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模块三 推拿手法-《小儿推拿》吕美珍-隋文龙校对-tc书屋

【学习目标】

学习目的

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培养学生结合小儿推拿特点熟练进行小儿推拿操作的能力,为学生运用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常见病证奠定基础。了解小儿推拿发展史中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及对小儿推拿学发展有标志性意义的人物与著作。

知识要求

1.掌握 小儿推拿中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揉法等基本手法和打马过天河、按弦走搓摩、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等复式手法的操作。

2.熟悉 小儿推拿手法的特点、基本要求、手法补泻以及小儿推拿中捏法、捻法、摇法等基本手法和黄蜂入洞、猿猴摘果、苍龙摆尾等复式手法的操作。

3.了解 小儿推拿手法的练习方法。

能力要求

通过本模块内容的学习和练习,能够深入了解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知识,熟练地进行小儿推拿各种基本手法和复式手法的操作。

项目一 小儿推拿手法概要

一 小儿推拿手法特点

小儿推拿手法因其操作对象不同,与成人推拿手法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独立于成人推拿手法之外的特殊操作方法,是推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儿推拿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复式手法两种。基本手法又称为单式手法,是小儿推拿最常用的基础手法;复式手法是将一种或几种基本手法在一个或几个穴位上按一定程序进行特殊操作的小儿推拿方法。总体而言,小儿推拿的手法种类较少,清代《厘正按摩要术》中提出小儿推拿共有八法,即“按、摩、掐、揉、推、运、搓、摇”。近代随着小儿推拿的发展,部分成人推拿手法也变化运用到小儿推拿疗法中来,使得小儿推拿手法有所丰富和发展,如擦法、扳法、捏法等,但是在手法运用时,其刺激强度、节律、速率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临床应用中,小儿推拿手法经常与具体穴位结合在一起,如开天门、推七节骨、拿肚角、捣小天心等。在手法操作的过程中,手法操作的方向、时间长短、刺激量的大小等均对手法的补泻效果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使用推法操作七节骨,向上推七节骨具有温阳止泻的作用,能够治疗虚寒型腹泻;而向下推七节骨具有泄热通便的作用,能够治疗肠热便秘、痢疾等病证。

另外,由于小儿皮肤多娇嫩,在使用小儿推拿手法时,常使用一些推拿介质,如滑石粉、薄荷汁、冬青膏等,不仅具有润滑作用,防止擦破皮肤,还能够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二 小儿推拿手法基本要求

小儿推拿手法操作的基本要求是轻快柔和、平稳着实、补泻分明。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肌肤柔弱,因此,小儿推拿的手法操作要适达病所而止,不可攻伐太过,尤其对于新生儿,手法操作更应轻柔。如进行推法操作时,动作要轻快,频率每分钟200次左右,轻而不浮,快而着实;摩法操作时动作要均匀柔和,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掐法操作时动作要既快又重,发力平稳着实;拿法操作时动作刚柔相济,柔中带刚。同时,小儿推拿治病十分重视补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在辨证清楚的基础上,手法操作要严格按照补泻原则开展,才能够展示小儿推拿的临床疗效。最后,小儿推拿手法操作的前提是争取到小儿的充分配合。因此,操作时要保证小儿身体放松,精神平稳,不可哭闹乱动。

三 小儿推拿补泻手法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小儿推拿的补泻手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经历代医家的反复验证,不断总结,提出了以下补泻方法:一是轻重补泻法,根据在患儿体表进行手法操作时用力的大小而言,即轻手法操作为补法,重手法操作为泻法。二是快慢补泻法,所谓的快慢,是指在患儿体表进行手法操作时的速度,即频率。一般而言,手法操作频率快为泻法,反之为补法。《厘正按摩要术》记载“急摩为泻,缓摩为补”。三是方向补泻法,此种补泻法主要用于小儿手部与腹部的穴位。一般而言,在手部穴位上做向心性方向直推为补法;离心性方向直推为泻法。四是经络补泻法,又称为迎随补泻法或顺逆补泻法,根据在患儿体表进行手法操作时的方向而言,即随(顺)其经络走行方向操作为补法,迎(逆)其经络走行方向操作为泻法。《灵枢·始终》记载“泻者迎之,补者随之”。五是次数补泻法,根据在患儿体表进行手法操作时的次数多少而言,它是衡量手法补泻的有效治疗量。一般而言,次数多、时间长而轻柔的手法治疗为补法;次数少、时间短而较重的手法治疗为泻法。六是平补平泻法,是指患儿病情虚实不明显,或平素小儿保健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四 小儿推拿手法练习

小儿推拿和成人推拿一样,都是实践性很强的中医治疗方法,非常强调对于手法的熟练掌握与灵活应用。小儿推拿手法看似简单,用力也轻,但是具有较强的技巧性,需要不断的练习才能够体会其中的奥妙。小儿推拿手法的练习方法主要是在人体穴位上进行反复的操作练习,不断仔细认真的体会手下的感觉,逐步掌握手法操作的刺激量、频率和节律,最终熟练掌握各种小儿推拿手法的操作,达到灵巧协调、刚柔相济、运用自如的程度。同时,如何与小儿和谐相处、保证小儿心情愉悦、身体放松也是进行小儿推拿手法练习时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

项目二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一 推法

以拇指或食、中两指的螺纹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作单方向的直线或环旋移动,称为推法。临床可分为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合推法。

【操作方法】

1.直推法  以一手拇指螺纹面或其桡侧缘着力,或食、中两指螺纹面着力单方向的直线推动。频率每分钟150~250次(图3-1、图3-2)。

图3-1 直推法1

图3-2 直推法2

扫一扫,看视频

2.旋推法  以一拇指螺纹面着力,做顺时针方向的环旋移动。频率每分钟150~200次(图3-3)。

图3-3 旋推法

3.分推法  以双手拇指螺纹面或其桡侧缘着力,自穴位或部位的中间向两旁做直线或弧线推动。一般可连续分推20~50次(图3-4)。

4.合推法  以双手拇指螺纹面着力,自穴位或部位的两旁向中间做相对方向的直线或弧线推动(图3-5)。

【动作要领】

1.直推法操作时动作要轻快连续,以推后皮肤不发红为佳。操作时必须直线进行,不可歪斜。

2.旋推法操作时动作要轻快连续,犹如用拇指做摩法,仅在皮肤表面推动,不得带动皮下组织。

3.分推法和合推法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均匀,动作要柔和而协调,节奏要轻快而平稳。

图3-4 分推法

扫一扫,看视频

图3-5 合推法

扫一扫,看视频

【注意事项】

1.不可推破皮肤,一般需要辅以小儿推拿介质。

2.根据病情、部位和穴位的需要,注意掌握手法的方向、轻重、快慢,以求手法的补泻作用,达到预期的疗效。

3.操作时手法要灵活,不可呆滞。

二 拿法

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中两指相对夹捏住某一部位或穴位处的肌筋,逐渐用力内收,并做一紧一松的拿捏动作,称为拿法。

【操作方法】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中两指螺纹面相对着力,夹持住某一部位或穴位处的肌筋,并进行一紧一松的、持续不断的提捏动作(图3-6)。

图3-6 拿法

【动作要领】

1.肩、肘、腕关节要放松,着力部分要贴紧患儿被拿的部位或穴位处的肌肤。

2.操作时要拇指与余指主动运动,以其相对之力进行提捏揉动。

3.用力要由轻而重,缓慢增加,使动作柔和而灵活。

【注意事项】

1.操作中不能用指甲内扣以防伤害皮肤。

2.操作时不可突然用力或使用暴力,更不能拿住不放。

3.由于拿法的刺激较强,操作后应继以揉摩手法缓解不适感觉。

三 按法

扫一扫,看视频

以拇指或中指的指端或螺纹面着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按而留之,称为按法。临床上常分为指按法和掌按法。

【操作方法】

1.指按法 分为拇指按法和中指按法。

(1)拇指按法 拇指伸直,其余四指握空拳,食指中节桡侧轻贴拇指指间关节掌侧,起支持作用,以协同助力。以拇指螺纹面或指端吸定在患儿治疗穴位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持续一定的时间,然后放松,如此一压一放反复操作(图3-7)。

(2)中指按法 以中指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略屈,稍悬腕,用中指指端或螺纹面着力在患儿需要治疗的穴位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余同拇指按法(图3-8)。

图3-7 拇指按法

图3-8 中指按法

2.掌按法  腕关节背伸,五指放松伸直,以掌面或掌根着力,附着在患儿需要治疗的部位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并持续一定的时间(图3-9)。

图3-9 掌按法

【动作要领】

1.按法操作时应注意垂直向下用力。

2.按压的力量要由轻到重,力量逐渐增加,平稳而持续。

3.按压时着力部分要紧贴患儿体表的部位或穴位上,不能移动。

【注意事项】

1.操作时,切忌用迅猛的暴力,以免造成组织损伤。

2.按法结束时,不宜突然撤力,而应逐渐减轻按压的力量。

四 摩法

以食、中、无名、小指的指面或掌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运动,称为摩法。临床可分为指摩法与掌摩法两种。

【操作方法】

1.指摩法  食、中、无名、小指四指伸直并拢,以指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形摩动,频率每分钟120~150次。

2.掌摩法  指掌自然伸直,以掌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部位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形摩动。

扫一扫,看视频

【动作要领】

1.操作时肩、肘、腕关节均要放松。

2.操作时,前臂要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而使着力部分形成摩动。

3.操作时用力轻柔、均匀,动作和缓协调,不带动皮下组织。

4.一般急摩为补,缓摩为泻。

【注意事项】

1.摩法作用温和,用力不宜过重,也不可过轻。

2.摩法操作时应根据病情选择操作方向和使用介质。

五 掐法

以拇指爪甲切掐患儿的穴位或部位,称为掐法。

【操作方法】手握空拳,拇指伸直,指腹紧贴在食指中节桡侧缘,以拇指指甲着力,吸定在患儿需要治疗的穴位或部位上,逐渐用力进行切掐(图3-10)。

【动作要领】操作时,应垂直用力切掐,可持续用力,也可间歇性以增强刺激,取穴宜准。

【注意事项】

1.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不宜反复长时间应用,更不能掐破皮肤。

2.掐后常继用揉法,以缓和刺激,减轻局部的疼痛或不适感。

图3-10 掐法

扫一扫,看视频

六 揉法

以手指的指端或螺纹面、手掌大鱼际、掌根着力,吸定于一定的治疗部位或穴位上,做轻柔和缓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运动,称为揉法。临床可分为指揉法、鱼际揉法、掌根揉法。

【操作方法】

1.指揉法  以拇指或中指的指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着力,吸定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做轻柔和缓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揉动,使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图3-11)。

扫一扫,看视频

图3-11 指揉法

2.鱼际揉法  以大鱼际部着力于施术部位上,稍用力下压,腕部放松,前臂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带动着力部分在治疗部位上做轻柔和缓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揉动,使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图3-12)。

图3-12 鱼际揉法

3.掌根揉法  以掌根部分着力,吸定在治疗部位上,稍用力下压,腕部放松,前臂作主动运动,带动着力部分做轻柔和缓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揉动,使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图3-13)。

图3-13 掌根揉法

【动作要领】

1.操作时腕部放松,紧贴体表,带动皮下肌肉组织。

2.操作时动作宜轻柔和缓。

【注意事项】

1.操作时,着力部分不能与患儿皮肤发生摩擦,也不能用力下压。

2.揉法的动作与摩法颇为相似,需注意区别。揉法着力相对较重,操作时要吸定治疗部位或穴位,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而摩法着力相对较轻,操作时仅在体表做抚摩,不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

七 运法

以拇指螺纹面或食、中指的螺纹面在患儿体表做环形或弧形移动,称为运法。

【操作方法】以一手拇指或食指、中指的螺纹面着力,附着在治疗部位或穴位上,做由此穴向彼穴的弧形运动;或在穴周做周而复始的环形运动。频率每分钟60~120次(图3-14)。

【动作要领】

1.操作时着力部分要轻贴体表。

2.操作时用力宜轻不宜重,作用力仅达皮表,不带动皮下组织。

3.操作频率宜缓不宜急。

【注意事项】操作时一般可配合使用推拿介质,以保护患儿皮肤。

扫一扫,看视频

图3-14 运法

八 捏法

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四指的指面做对称性着力,夹持住患儿的肌肤或肢体,相对用力挤压并一紧一松逐渐移动者,称为捏法。又称捏脊法。

【操作方法】

1.患儿俯卧位,被捏部位裸露,医生双手呈半握拳状,拳心向下,拳眼相对,用两拇指指面的前1/3处或指面的桡侧缘着力,吸定并顶住患儿龟尾穴旁的肌肤,食、中两指的指面前按,拇、食、中三指同时用力将该处的皮肤夹持住并稍提起,然后双手交替用力,自下而上,一紧一松挤压向前移动至大椎穴处(图3-15)。

扫一扫,看视频

图3-15 捏法1

2.患儿俯卧位,被捏部位裸露,医生双手呈半握拳状,拳心相对,拳眼向上,食指半屈曲,用其中节的桡侧缘及背侧着力,吸定并顶住患儿龟尾穴处的肌肤,拇指端前按,拇、食两指同时用力将该处的皮肤夹持住并稍提起,然后双手交替用力,自下而上,一紧一松挤压向前移动至大椎穴处(图3-16)。

图3-16 捏法2

【动作要领】

1.操作时肩、肘关节要放松,腕指关节的活动要灵活、协调。

2.操作时既要有节律性,又要有连贯性。

3.操作时间的长短和手法强度及挤捏面积的大小要适中,用力要均匀。

【注意事项】

1.捏脊时要用指面着力,不能将肌肤拧转,或用指甲掐压肌肤。

2.捏拿的肌肤多少适中,捏拿肌肤过多,则动作呆滞不易向前推进;过少则易滑脱。

3.操作时力量适中,用力过重易导致疼痛,过轻又不易得气。

4.操作时应直线移动,不可歪斜。

九 捻法

以拇、食指螺纹面捏住一定部位,做相对用力往返捻动,称为捻法。

【操作方法】患儿坐位,以拇指与食指螺纹面或拇指螺纹面与食指中节的桡侧缘相对着力,夹捏住患儿需要治疗的部位,稍用力做对称性的往返快速捻动,并可做上下往返移动(图3-17)。

图3-17 捻法

【动作要领】

1.操作时发力要对称,动作灵活、快速,状如捻线,具有连贯性。

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上下、左右移动要慢,做到紧捻慢移。

【注意事项】

1.操作时手法既不可呆滞,又不能浮动。

2.着力部位的皮肤与患儿被捻部位的皮肤不发生摩擦运动,但皮下组织有往返捻动感。

十 擦法

以手部在患儿体表做直线往返摩擦运动,称为擦法。临床上分为掌擦法、大鱼际擦法(也称鱼际擦法),小鱼际擦法(也称侧擦法)等。

【操作方法】以拇指或食、中、无名指的指面、手掌面、大鱼际、小鱼际部分着力,附着于患儿体表一定的经络、穴位或治疗部位的皮肤上,肩肘关节放松,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前后摆动,带动前臂做上下或左右方向的直线往返摩擦运动,使之产生一定的热量(图3-18~图3-20)。

【动作要领】

1.操作时作直线往返运动,不可偏歪。

2.操作时以局部透热为度,可配合使用推拿介质。

【注意事项】

1.不可擦破皮肤。

2.操作时应自然呼吸,不可屏气。

3.操作后局部不可再使用其他手法。

图3-18 掌擦法

图3-19 大鱼际擦法

图3-20 小鱼际擦法

十一 捣法

以中指指端,或食、中指屈曲的指间关节着力,做有节奏的叩击穴位的方法,称为捣法。

【操作方法】以一手中指指端或食指、中指屈曲后的第一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以腕关节作主动屈伸运动来发力,带同着力部分做有节奏的叩击穴位。一般操作5~20次左右(图3-21、图3-22)。

 

图3-21 捣法1

图3-22 捣法2

【动作要领】

1.操作时前臂为主动发力,腕关节放松。

2.操作时取穴要准确,发力要稳,富有弹性。

【注意事项】

1.操作时不要用暴力。

2.操作前要将指甲修剪圆钝、平整,以免损伤小儿肌肤。

十二 刮法

以手指或器具的光滑边缘蘸润滑液体后直接在患儿一定部位的皮肤上作单方向的直线快速刮动,称为刮法。

【操作方法】以拇指桡侧缘或食中两指螺纹面或食指第二指节背侧尺侧缘着力,或手握汤匙、铜钱等器具,用其光滑的边缘着力,蘸清水、麻油、药水等液体润滑剂后,直接在患儿一定部位或穴位的皮肤上,适当用力做由上往下或由内向外的直线、单方向的快速刮动(图3-23、图3-24)。

【动作要领】

1.操作时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压力要轻重适宜。

2.操作时腕关节要放松灵活,节奏轻快,用力均匀。

3.操作时以皮肤出现紫红色瘀斑为度。

4.较小患儿皮肤柔嫩,可在被刮部位垫一轻薄的丝织品,做间接刮法。

【注意事项】

1.不可刮破皮肤,如使用器具必须注意其边缘是否光滑、圆钝。

2.不可过度用力,以患儿能忍受为度。

图3-23 指刮法

扫一扫,看视频

图3-24 板刮法

十三 搓法

以双手掌面夹持住一定部位,或平压于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方向相反的快速搓揉,或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称为搓法。

【操作方法】以双手的指掌面着力,附着在肢体的两侧,相对用力夹持住患儿肢体做方向相反的来回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或以单手或双手掌面附着在一定部位,做往返移动(图3-25)。

扫一扫,看视频

图3-25 搓法

【动作要领】

1.操作时肩、肘、腕关节要放松,双手着力部位要对称。

2.用力要对称而均匀,柔和而适中。

3.搓动要快,移动要慢,做到紧搓慢移,灵活而连续。

【注意事项】

操作时,忌用生硬粗暴蛮力,以免搓伤皮肤与筋脉。

十四 摇法

使患儿肢体关节做被动性的环形旋转运动,称为摇法。

【操作方法】以一手托握住患儿需摇动关节的肢体近端,另一手握住患儿需摇动关节的肢体远端,做缓和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形旋转运动(图3-26)。

图3-26 摇法

【动作要领】操作时两手要协调配合,动作宜缓不宜急,宜轻不宜重,用力要稳。

【注意事项】

1.操作时力量要由轻到重,不宜使用暴力。

2.摇动的速度不可过快。

3.摇动的幅度要在生理范围内。

十五 捏挤法

以双手拇指、食指捏住一定部位的皮肤,双手相对用力捏挤,称为捏挤法。

【操作方法】以双手拇指、食指捏住治疗部位的皮肤,相对用力向中央捏挤,使局部皮肤变成紫红色或紫黑色。

【动作要领】

1.操作时双手腕部放松,指尖相对。

2.捏挤皮肤的动作要轻,发力时动作要快。

3.一般每个部位捏挤1~3次。

扫一扫,看视频

【注意事项】

1.操作时动作要熟练灵活。

2.捏挤范围不要过大。

3.捏挤法属于重刺激手法,有一定痛苦,应放在最后操作。

项目三 常用小儿推拿复式手法

小儿推拿复式手法是小儿推拿疗法中的特定操作方法,它是将一种或几种基本手法在一个或几个穴位上按一定程序进行特殊操作的小儿推拿方法。小儿推拿复式手法在历代医家著作中记载不一,名称有异。小儿推拿复式手法在临床中至今还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一 黄蜂入洞

【操作方法】患儿仰卧位。以一手轻扶患儿头部,使患儿头部相对固定,另一手食、中两指的指端着力,紧贴在患儿两鼻孔下缘,反复揉动50~100次(图3-27)。

【动作要领】操作时要均匀、持续、用力要轻柔和缓。

【功效应用】发汗解表,宣肺通窍。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呼吸不畅等症。

二 猿猴摘果

【操作方法】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生坐其身前一侧,用两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夹持住患儿耳尖上提,再夹持住患儿耳垂下扯,反复操作10~20次(图3-28)。

扫一扫,看视频

 

图3-27 黄蜂入洞

图3-28 猿猴摘果

扫一扫,看视频

【动作要领】

1.操作时夹持力度不可过大,顺势而为。

2.操作时拉扯幅度不可过大,以免患儿疼痛。

【功效应用】健脾胃,化痰食。用于治疗食积、寒痰、疟疾、寒热往来之少阳证等病证。

三 苍龙摆尾

【操作方法】患儿仰卧位或坐位。以右手拿住患儿食、中、无名三指,左手自患儿总筋至肘部做来回搓揉数遍后,捏拿住肘尖处,右手继续拿住患儿三指左右摇动,如摆尾状,连续摇动20~30次(图3-29)。

图3-29 苍龙摆尾

扫一扫,看视频

【动作要领】

1.操作时摇动幅度不可过大,摇动速度不可过快。

2.捏拿患儿肘部和手指用力适中。

【功效应用】开胸顺气,退热通便。用于治疗胸闷发热、躁动不安、大便秘结等症。

四 赤凤摇头

【操作方法】患儿坐位或仰卧位。以一手捏患儿肘部,另一手捏拿患儿中指上下摇动,如赤凤摇头状。操作20~30次(图3-30)。

【动作要领】操作时动作柔和舒缓,动作不可过快,幅度不可过大。

【功效应用】通关顺气,补血宁心,定喘。用于治疗上肢麻木、惊证、心悸、胸满膨胀、喘息短气等病证。

扫一扫,看视频

图3-30 赤凤摇头

五 二龙戏珠

【操作方法】患儿坐位。以一手捏拿患儿手掌,使其掌心向上,前臂伸直。以另一手食、中指指端自总筋处开始,交替向前点按,至曲池处止。操作20~30次(图3-31)。

扫一扫,看视频

图3-31 二龙戏珠

【动作要领】操作时点按力量适中,移动速度不可过快。

【功效应用】调理阴阳,温和表里,通阳散寒,清热镇惊。用于治疗寒热不和、四肢抽搐、惊厥等症。

六 水底捞明月

【操作方法】患儿坐位或仰卧位。以一手捏拿住患儿四指,使其掌心向上,以另一手拇指自患儿小指尖,推至掌根小天心处,再转入内劳宫止。操作30~50次(图3-32)。

图3-32 水底捞明月

扫一扫,看视频

【动作要领】

1.操作时应捏拿住患儿手掌,保持固定。

2.推动时力量适中,可使用推拿介质。

【功效应用】清心除烦、退热泻火。用于治疗高热神昏、热入营血、烦躁不安、便秘等实热症候。

七 打马过天河

【操作方法】患儿坐位或仰卧位。以一手捏住患儿四指,使其掌心向上,另一手的中指面运内劳宫后,再用食、中、无名指三指自总筋起沿天河水一起一落打至洪池止,或用食、中两指沿天河水弹击至洪池止。操作10~20次(图3-33)。

【动作要领】操作时弹打力量适中,移动速度不可过快。

【功效应用】清热通络,行气活血。用于治疗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上肢麻木抽搐等实热症候。

扫一扫,看视频

图3-33 打马过天河

八 按弦走搓摩

【操作方法】患儿坐位,将患儿两手交叉搭在对侧肩上。以两手掌面着力,附着于患儿两侧胁肋部,对称性地搓摩至肚角处。操作50~100次(图3-34)。

扫一扫,看视频

图3-34 按弦走搓摩

【动作要领】操作时动作轻快和缓,可使用推拿介质。

【功效应用】理气化痰,健脾消食。用于治疗痰积、咳嗽气喘、胸胁不畅、腹痛、腹胀、饮食积滞、肝脾肿大等症。

九 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

扫一扫,看视频

【操作方法】患儿仰卧位。以一手中指或食、中、无名三指螺纹面着力揉脐;然后令患儿俯卧位,再以中指或拇指螺纹面揉龟尾穴;最后以拇指螺纹面自龟尾穴向上推七节骨为补,反之为泻。操作100~300次(图3-35~图3-37)。

【动作要领】操作时动作轻柔和缓,推七节骨时可使用推拿介质。

【功效应用】通调任督,调理肠腑,止泻导滞。用于治疗泄泻、痢疾、便秘等病证。推上七节骨为补,能温阳止泻;推下七节骨为泻,能泄热通便。

图3-35 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1

图3-36 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2

图3-37 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3

十 按肩井

【操作方法】患儿坐位。以一手食指或中指螺纹面着力,掐揉患儿肩井穴;另一手拇、食、中三指捏拿住患儿食指和无名指,屈伸患儿上肢并摇动之。操作20~30次(图3-38)。

【动作要领】

1.掐揉患儿肩井时用力适中,不可使用暴力。

2.摇动上肢幅度适中,不可过大。

【功效应用】通行一身之气血,提神。用于久病体虚及内伤外感诸证,推拿操作结束之前用本法收尾,又称总收法。

扫一扫,看视频

图3-38 按肩井

复习思考

1.小儿推拿手法基本要求是什么?

2.小儿推拿补泻手法怎样操作?

3.推法动作要领是什么?

4.摩法如何操作?

5.何谓运法?如何操作?

6.黄蜂入洞如何操作?动作要领及功效是什么?

7.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如何操作?动作要领及功效是什么?

版权声明:

欢迎阅读《小儿推拿》。本书由隋文龙老师校对,并提供给广大爱好学习的盲友们进行学习。

在扫描校对过程中,我们移除了书中的图片,仅保留文字内容。这是考虑到对于盲人用户而言,图片无法为他们提供有效信息,而文字才是能够借助屏幕阅读器进行阅读的关键部分。

若你希望获取本书的完整内容,建议购买正版书籍。我们深知版权的重要性,若我们的这一行为不慎侵害了版权方的权益,请第一时间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定会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在此,诚恳地希望版权方能够理解我们的做法。盲人朋友在阅读书籍时面临着诸多困难,纸质书籍对他们来说宛如“天书”,只有将其转化为文字版,他们才能使用屏幕阅读器进行阅读。我们开展这项工作,正是为了助力视力障碍人士的学习与进步,期望能得到您的支持与理解。感谢!

上一篇:3、模块二 诊法概要-《小儿推拿》吕美珍-隋文龙校对-tc书屋
下一篇:5、模块四 推拿穴位-《小儿推拿》吕美珍-隋文龙校对-tc书屋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