2分钟,点按四神聪2分钟;脾胃虚弱者加摩腹3分钟,揉脾俞100次,揉胃俞100次。
方义 补脾经、揉中脘、揉足三里、脾俞、胃俞、捏脊能补益气血,健脾开胃。饮食伤胃者佐以运板门、分推腹阴阳、揉天枢、推四横纹、运内八卦调理气机,升清降浊,健脾和胃,以助运化,从而达到运脾开胃,消食和胃之功。情志不畅者加清肝经150次,点按三阴交、内关、神门各2分钟以疏肝理气健脾,以助运化;点按百会、四神聪各2分钟以镇心安神柔肝,从而达到疏肝理气,镇心安神,运脾开胃之功。
五 注意事项
1.饮食要规律,喂养宜定时、定量,保证饮食卫生。及时发现并纠正小儿的不良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偏食、嗜食。
2.生活规律,睡眠充足,定时排便;营养要全面,多吃粗粮杂粮和水果蔬菜;节制零食和甜食,少喝饮料。
3.改善进食环境,使孩子能够集中精力去进食,并保持心情舒畅。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5.乳母要保持心情舒畅,饮食不宜过寒,不宜过食辛辣、肥腻之品。
6.密切关注小儿的饮食状况,积极寻找小儿厌食的原因,及时对症治疗。
口疮是指小儿发生口腔内黏膜、舌、唇、齿龈及上腭部位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是小儿临床常见病,最早记载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诸病源候论·口疮候》亦载“小儿口疮,由气血盛,兼将养过温,心有客热熏上焦,令口生疮也”。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主要是因“火”而生,病位在心脾,与心、脾、肾功能失常密切相关,有虚实之别,以实证为多见。推拿治疗口疮疗效显著,患儿及家长均易接受。
一 病因病机
1.风热乘脾 外感风热之邪,由口鼻而入,先犯于肺,继乘脾胃,熏灼齿龈黏膜,形成口疮。
2.心脾积热 喂养或调护不当,恣食肥甘厚味,蕴积生热,邪热日久,积于心脾,循经上炎发为口疮。
3.虚火上浮 患儿先天不足或病后体虚,气血两亏,阴津内耗,虚火上炎而口舌生疮。
二 临床表现
1.风热乘脾 口舌糜烂,伴有咳嗽、咳痰,哭闹不止,口舌干燥,大便干,小便黄赤,指纹紫,脉浮数。
2.心脾积热 口舌糜烂,口腔黏膜可见大小不一的溃疡面,啼哭不休,口臭,拒乳,大便腐臭,小便黄赤,指纹暗紫,脉滑数。
3.虚火上浮 口舌糜烂,夜间盗汗,或见形体消瘦,腹胀便干,纳差,啼哭声微,指纹暗紫,脉细数。
三 鉴别诊断
本病多与鹅口疮进行鉴别。鹅口疮多见于初生儿及周岁内小儿,口腔内可见雪片状白屑,松软能拭去,拭后根基部可见少量出血,疼痛较轻,病发部位除口腔黏膜、舌上外还可见于咽喉、软腭或鼻腔上。口疮多见于婴儿、儿童,疼痛较重,口腔内有淡黄或白色溃疡面,周围黏膜红色不能拭去,拭去后出血,病发部位在口腔或舌上。
四 治疗
1.治则 以清热降火、消肿止痛为基本原则,根据虚实辨证再加以清心泻脾、疏风清热或补肾健脾之法。
2.处方
主方 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揉总筋100次,揉小天心100次,推脊200次。
配方 风热乘脾者加开天门100次,推坎宫100次,运太阳300次,揉耳后高骨100次,清脾经300次,清胃经300次,按揉足三里100次。心脾积热者加清心经、清脾经、清大肠经各300次,揉板门200次,捣小天心100次,摩腹2~3分钟。虚火上浮者加揉上马300次,掐揉肾顶100次,补肾经300次,擦涌泉以透热为度,捏脊5~7遍。
方义 清天河水、退六腑、推脊可清热泻火,通调气机。揉总筋、揉小天心可泻邪热,清口疮。风热乘脾者加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揉耳后高骨,以加强疏风解表清热;清脾经、清胃经、按揉足三里可健脾消积,理气除热。心脾积热者加清心经、清脾经、清大肠、揉板门,可清心脾积热,凉胃除热;捣小天心可通窍散结;摩腹可理气助运、消食除热。虚火上浮者加揉上马、掐揉肾顶、补肾经滋阴补肾,擦涌泉引火下行;捏脊可以通督脉调和阴阳。
五 注意事项
1.注意观察小儿口腔情况及饮食调理,少食肥甘厚腻、油煎油炸食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之品。
2.注意小儿体质调养,加强体质,避免感冒伤风,一旦感冒应及时治疗,防治感冒日久积存体热。
3.小儿体质娇弱,推拿手法不宜过重,以免伤及皮肉或正气。如配合用药,剂量亦不可过大。
附:流涎
流涎是指小儿唾液过多而引起口涎外流的一种病证。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脾胃湿热或脾气虚弱而引起。
一 病因病机
1.脾胃湿热 由于母乳过热或嗜食厚味,以致脾胃湿热,熏蒸于口,流涎黏稠。
2.脾气虚弱 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脾气虚弱,固摄失职,以致唾液外流而发病。
二 临床表现
1.脾胃湿热 流涎黏稠,口气臭秽,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秘结或腐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2.脾气虚弱 流涎清稀,口淡无味,面色萎黄,肌肉消瘦,懒言乏力,饮食减少,大便稀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弱,指纹淡红。
三 鉴别诊断
注意与小儿手足口病、脑瘫等鉴别诊断。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开始发热,伴有头痛,咳嗽,流涕。发热1~2天后在口腔黏膜、唇、手掌、足底、臀部等处出现红色小丘疹,进而发展成为小水泡。脑瘫小儿可见出生后哺喂困难,吸吮无力,可见脑实质损害及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
四 治疗
1.治则 以运脾止涎为主,再根据辨证分别加以清热利湿或健脾益气。
2.处方
主方 运内八卦100次、掐揉四横纹10次、摩腹3分钟。
配方 脾胃湿热者加清脾经、清胃经、清大肠各100次,掐揉小横纹、揉总筋各10次;脾气虚弱者加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各100次,捏脊15次。
方义 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摩腹可以理气助运,清中焦湿热。脾胃湿热者加清脾经、清胃经、清大肠可以醒脾除湿;掐揉小横纹、揉总筋可以通肠助运。脾气虚弱者加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可以调补肺肾,健脾利湿;捏脊可以扶正摄涎。
五 注意事项
1.患儿下颌部及前颈、胸前部宜保持干燥。
2.患病后家长不宜用手捏患儿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