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模块五 常见病证推拿治疗(泄泻,腹痛)-《小儿推拿》吕美珍-隋文龙校对-tc书屋

泄泻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如水样便为主症的一种小儿常见病,亦称消化不良。本病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夏、秋两季为多见。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其中6个月至2岁的小儿发病率高。本病轻者预后良好,如不及时治疗,迁延日久,可见气阴两虚,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重症患儿还可出现阴津枯竭,阳气衰惫,阴阳两伤等一系列严重的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泄泻最早在《内经》中便有详细记载,有“飧泻”“濡泻”“淌泻”“洞泻”“滑泄”等名称。后世医家对本病多有论述,如《医宗必读》论述其病理变化为“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泻,故曰湿多成五泻。”认为泄泻多由脾虚湿盛所致。

中医学认为,本病常以外感六淫,内伤乳食,损伤脾胃、惊骇恐惧等原因为多见,治多以运脾止泻为主,针对不同病因,分别运用消食导滞,疏风散寒,健脾益气、温补脾肾、镇惊安神等方法。推拿对小儿腹泻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可作为本病临床的首选方法。

一 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  小儿脏腑娇嫩,肌肤薄弱,卫外不固,易被外邪所袭,外感风、热、寒、暑之邪常与湿邪相合,内扰脾胃,引起腹泻,尤以夏秋之季的暑湿之邪多见。脾喜燥恶湿,湿困脾阳,运化失司,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发生障碍而致泄泻。

2.内伤饮食  由于喂养不当,饥饱无度,或突然改变食物性质,或恣食油腻生冷,饮食不节等,均可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职,不能腐熟水谷而致泄泻。

3.脾胃虚弱  小儿脾常不足,如后天喂养不当,则可损伤脾胃;或因久病迁延不愈,造成脾胃虚弱;或为早产、难产、低体重儿,脾胃素体不足,脾虚健运失调,水谷不得运化,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湿滞留,下注肠道形成泄泻。

4.惊骇恐惧  小儿受惊吓后,易使脾胃气机功能紊乱,惊恐伤肾,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脾主运化,肾司二便,若脾肾受损,水谷滞留,下走大肠而致腹泻。

西医学认为,婴儿腹泻除与饮食、气候等因素有关外,尚与致病性大肠杆菌、病毒及其他感染有关。另外,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完善,神经调节功能较差,胃酸与消化酶分泌较少,酶的活力低等,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二 临床表现

1.寒湿泻  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面色淡白,不渴或渴不欲饮,小便清长,苔白腻,脉濡,指纹色红。

2.湿热泻  大便稀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或有黏液,或色褐热臭,腹痛即泻,急迫暴注,身有微热,口渴引饮,烦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3.伤食泻  大便稀溏夹有奶瓣或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腹痛胀满,泻前腹痛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酸臭,量多,嗳气纳呆,矢气频频臭秽,或伴呕吐酸馊,苔厚腻或黄垢,脉滑有力,指纹色紫。

4.脾虚泻  久泻不愈,食后即泻,或反复发作,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夹有奶瓣或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舌淡苔薄,脉濡,指纹色淡。

5.脾肾阳虚泻  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指纹色淡。

6.惊恐泻  受惊后即泻,大便色青。昼则惊惕,夜则紧偎母怀,头发竖立且无光泽,或夜间惊啼,或脉乍来乍数,山根色青,指纹色青。

三 鉴别诊断

1.生理性腹泻  多见6个月以下小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大便次数较多,但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体重不减,添加辅食后大便正常。

2.痢疾(细菌性痢疾)  急性起病,便次频多,大便稀,有黏冻或脓血,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脓细胞、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四 治疗

扫一扫,看视频

1.寒湿泻

(1)治则 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2)处方

主方 补脾经、补大肠、揉外劳宫、推上三关、揉脐各200次,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各200次。

配方 腹痛、肠鸣重者,加揉一窝风200次、拿肚角30次;体虚者,加捏脊5次;惊惕不安者,加开天门、清肝经、掐揉五指节各200次。

方义 推三关、揉外劳宫可温阳散寒;补脾经、揉脐、按揉足三里可健脾化湿,温中散寒;补大肠、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可升清降浊,温中止泻;揉一窝风可温里散寒,通经活络,导滞。

2.湿热泻

(1)治则 清热利湿,调中止泻。

(2)处方

主方 清脾经、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清天河水、退六腑、揉天枢、揉龟尾各200次。

配方 烦躁不安者,加掐揉小天心200次。湿盛者,加推箕门、揉三阴交各200次。

方义 清脾经、清胃经可清中焦湿热;清大肠、清小肠可清利肠腑湿热积滞;清天河水、退六腑可清脾胃湿热,利尿除湿;推箕门、揉三阴交可导水下行;揉天枢、揉龟尾可升清降浊,理肠止泻。

3.伤食泻

(1)治则 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2)处方

主方 补脾经、揉中脘、摩腹、顺运内八卦各300次。清大肠、退六腑、揉板门、掐揉四横纹各200次。揉天枢、揉龟尾各200次。

配方 呕吐者,加推天柱骨200次。

方义 补脾经、揉中脘、摩腹、顺运内八卦、揉板门可健脾和胃,消积导滞;清大肠、退六腑可疏调肠腑积滞,消食积郁热;掐揉四横纹可消食导滞,是伤食经验要穴;揉天枢、揉龟尾可升清降浊,理肠止泻。

4.脾虚泻

(1)治则 健脾益气,温阳止泻。

(2)处方

主方 补脾经、补大肠、点揉足三里各300次,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推上三关各200次,捏脊5次。

配方 肾阳虚者,加补肾经、揉外劳宫各200次;腹胀者,加揉天枢、顺运内八卦各200次;久泻不止者,加按揉百会200次。

方义 补脾经、补大肠、点揉足三里可健脾益气,固肠实便;推上三关、摩腹、揉脐、捏脊可调理脾胃,温阳补中;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可温阳,固肠止泻。

5.脾肾阳虚泻

(1)治则 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2)处方

主方 补脾经、补肾经、揉肾顶、推上三关、揉外劳宫各300次,摩丹田、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各200次,横擦腰骶、揉百会各100次。

配方 面目虚浮者,加揉阴陵泉200次。

方义 补脾经、补肾经、揉肾顶可补脾益肾,涩肠实便;推上三关、摩丹田、揉脐、捏脊可温里散寒,温阳止泻;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可温补肾阳,固肠止泻。揉百会可升阳举陷;横擦腰骶可温补元阳,固脱止泻。

6.惊恐泻

(1)治则 镇惊安神,调中止泻。

(2)处方

主方 清肝经、补脾经、补大肠、开天门、捣揉小天心、掐揉五指节、猿猴摘果各300次,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骨各200次。

配方 夜卧不安者,加清心经、顺运内八卦各200次。

方义 清肝经、补脾经、补大肠可平肝镇惊,健脾益气,温中止泻;开天门、捣揉小天心、掐揉五指节、猿猴摘果可祛风通窍,镇惊安神;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骨可健脾化湿,升清降浊,调整肠道气机,温阳止泻。

五 注意事项

1.急性腹泻,除推拿外,应配合液体疗法进行治疗,以防气阴耗损过度,导致阴竭阳脱之危症。

2.实证、热证腹泻不能见泻止泻,而应以祛邪、化积、顺气为务,但祛邪与化积推拿反而会暂时增加大便次数,应事先向家长交代。

3.泄泻期间,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胃肠道负担,不吃难消化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伴严重呕吐者,暂禁食4~6小时,可饮用淡盐水和糖水。腹泻好转后进食,应由稀到稠,由少到多。

4.保持清洁,勤换尿布,保持臀部皮肤干燥,防止发生红臀。

5.如小儿出现面色苍白,小便极少或无尿,眼眶凹陷,呕吐频繁,饮食难进,精神萎靡等症时,不要单独使用本法。应抓紧时机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腹痛为小儿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指胃脘部、脐的两旁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婴幼儿不能言语,多表现为啼哭。可见任何年龄与季节。

小儿腹痛一证最早在《素问·举痛论》便有“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腹痛引阴股者”“腹痛而后泄者”的记载,后世医家也多有论述。《小儿药证直诀》认为有积痛、虫痛、虚实腹痛之别。引起小儿腹痛原因很多,应详加辨别,至于小儿外科急腹症引起的腹痛,不在本病治疗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常以感受寒邪、乳食积滞、虫积腹中、脾胃虚寒等原因为多见。治多以理气止痛为主。推拿治疗小儿腹痛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临症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排除急腹症后方可进行治疗。

一 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  护理不当,腹部为风冷之邪所侵,或气候突变,或过食生冷,腹部中寒。寒为阴邪,性主收引,寒凝气滞,则经络不通,气机壅阻,气血不行则发为腹痛。

2.乳食积滞  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乳食又不能自节,故易伤食,或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以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常,食积中焦,壅塞气机,升降失调,传化失职,而致食积腹痛。

3.虫积  由于饮食或玩耍不洁之物,感染蛔虫,寄于肠中,或蛔入胆道,或虫多而扭结成团,阻滞气机,致虫积作痛。

4.脾胃虚寒  由于素体脾胃虚弱,脏腑虚冷,或久病脾虚,致中阳不振,脾运失职,寒湿内停,温煦失常,阴寒内盛,而致虚寒腹痛。

西医学认为,腹腔内、外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腹痛。①理化因素:寒冷环境,或进食寒凉食品,腹腔内脏器血管收缩,胃肠壁血供减少,平滑肌兴奋、收缩,腔壁痉挛引起腹痛;②炎症:炎症时胃肠壁充血、水肿,炎性致痛物质如5-羟色胺和组织胺等释放增加,又加之痛阈降低而引起腹痛;③精神神经因素:紧张、忧虑、恼怒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胃肠壁血管舒缩功能、平滑肌舒缩功能以及胃肠道蠕动等均失调,腹部胀气,管腔扩张,管壁牵拉而产生痛觉;④胃肠道功能问题:胃肠道功能减退,正常蠕动减少,局部食物停积,胀气,腔壁扩张或痉挛而致腹痛。

二 临床表现

1.感寒腹痛  腹痛突发,阵阵发作,哭叫不安,得热则减,遇冷更甚,面色青白,甚则唇色紫黯,手足欠温,腹部拒按,或兼大便清稀,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指纹色红。

2.伤食腹痛  腹部胀满,疼痛拒按,不思饮食,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吐物酸腐,矢气频作,大便臭秽,腹泻或便秘,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夜卧不安,苔厚腻,脉滑,指纹色淡。

3.虫积腹痛  腹痛突然发作,以脐周为甚,时发时止,面黄肌瘦,食欲不佳,或嗜食异物,有时可在腹部摸到蠕动之块状物,按之腹软,可凹陷变形,时隐时现,多有便虫史;如有蛔虫窜行胆道,则剑突下痛如钻顶,时发时止,或伴呕吐。

4.虚寒腹痛  腹痛隐隐,时作时止,痛处喜按,得温则适,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形体消瘦,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薄,指纹色淡。

三 鉴别诊断

1.肠套叠  多发生在婴幼儿,突然发生间歇性腹痛,伴呕吐,便血,腹部可触到腊肠样肿块。

2.肠扭转  除一般腹痛、腹胀、频繁呕吐等症状外,可触及大的肠袢,X线检查可协助诊断。

3.急性阑尾炎  本病多见于年长儿,以脐周痛,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为主,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常伴有呕吐、发热,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4.急性坏死性肠炎  腹痛呈阵发性加剧,排腥臭味、赤豆汤样大便。X线腹部平片可协助诊断。

5.过敏性紫癜  腹型或混合型,常腹痛明显,下肢对称性紫癜及关节疼痛或肿胀。

6.肠痉挛(肠绞痛)  也可出现腹痛,但多由不消化食物刺激,食物过敏,寒冷,饥饿等导致肠蠕动过强,或肠内气体过多所致。

四 治疗

腹痛的治疗原则以理气止痛为主。外感者,佐以温经散寒;食积者,佐以消食导滞;虫积者,佐以安蛔;脾胃虚寒者,佐以温补脾胃。

1.感寒腹痛

(1)治则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2)处方

主方 补脾经、推上三关、揉外劳宫、掐揉一窝风各200次,拿肚角10次,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各200次。

配方 腹泻者,加补大肠200次。

方义 补脾经、摩腹、揉中脘可温中健脾;推上三关、揉外劳宫、按揉足三里可助阳散寒,理气止痛;掐揉一窝风、拿肚角可理气、散寒、止腹痛。

2.伤食腹痛

(1)治则 消食导滞,和中止痛。

(2)处方

主方 补脾经、揉板门、清大肠、揉一窝风各200次,分腹阴阳、揉中脘、揉天枢各200次,拿肚角10次,摩腹、顺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各200次。

配方 呕吐者,加清胃经、推天柱骨、横纹推向板门各200次;发热者,加清天河水、退六腑各200次。

方义 揉板门、补脾经、摩腹、揉中脘、按揉足三里可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清大肠、揉天枢可消食,化积,疏调肠腑积滞;揉一窝风可行气止痛;拿肚角、顺运内八卦可宽胸理气,调和气血,理气止腹痛。

3.虫积腹痛

(1)治则 温中行气,安蛔止痛。

(2)处方

主方 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揉脐、推上三关、摩腹各200次,按揉肝俞、胆俞、背部压痛点各100次。

配方 腹痛甚者,加拿肚角10次,按揉脾俞、胃俞各200次。

方义 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推上三关可温中散寒,安蛔止痛;摩腹、揉脐可健脾和胃,行气止痛。按揉肝俞、胆俞、背部压痛点可疏通肝胆气机,理气止痛。

4.虚寒腹痛

(1)治则 温补脾肾,益气止痛。

(2)处方

主方 补脾经、补肾经、推上三关、揉外劳宫、揉中脘、揉脐、揉丹田、按揉足三里各200次。

配方 腹泻者,加补大肠、摩腹各200次。

方义 补脾经、补肾经、推上三关、揉外劳宫可温阳散寒,补脾益肾,益气止痛;揉丹田可温补下元;揉中脘、揉脐、按揉足三里可温中和胃,散寒止痛。

五 注意事项

1.推拿治疗小儿腹痛效果明显,但需明确诊断,排除非适应证。

2.急性婴幼儿腹痛者,临症时要排除急腹症;对于急腹症引起的腹痛,不宜用推拿治疗,应及时采取其他治疗方法,以免延误病情。

3.部分内科性腹痛,除推拿治疗外,配合药物治疗效果更好。

4.虫积腹痛者,推拿止痛后,应予以服驱虫药,以彻底治愈。

5.治疗期间,应注意小儿腹部保暖,不要受寒和贪凉。

版权声明:

欢迎阅读《小儿推拿》。本书由隋文龙老师校对,并提供给广大爱好学习的盲友们进行学习。

在扫描校对过程中,我们移除了书中的图片,仅保留文字内容。这是考虑到对于盲人用户而言,图片无法为他们提供有效信息,而文字才是能够借助屏幕阅读器进行阅读的关键部分。

若你希望获取本书的完整内容,建议购买正版书籍。我们深知版权的重要性,若我们的这一行为不慎侵害了版权方的权益,请第一时间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定会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在此,诚恳地希望版权方能够理解我们的做法。盲人朋友在阅读书籍时面临着诸多困难,纸质书籍对他们来说宛如“天书”,只有将其转化为文字版,他们才能使用屏幕阅读器进行阅读。我们开展这项工作,正是为了助力视力障碍人士的学习与进步,期望能得到您的支持与理解。感谢!

上一篇:7、模块五 常见病证推拿治疗(哮喘)-《小儿推拿》吕美珍-隋文龙校对-tc书屋
下一篇:9、模块五 常见病证推拿治疗(呕吐,疳积)-《小儿推拿》吕美珍-隋文龙校对-tc书屋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