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模块五 常见病证推拿治疗(呕吐,疳积)-《小儿推拿》吕美珍-隋文龙校对-tc书屋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的以饮食、痰涎等胃内容物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是小儿的一种常见病。古人曰: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由于呕与吐常同时发生,临床很难截然分开,且病机相同,故并称为呕吐。本证以婴幼儿多见,以夏季多发。

小儿呕吐最早在《内经》中便有记载,如《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脉解》“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皆论述了呕吐的原因。

中医学认为,本病常以感受外邪、乳食积滞、胃中积热、脾胃虚寒、惊恐等原因为多见。治多以和胃降逆为主。推拿对小儿呕吐疗效明显,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前提下,推拿疗法可作为首选。

一 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  小儿脾胃薄弱,外感六淫之邪,内扰胃腑,以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生呕吐。

2.乳食积滞  小儿乳食不节,或喂养不当,过食生冷、油腻、不洁之物,或乳食过量,积滞胃中,损伤脾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致呕吐。

3.胃中积热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如因乳母过食辛辣之物,乳汁蕴热,儿食母乳,以致热积于胃,或儿童过食辛热之品,热积于胃,胃气上逆,而导致呕吐。

4.脾胃虚寒  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易受寒邪,或乳母平素喜食寒凉生冷之品,乳汁寒薄,儿食其乳,脾胃受寒;或小儿恣食瓜果生冷,冷积胃中;或寒凉攻伐太过,损伤中阳,皆可使寒凝胃脘,中阳不运,胃失和降,寒邪上逆,则发为呕吐。

5.惊恐呕吐  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感触,若骤见异物,耳闻异声,暴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以致气机逆乱,胃气上逆,而发生呕吐。

二 临床表现

1.外感呕吐  有受凉或外感史,表现为突然呕吐,呕吐物清冷不化,胃脘冷痛,喜热熨,伴喷嚏流涕,恶寒,发热,头身不适,脘腹满闷,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

2.胃寒呕吐  病程较长,反复发生,食久方吐,呕吐物为清稀水液或不消化乳食、不甚酸臭,伴面色苍白,神疲乏倦,四肢欠温,食少不化,腹痛绵绵,得温则舒,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迟缓无力,指纹色淡红。

3.胃热呕吐  食入即吐,呕吐涎沫及食物,气味酸臭,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臭秽、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4.伤食呕吐  呕吐频作,吐物酸馊,口气臭秽,拒食拒乳,脘腹胀痛,拒按,夜卧不安,大便酸臭,或溏或秘,苔白厚腻,脉滑数有力,指纹紫滞。

5.惊恐吐  暴受惊恐或跌仆惊吓后呕吐,呕吐清涎,心神烦乱,神态紧张,睡卧不安,面色青白,或惊惕哭闹,脉弦数,指纹青紫。

三 鉴别诊断

1.溢乳  为哺乳后,乳汁自婴儿口角溢出。多为哺乳过量或过急所致,并非病态。教其正确的哺乳方法,或随着年龄增大,可逐渐消除。

2.中枢性呕吐  多因颅内压升高,神经官能症,代谢紊乱所致。其中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呕吐多为喷射性,常在剧烈头痛时发生,呕吐前无恶心。

3.反射性呕吐  多由消化系统的炎症、胃肠道的梗阻、药物或毒性刺激、内耳疾患、呼吸系统或心脏疾患所引起。

四 治疗

呕吐的治疗原则,以和胃降逆止呕为主。外邪犯胃者,佐以疏散外邪;伤食者,佐以消食导滞;脾胃虚寒者,佐以温中散寒;胃中积热者,佐以清热和胃;惊恐呕吐者,佐以平肝镇惊安神。

1.外感呕吐

(1)治则 疏风解表,和胃降逆。

(2)处方

主方 推攒竹、拿风池、推天柱骨、揉中脘、横纹推向板门各200次,顺运内八卦、分腹阴阳各100次。

配方 外感症状甚者,加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运耳后高骨各200次。

方义 推攒竹、拿风池可疏风解表;推天柱骨、揉中脘、横纹推向板门可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降逆止呕;顺运内八卦、分腹阴阳可降气消导,化积理气,和胃止吐。

2.胃寒呕吐

(1)治则 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2)处方

主方 补脾经、揉外劳宫、推上三关、横纹推向板门、推天柱骨各200次,顺运内八卦、揉中脘、分腹阴阳各100次。

配方 腹痛者,加揉一窝风100次。

方义 补脾经、揉中脘、运内八卦、分腹阴阳可健脾和胃,顺气消导,降逆止呕;推天柱骨、横纹推向板门可和胃化滞,降逆止呕;揉外劳宫、推上三关可温中散寒,理气止呕。

3.胃热呕吐

(1)治则 清热和胃,降逆止呕。

(2)处方

主方 清脾经、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推天柱骨各200次,横纹推向板门、顺运内八卦各200次,推箕门、退六腑、推下七节骨各200次。

配方 发热者,加清天河水、水底捞明月各200次。

方义 清脾经、清胃经、推天柱骨可清中焦积热,顺气降逆;横纹推向板门可降逆止呕;退六腑可加强清热作用;顺运内八卦可宽胸理气,和胃止呕;清大肠、清小肠、推箕门、推下七节骨可清利肠腑,导热下行,泻热通便。

4.伤食呕吐

(1)治则 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2)处方

主方 补脾经、揉板门、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掐揉四横纹、推天柱骨各200次,顺运内八卦、退六腑、苍龙摆尾、分腹阴阳各100次。

配方 大便秘结者,加揉膊阳池、推下七节骨各100次。

方义 补脾经、揉中脘、按揉足三里可调理脾胃,促进纳运;掐揉四横纹是小儿伤食经验要穴,配揉板门可消食化滞,和胃止呕;退六腑、苍龙摆尾、推天柱骨可消食积郁热,退热通便,降逆止呕;顺运内八卦、分腹阴阳可宽胸理气,消食导滞。

5.惊恐呕吐

(1)治则 镇惊安神,和胃降逆。

(2)处方

主方 补脾经、清肝经、掐心经、顺运内八卦各200次,捣小天心、横纹推向板门各200次,揉中脘、推膻中、推天柱骨、按揉百会各200次。

配方 腹泻便绿者,加推上三关、掐揉五指节各200次。

方义 补脾经、清肝经、掐心经、捣小天心可疏肝平肝,镇惊安神,和胃降逆;推膻中、揉中脘、推天柱骨、顺运内八卦可宽胸理气,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按揉百会、横纹推向板门可安神镇惊,和胃降逆止吐。

五 注意事项

1.呕吐是多种疾病引起的症状,又常是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脑、乙脑和某些急腹症,如肠梗阻、肠套叠的先兆症状,推拿前应予以排除。

2.呕吐严重或反复呕吐者,应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要加强对患儿的护理,呕吐时令患儿侧卧位,以防呕吐物吸入肺,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3.呕吐患儿饮食宜清淡,宜少食多餐,勿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

4.西医学认为,呕吐为人类自我保护性反应,当食物中毒、饮食不洁或不节,或胃中过寒与过热时都可能发生呕吐。呕吐有助于腹腔压力调节,有助于排除不洁或有毒之物,并因腹肌收缩能产热,会使人出汗。所以,不能见呕止呕,宜分清虚实,实证宜消导,虚证才宜止吐。

5.溢奶频发或经常呕吐,常规有体位、饮食和药物三种疗法。体位疗法,喂奶时将小儿身体立着斜向40°左右,边喂边轻拍背部;喂完后将小儿头靠在母亲肩上,轻拍小儿背部,使胃内空气得以排出;睡眠时,头部适当抬高,并使头保持侧卧位。饮食疗法是少量、多餐,每次不宜喂得过饱。药物治疗可用和胃降逆醒脾之药,如生姜、白豆蔻、砂仁、陈皮、苏叶等煎水灌服,或运用胃动力药。

疳积是疳症和积滞的总称,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原因影响,导致脾胃受损,脏腑失于濡养而形成的一种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显著消瘦,面黄发枯,饮食异常为特征。相当于西医学慢性营养缺乏症。本病为虚实并见的夹杂证候,多发于5岁以下小儿。

“疳”之含义,自古有两种解释:“疳者,甘也”言其病因,即疳证多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之物所致;“疳者,干也”言其病机、主症,即疳证病机为气液干涸,主症为形体干瘦。“疳”之病名,首载于《诸病源候论·虚劳诸病候下·虚劳骨蒸候》,即“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人五脏……久蒸不除,多变成疳”。指出疳为内伤慢性疾病,病可涉及五脏。《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中指出疳证的病变主要在脾胃。本病轻症若能及时治疗,预后良好;重证及有严重并发症者,若失于调治,则预后较差。

中医学认为,本病常以积滞伤脾,气血两亏等原因为多见,治多以调理脾胃为主。推拿对小儿疳积症有理想的治疗效果,可作为本病临床的首选方法。

一 病因病机

1.积滞伤脾  乳幼儿时期脾胃运化功能薄弱,易生积滞,若乳食无度,饮食不节聚于中焦,形成积滞,则损伤脾胃,日久可导致脾胃运化失职,水谷精微无法吸收,脏腑失于滋养,进而形体羸瘦,而成疳证。

2.气血两亏  乳幼儿自身气血两亏则脾胃失于滋养,运化功能下降,则乳食难以腐熟,而使乳食停积,聚于中焦,阻碍气机,日久而致营养失调,形体羸瘦。

二 临床表现

1.积滞伤脾  形体消瘦,体重不增,腹部膨胀,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发结如穗,纳食不香甚或纳呆厌食,精神不振,夜眠不安,大便有恶臭,舌淡,苔厚腻。

2.气血两亏  面色萎黄无华,毛发枯黄如穗结,骨瘦如柴,精神萎靡或烦躁,懒言少动,不思饮食,夜眠不安,哭声低小,四肢不温,发育障碍,腹部凹陷,大便溏薄或便秘,舌淡苔薄,指纹色淡。

三 鉴别诊断

1.厌食  厌食主要以较长时间的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厌恶进食为主要特征,形体上无显著消瘦,精神尚好,病位主要在脾胃,不涉及其他脏腑,预后良好。

2.积滞  积滞以脘腹胀满,不思乳食,食而不化,大便酸臭为主要临床特征,一般无形体消瘦症状。但食积经久不消,则会影响水谷精微之化生,进而出现形体显著消瘦,最终转化为疳证。

四 治疗

1.治则  疳积的治疗总则是以调理脾胃为主。积滞伤脾者宜佐以消积导滞,气血两亏者宜佐以补益气血。

2.处方

主方 补脾经300次,运内八卦200次,揉中脘200次,揉足三里100次,揉脾俞100次,揉胃俞100次,捏脊3遍。

配方 积滞伤脾者加运板门200次,推四横纹200次,分推腹阴阳150次,揉天枢100次;气血两亏者加推三关200次,揉外劳宫200次,掐揉四横纹5次。

方义 补脾经、揉中脘、揉足三里、脾俞、胃俞能温中健脾,补益气血,消食导滞。捏脊能振奋全身阳气,推动全身气血的运行。积滞伤脾者佐以运板门、分推腹阴阳、揉天枢、推四横纹、运内八卦以增强消食导滞,调理积滞之功,从而达到理气调滞的目的。气血两亏者佐以运内八卦、揉外劳宫以温阳助运,理气和血而收补益气血之功。

五 注意事项

1.加强饮食调护,保证饮食卫生。小儿乳食不宜过饱,喂养宜定时、定量,给予易消化食物;按时添加辅食,确保小儿生长发育所需。

2.合理安排小儿生活起居,保证充足睡眠,经常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3.乳母要保持心情舒畅,饮食不宜过寒,不宜过食辛辣、肥腻之品。

4.及时发现并纠正小儿的不良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偏食、嗜食。

5.定期测量小儿体重,发现小儿体重不增或食欲减退时,要及时找出原因并加以治疗。

版权声明:

欢迎阅读《小儿推拿》。本书由隋文龙老师校对,并提供给广大爱好学习的盲友们进行学习。

在扫描校对过程中,我们移除了书中的图片,仅保留文字内容。这是考虑到对于盲人用户而言,图片无法为他们提供有效信息,而文字才是能够借助屏幕阅读器进行阅读的关键部分。

若你希望获取本书的完整内容,建议购买正版书籍。我们深知版权的重要性,若我们的这一行为不慎侵害了版权方的权益,请第一时间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定会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在此,诚恳地希望版权方能够理解我们的做法。盲人朋友在阅读书籍时面临着诸多困难,纸质书籍对他们来说宛如“天书”,只有将其转化为文字版,他们才能使用屏幕阅读器进行阅读。我们开展这项工作,正是为了助力视力障碍人士的学习与进步,期望能得到您的支持与理解。感谢!

上一篇:8、模块五 常见病证推拿治疗(泄泻,腹痛)-《小儿推拿》吕美珍-隋文龙校对-tc书屋
下一篇:10、模块五 常见病证推拿治疗(厌食,口疮,流涎)-《小儿推拿》吕美珍-隋文龙校对-tc书屋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