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是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在睡眠中不自觉地将小便尿在床上,又称“尿床”。3岁以下的儿童,由于脑髓未充,智力未健,或正常的排尿习惯尚未养成,而产生尿床者不属病理现象。
遗尿应及时得到治疗,如病延日久,失于治疗就会妨碍儿童的身心健康,影响其正常发育。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小儿肾虚或脾肺虚损而引起,《诸病源候论》曰:“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寒,不能约水故也。”
一 病因病机
1.肾气不足 小儿先天肾虚,下元虚冷。肾主闭藏,开窍于二阴,司二便,与膀胱为表里。如肾气虚,不能制约水道而发生遗尿。
2.脾肺气虚 肺为水之上源,脾为中焦,输布水液,脾肺气虚,则水道约制无权,而发生遗尿。
以上肺、脾、肾功能失健者,均属虚证。
3.肝经郁热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通利三焦。若肝经郁热,郁而化火,或夹湿下注,疏泄失常,影响三焦水道正常通利,迫注膀胱,而成遗尿,此属实证。
二 临床表现
1.肾气不足 睡中遗尿,醒后方觉,多则一夜数次,伴有面色无华,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小便清长,舌淡苔少,脉沉细。
2.脾肺气虚 睡中遗尿,尿频量少,伴有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自汗消瘦,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3.肝经郁热 睡眠中遗尿,尿量不多,气味腥臊,小便色黄,平素性情急躁,面红唇赤,舌红苔黄,脉数。
三 鉴别诊断
本病多与糖尿病、尿崩症、泌尿系感染、先天性脊柱裂进行鉴别。糖尿病患儿多伴有遗尿,但同时也伴有多饮、多食及消瘦,通过检查尿糖可以确诊。尿崩症可表现为遗尿,但饮水量明显很多,尿比重明显下降,可做禁水试验等专项检查来确诊。泌尿系感染可见尿频、尿急、尿痛等刺激征,尿常规检查可确诊。先天性脊柱裂可通过脊柱X线摄片进行鉴诊。
四 治疗
1.虚证
(1)治则 以固涩下元为主。肾气不足者兼以补肾纳气,脾肺气虚兼以温补脾肺。
(2)处方
主方 揉丹田200次,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按揉百会及外劳宫各200次,推三关100次。
配方 肾气不足者加补肾经200次,揉肾俞50次,揉太溪50次;脾肺气虚者加补脾经200次,补肺经200次,揉脾俞和肺俞各50次,按揉三阴交50次。
方义 揉丹田、推三关、擦腰骶部可温补肾气,培固下元。按揉百会及外劳宫可温阳升提,固摄水道。肾虚者加补肾经、揉肾俞、揉太溪以补肾气、固涩下焦。肺脾气虚者加补脾经、补肺经、揉脾俞和肺俞以补益脾肺、调节水道。按揉三阴交以通调水道。
2.实证
(1)治则 平肝清热。
(2)处方
主方 清肝经、清心经、分手阴阳、捣小天心、清小肠、推箕门、补肾经、揉上马、揉三阴交、揉涌泉。
配方 小便色黄,尿频加清补肾经。
方义 清肝经、清心经、清小肠,清心火以平肝;补肾经、揉上马、推箕门,养阴清热利尿;捣小天心,清热镇惊安神。清补肾经以调补肾气。
五 注意事项
1.养成夜间及时排尿的好习惯,入睡后家长应定时叫醒患儿起床排尿。
2.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不使患儿过度疲劳。
3.已经发生遗尿者,要给予积极的治疗和适当的营养,不打骂和歧视患儿。
4.临睡前2小时不要饮水,少吃或不吃流质一类食品。
版权声明:
欢迎阅读《小儿推拿》。本书由隋文龙老师校对,并提供给广大爱好学习的盲友们进行学习。
在扫描校对过程中,我们移除了书中的图片,仅保留文字内容。这是考虑到对于盲人用户而言,图片无法为他们提供有效信息,而文字才是能够借助屏幕阅读器进行阅读的关键部分。
若你希望获取本书的完整内容,建议购买正版书籍。我们深知版权的重要性,若我们的这一行为不慎侵害了版权方的权益,请第一时间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定会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在此,诚恳地希望版权方能够理解我们的做法。盲人朋友在阅读书籍时面临着诸多困难,纸质书籍对他们来说宛如“天书”,只有将其转化为文字版,他们才能使用屏幕阅读器进行阅读。我们开展这项工作,正是为了助力视力障碍人士的学习与进步,期望能得到您的支持与理解。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