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表线(superficial back line,SBL). 是一条从足趾下沿我们整个背面——腿、背部,甚至越过头顶到眉嵴的连贯的力传导链。
下一章,我们将检查体侧线,评估沿身体左右两侧大致对称的肌筋膜悬索之间的不平衡性。在比较身体前侧和后侧时,我们是在对比前表线和后表线,它们应该保持相互平衡,但它们不像两条体侧线一样是镜像的——在结构上不一样,在生理上也不一样,在生物心理学上当然也不样(图4.2A和图4.2B)。
让我们先从生理差异开始。这只需要1分钟。然后我们可以继续到后表线的结构分布和前表线—后表线的平衡——换句话说,先看解剖和生物力学,再进一步简单看一下后表线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意义,最后介绍后表线在人体解读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重点。
什么是后表线?
后表线是从足底到头顶的连续的筋膜结构。在其所经之处,许多肌肉参与并维系这条筋膜线——要么缩短它,要么防止后表线的筋膜索被拉长。站立时,如果我们完全放松,后面的筋膜索就会失去张力,我们就会呈现坍塌姿势或如胎儿样蜷缩。
在足部,足底筋膜与位于其上方的趾短屈肌伴行并被拉紧。筋膜绕过足跟进入跟腱,延伸成腱膜,深层为较强壮的比目鱼肌,浅层为腓肠肌的两个头。它与胭绳肌腱相连,胭绳肌腱是高度腱性和膜性的肌肉,在顶部穿过坐骨结节融入骶结节韧带和骶筋膜。
腰骶筋膜是高度复杂且坚硬的竖脊肌和横突棘肌的筋膜起点,这些肌肉跨越脊柱的长度到头后部。后表线的最终软组织轨道是头皮,头皮主要是由筋膜组织构成,但后表线还包括头后部的小的枕骨肌群(如果你会的话,可以通过它们来移动头皮)和前额抬起眉毛的额肌。
总之,筋膜从趾尖一直延伸到鼻尖,围绕着你的整个背部,形成一个结构和功能相连的筋膜层。它通过身体向前弯曲被拉伸,向后弯曲被激活。
红肌和白肌
我们的后表线有更多的慢收缩、耗氧的耐力肌纤维(因此,血供更加充盈,就像母鸡的大腿和小腿肌肉一样,它们一直在低强度收缩),而我们的前表线肌肉则是倾向于更快收缩、更耗能、更快速激活的肌肉(因此颜色可能更白,就像鸡胸肉一样,这块肌肉可以短暂地强烈、迅速收缩)。在人类,这两种类型肌肉的对比不如在鸡身上明显,所以我们人体的两种肌肉的颜色都是红色的,但有时在解剖时可以看到身体前侧肌肉与后侧相应肌肉在颜色上有明显的区别。
这两条线中的任何一条都会在受惊吓时收缩。在本书最后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惊吓反应前表线强烈收缩时,身体如何蜷缩成如胎儿样的姿势——有时我们不会或不能放松这种收缩,这成为我们“态度”(这个词有双重含义)的一个潜在事实。
相反的俯卧悬垂反射——即朗道反应(Landau response)——在婴儿中也很常 见,也可以变成固定的姿势。朗道反应表现为后表线的强烈收缩,背部弯曲,腿和足趾伸展,手和手臂向上、向后伸展,露出手掌。
如果你同时尝试这两种基本反射——先收缩身体的整个前侧,再收缩身体的个后侧——你会觉得迅速果断地关闭身体前侧更容易,而后表线的强烈收缩则稍慢,协调起来也更难。这是因为前、后侧肌肉中占优势的肌纤维类型不同,前侧肌肉以快缩型肌纤维为主,而后侧肌肉以慢缩型肌纤维为主。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身体的脆弱部位都在前侧——如我们柔软的下腹部——受到攻击时,需要立即保护,所以惊吓反应很快就会出现。相比之下,背部更结实,不那么敏感。朗道反应更像是一种“逃走”反射——想象一只青蛙因受惊而跳起来,似乎在说:“放我走!”
短期内,产生惊吓反应的身体前侧的快缩型肌纤维将战胜稳定而坚韧的后表线并使身体蜷缩。从长期来看,随着身体前侧肌纤维开始疲劳,后表线中的耐力慢速收缩型肌纤维会胜出,从而产生我们将在本章末尾评估的前侧张力与后侧张力相对抗的常见模式。
在正常的、无惊吓状态下站立时,重力线前侧的身体部分较重,同时相较身体后侧部分向前突出更多(即给定寰枕关节为支点,你的面部较头后部重。因此,为了防止我们向前跌倒或像胎儿那样蜷缩,后表线的肌肉必须在你站立或坐着时都要维持一定程度的收缩。因此,后表线需要更多的慢缩型肌纤维保证沿着我们的背部使我们直立的肌肉具有持整续的、低强度的张力。
尽管如此,这些不同收缩类型肌纤维的比例因人而异,也许是基因差异,当然也可通过训练来改变:跳远运动员会训练其背部肌肉和脑绳肌,使其拥有更多的快缩型肌纤维,而太极高手可能会通过训练让他的所有肌筋膜线中有更多的慢缩型肌纤维。
后表线和前表线
几乎在全身上下,后表线和前表线都有相反的功能——般拉伸后表线时需要收缩前表线,反之亦然。如后表线的肌肉将足趾锚定在地面,而前表线的肌肉则提升足趾,等等。这种相反作用贯穿整个腿部和躯干:后表线收缩使膝关节屈曲,而前表线的收缩使膝关节伸展,等等。这一过程一直延续到下颈部。在这里,后表线的上背部肌肉伸展颈部,而前表线的收缩则使下颈部屈曲。
这一过程中,后表线和前表线采用不同的交替策略。例如,在踝关节处,后表线被拉伸到足跟周围,就像搭着箭的弓弦,因此它将足跟推入关节,而足跟就像踝关节的“髌骨”。在踝关节的前部,前表线组织正试图远离踝关节,它的肌腱必须被支持带紧紧地固定在关节上。在膝关节处,前表线包绕着膝关节和髌骨前侧并向里推,同时腓肠肌和脑绳肌腱之间的连接处正在试图从膝关节后侧向后拉。后表线和前表线产生了相反作用,但它们之间的力并不是简单的对称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对比研究。
惊喜出现在上颈部——通常第3颈椎以上,但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后表线和前表线的短缩都会使上颈部过伸。这说明了为什么以亚历山大技术为主处理头部回缩和头前伸姿势如此普遍:后表线和前表线收缩模式都会形成这种模式。只有前深线(别走开,我们后文会讲到的)上的颈长肌和头长肌才能对抗这一趋势,所以先放松这些浅层肌肉,然后加强颈部核心的力量,是改善这种低效模式的好策略。
后表线的功能
后表线作为一个功能整体(与解析单个肌肉的功能不同,后表线的功能可以在其他部位体现)关键点之一,就像《圣经:诗篇》(Psalm)第23章提到的那样:“我要向山举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后表线与眼睛和视力有关,随着后表线的逐渐缩短,我们从胎儿的蜷缩状态开始上抬头部和控制头部,然后通过各个发育阶段逐步上升到站立。
观察婴儿以腹部卧位逐步控制和缩短后表线,此时婴儿抬起头、腿和手臂。接下来的坐、爬行、跪姿、站立阶段给孩子带来了更多的机会,让孩子更好地控制身体和眼睛,能看到更远的地方,探索世界。
对于孩子而言,要在学会坐和之后的站立时有能力支撑自己,他需要精细控制后表线——在一个小的支撑面上保持高重心的平衡。要想让这个不稳定的站姿能成功,图4.8中最左侧看到的长而单一的原生C形曲线的脊柱就会被迫转变为有一系列波状的曲线。我们称它们为原生曲线和次生曲线,如图4.10所示。当婴儿抬起头部时,颈后部的肌肉会强壮到足以改变椎间盘的形状,使颈部从前凹转向后凹——换句话说,逐渐形成次生曲线。
后来,随着坐和爬行的发育,腰椎次生曲线开始以同样的方式形成:后表线的竖脊肌缩短和加强,以使脊柱竖直,正如它们的名字所表示的那样。
此时脊柱有2个最初的原生曲线(胸椎和骶—尾椎,均由周围骨维持原位)和2个次生曲线(颈椎和腰椎,均由周围肌筋膜的平衡维持)。
如果我们把这个想法推广到整个后表线上,我们可以想象腿部的另外一对原生和次生曲线:膝关节曲线是次生曲线(背凹),足跟是原生曲线,足弓是次生曲线。因此,后表线是一个连续的肌筋膜索,延伸越过5个原生曲线和4个次生曲线。注意,所有的原生曲线都是由骨骼的形状保持的,但所有的次生曲线都是由教组织的平衡保持的,这使得次生曲线更容易通过手法治疗而被改变。
解读人体后表线
这种原生和次生曲线的概念是视觉评估后表线的关键。简单地说,原生曲线应该相互平衡,次生曲线也应该相互平衡:
图 4.11 中是小女孩治疗前的照片,她的腰部和领部曲线过度前凸,可能正经腰背部或领部疼痛,也可能是因为父母担心她的姿势正在恶化才送她过来。把注力下移到她的膝关节上——看那个部位是否过伸?这应该被看作是一个次生曲线——关节的轻微曲,然而它变成了前凹后凸,类似原生曲线。
尝试解决她的腰部或颈部的问题可能会令人沮丧。如果我们在治疗过程中不对她的膝关节模式进行处理,那么缓解将只是暂时的。方法并不重要——触发点、深层组织处理、运动再教育或其他许多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改变这种模式,但需要看到整个模式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平衡的后表线沿着骨架曲线形成前后起伏的波形;当曲线失去平衡时,后表线相应部位会形成或高或低的区域。改变次生曲线比原生曲线更容易,通过干预次生曲线,你可以使原生曲线处于更好的对位对线状态——无论你使用什么矫正方式。因此,对后表线的身体解读第一印象是通过观察原生曲线和次生曲线的平衡获得的,分析“原生”的后表线,理解它受到其他肌筋膜线的影响,特别是前表线缩短,我们上一章讨论过。
前表线—后表线失衡可表现为多方面,如前所述的膝关节过伸,芭蕾练习者的腰椎曲线变长,害羞胆怯者表现出骨盆前移,时尚模特的身体后倾,头前伸姿势下的颈椎过度屈曲和过度后伸——诸多姿势问题均涉及后表线失衡。
在我们离开这条线之前,让我们把注意力转向这条线中的另外一种模式,我们在客户中经常看到这种模式。很多人站立时从踝到肩会形成一个弓形外观,通常是在头前伸的姿势下。这涉及腿部某处的前倾[要么是大腿,要么是小腿,或整条腿。我们在图4.12中展示了几个常见的例子],最终导致骨盆前移。
所有表现出这种模式的人的后表线这个“弓弦”均存在短缩,需要被放松和延长。
骨盆顶部,通常存在背部过度下凹和胸廓后倾。图4.12中模特们的头部可能表现为处于身体的最上端,但再次观察,你会发现他们的胸廓都向后倾斜(在我们的身体解读用语中是向后倾斜的)。如果你旋转书面,使图片中的模特的胸廓纵轴垂直于你,你会发现弓形模式是如何掩盖了头前伸姿势的。
最后,我们来看看颈部的最上端——人体解剖中非常脆弱的部位。正如我们注意到的,后表线和前表线都会将头后部向下拉。正如我们前文描述的那样,前表线的胸锁乳突肌将头后部向下拉向腹部和髋部。后表线会把所有长的和短的背部肌肉都往下拉。
在你的头下部是枕下小肌肉群——非常重要的方位定向肌肉,与你的眼睛相连。在枕下滚动拇指,同时眼睛画圈移动,来感觉这些肌肉的活动——即使你不移动头,当你的眼睛注意到某处时,这些肌肉也会跟随你的眼睛的运动而随时准备协调你的颈部和脊柱运动。如果你听到蛇的响动或狮子的咆哮,你的眼睛会追寻声音的来源,你的颈部会跟着你的视线的转移而转动,你的脊柱也会以快速连续的运动追赶上颈部的移动——反射性地,不需要你的思考。
但在人的直立姿势下,前表线和后表线中的较大肌肉可以战胜这些微小的古老的正位(righting)肌肉,并且会发生以下三种情况之一,但都不是最理想的。1.头部在身体上向前向下移动(即头前伸姿势)。在我们的人体解读用语中,我们称其为头部相对于胸廓的前移。2.头部在颈上向后倾斜——我们将称之为头部后倾。这种模式会导致颈后部的这些小巧的方位定向肌肉失灵,并改变我们用眼睛看世界的方式。3.头部在寰枕关节向前移动——寰椎上枕骨前移。这是一种微小但有害的运动,它锁住了这些肌肉,限制了眼睛的运动,并倾向于束缚整个脊柱的姿势。这是很难马上观察到的代偿,因为实际的姿势变形很小,但影响很大。
虽然足底筋膜、胭绳肌、腰骶筋膜和竖脊肌比颈部顶端的这些小肌肉强壮得多,筋膜也更致密,但释放这些枕下肌——尽管它们位于后表线的上端,但仍是后表线的功能中心——是后表线形成合适的原生曲线和次生曲线波动平衡的关键。
版权声明:
欢迎阅读由 tc 书屋扫描的《身体解读》。本书由小 tc 购得正版后进行扫描,扫描的初衷纯粹是为了方便盲人朋友了解和阅读此书。
在扫描过程中,我们移除了书中的图片,仅保留文字内容。这是考虑到对于盲人用户而言,图片无法为他们提供有效信息,而文字才是能够借助屏幕阅读器进行阅读的关键部分。
若你希望获取本书的完整内容,建议购买正版书籍。我们深知版权的重要性,若我们的这一行为不慎侵害了版权方的权益,请第一时间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定会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在此,诚恳地希望版权方能够理解我们的做法。盲人朋友在阅读书籍时面临着诸多困难,纸质书籍对他们来说宛如“天书”,只有将其转化为文字版,他们才能使用屏幕阅读器进行阅读。我们开展这项工作,正是为了助力视力障碍人士的学习与进步,期望能得到您的支持与理解。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