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学习目的
通过对发热等20个儿科常见病的学习,培养学生小儿推拿手法操作技能及运用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儿科疾病的能力,使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推拿相适应的小儿常见病,为在临床实践中熟练应用奠定基础。
知识要求
1.掌握 咳嗽、泄泻、疳积、厌食、口疮、便秘、夜啼、遗尿、小儿肌性斜颈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治则、推拿处方、方义)。
2.熟悉 发热、哮喘、腹痛、呕吐、小儿脑性瘫痪、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
3.了解 惊风、流涎证、近视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
能力要求
通过练习,能灵活运用中医辨证对20个儿科常见病进行初步诊断,熟练运用推拿手法进行针对性治疗。
项目一 发热
小儿体温异常升高,高于正常标准(腋温36~37℃)者称发热,是小儿时期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由于小儿具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很多急、慢性病证均有发热的症状。
小儿发热一般分为外感发热、食积发热、惊恐发热、阴虚发热、气虚发热等五种。其中以外感发热最为常见,但除感冒以外,某些急性传染病的初期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如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丹痧、水痘等;年幼体弱患儿,在发热性病程中常易出现兼证、变证,临证应严加注意。
中医学认为,本病常以外感、食积、惊恐、阴虚、气虚等原因为多见,治多以清热为主。推拿对小儿发热疗效明显,尤其对小儿外感发热取效迅捷,可使患儿体温平稳下降至正常。对其他原因导致的小儿发热,也具有很好的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
一 病因病机
1.外感发热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肌肤薄弱,卫外不固,抗邪能力不足,寒暖不知自调,当气候骤变,冷热失常,或看护不周时,外邪乘虚袭表,卫阳被郁而致外感发热。
2.食积发热 小儿肠胃脆薄,且乳食不知自节,若恣食肥甘炙煿,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而成积滞,积而化热,熏灼胃肠,蒸发肌表,导致发热。
3.惊恐发热 小儿禀属纯阳之体,心肝有余,目触异物,耳闻异声,跌仆惊恐,致令心气不宁,心火上炎,引动肝经之火,也可导致小儿发热。
4.阴虚发热 小儿体属稚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若温邪迁延,或吐泻日久,或过用温燥,或久病伤阴,均致阴液亏损,阴不制阳,阳气偏盛而发热。
5.气虚发热 患儿素体脾胃虚弱,久病气虚,阳浮于外而致气虚发热。
二 临床表现
1.外感发热 发热轻,恶寒重,头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喉痒,苔薄白,指纹鲜红者为风寒;发热重,恶风,微汗出,鼻流黄涕或浊涕,口干,咽痛,苔薄黄,指纹红紫者为风热。
2.食积发热 发热以入暮为甚,腹壁手心发热,两颧红赤,夜卧不宁,嗳腐吞酸,胸腹胀满,疼痛拒按,便秘或泻下酸臭,唇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3.惊恐发热 发热不甚,昼轻夜重,伴有面色青黄,心悸不宁,睡梦虚惊,甚则睡卧手足掣动,惊啼,舌红,苔黄,脉弦数,指纹青紫。
4.阴虚发热 午后发热,手足心热,盗汗,形体瘦削,食欲减退,心烦少寐,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指纹淡紫。
5.气虚发热 发热,语音低微,懒言乏力,动则自汗,形体消瘦,或食后即泻,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指纹色淡。
三 鉴别诊断
1.时行疾病 如麻疹、风痧、丹痧、奶麻、水痘、痄腮等,初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有明显流行性和传染性。根据其初期症状、发热与出疹的关系、皮疹特点、特殊体征,加以鉴别。①麻疹初期,除一般上呼吸道症状外,眼部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目赤胞肿,畏光流泪,口腔颊黏膜出现灰白小点,外有红色晕圈的麻疹黏膜斑。②风痧发热较轻,伴耳后、颈后、枕部淋巴结肿大,有触痛,疹点呈淡红色斑丘疹。③丹痧发热较高,皮疹呈猩红色丘疹,伴咽喉肿痛或腐烂,有杨梅舌、环口苍白圈等典型表现。④水痘除发热外,皮肤及黏膜分批出现红色斑或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卵圆形、泪滴状小水疱样疱疹,其易溃结痂,各期皮疹可同时出现,呈向心性分布。⑤痄腮除发热外,还表现为以耳垂为中心的腮部漫肿疼痛。
2.夏季热 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其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夏季6、7、8月,临床以长期低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特征,秋凉后好转。
3.结核病 小儿结核病以原发性肺结核多见,临床常表现为午后低热、盗汗、乏力、体重不增等,多有结核病密切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OT试验)多为强阳性,X线可见结核病灶。
4.其他 如乳蛾、肺炎喘嗽也可出现发热,但乳蛾可见扁桃体肿大或红肿疼痛;肺炎喘嗽伴明显咳嗽、喘急、鼻翼翕动等。
四 治疗
扫一扫,看视频
发热的治疗原则以清热为主。外感者,佐以发散解表;肺胃实热者,佐以清泻里热,理气消食;阴虚者,佐以滋阴;气虚者,佐以健脾益气。
1.外感发热
(1)治则 疏风解表,清热利咽,宣肺散寒。
(2)处方
主方 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运耳后高骨、清肺经、清天河水各200次。风热者,加推脊、揉大椎、揉曲池、揉外关、揉合谷各200次;风寒者,加推三关、揉二扇门、推天柱骨、拿风池各200次。
配方 咳嗽、痰鸣、气急者,加推揉膻中、揉肺俞各200次,运内八卦100次;痰多者,加揉丰隆200次;鼻塞者,加黄蜂入洞20次;咽痛者,加掐揉少商、拿合谷、清板门各200次;脘腹胀满、不思乳食、嗳酸呕吐者,加揉中脘、分腹阴阳、揉板门、推天柱骨各200次;惊惕不安,夜寐不宁,加清肝经、捣揉小天心、掐揉五指节各200次。
方义 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运耳后高骨能开通经络,激活气血,调和阴阳,祛除在上在外之邪气,以达疏风解表;清肺经、清天河水可宣肺清热;风热者,加推脊、揉大椎、揉曲池、揉合谷、揉外关以清热解表;风寒者,加推三关、揉二扇门、推天柱骨、拿风池以散寒解表。
2.食积发热
(1)治则 清泻里热,理气消食。
(2)处方
主方 清肺经、清胃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各200次,清天河水、退六腑、水底捞明月、揉天枢、摩腹各200次。
配方 若大便干燥难以排出者,加推下七节骨、顺时针摩腹、掐揉膊阳池、按弦走搓摩各200次;夜寐不安者,加掐揉小天心、掐揉五指节各200次。
方义 清肺经、清胃经能清肺胃实热;清大肠、揉天枢可调理大肠、通腑泻热;清天河水、退六腑、水底捞明月能清热除烦;揉板门、运内八卦、摩腹可理气消食。
3.惊恐发热
(1)治则 镇惊清热。
(2)处方
主方 推上三关300次,清天河水200次。
配方 惊悸者加捣小天心200次,大便色绿者加揉外劳宫200次。
方义 推上三关使惊热外散,清天河水以清心火、安神志、退惊热。
4.阴虚发热
(1)治则 滋阴清热。
(2)处方
主方 揉二马、补脾经、补肺经、清天河水、按揉足三里、推涌泉、运内劳宫各200次。
配方 自汗或盗汗者,加揉肾顶、补肾经各200次,捏脊5次;烦躁不安者,加清肝经、清心经、开天门、掐揉五指节、揉百会各200次。
方义 揉二马、补肺经能滋阴补肾养肺;清天河水、运内劳宫可退虚热;补脾经、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和胃;推涌泉以滋阴清热,引火归元。
五 注意事项
1.发热患儿应卧床休息,多饮开水,冷暖适度,饮食有节。
2.中医发热指体温高于正常,或体温不高,但自觉发热或扪之发热。推拿对小儿功能性发热、夏季热、食积热、外感发热疗效显著,而对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如肺炎等,虽有退热作用,但只能作为辅助治疗,必须采用综合疗法。
3.腋温37.5~38℃为低热,38.1~39℃为中热,39.1~40℃为高热,高于41℃为超高热。高热患儿如出现频繁呕吐,烦躁不安或昏睡者,应及时会诊,进行综合治疗,切不可大意。
4.对危及小儿生命的急性传染病,要早期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切勿痛失治疗良机。
5.为加强退热作用,手法操作时,需配合使用凉水、乙醇、薄荷水等推拿介质。
项目二 咳嗽
凡是外感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正常宣肃,造成肺气上逆作咳,咯吐痰涎者,称咳嗽。咳嗽是儿科常见的肺系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而以冬春多见。3岁以下婴幼儿尤以罹患。
小儿咳嗽最早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便有“五气所病……肺为咳”的记载,后世医家对本病多有论述。如《幼幼集成》说:“凡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也;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也;有声有痰谓之咳嗽。”不论外邪袭肺或其他脏腑病变累及肺脏,均可引起咳嗽。本节着重讨论外感风寒、风热及内伤痰热、痰湿、阴虚、气虚等所致的咳嗽。相当于西医学的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肺纤维化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常以外感、内伤等原因为多见,治多以宣降肺气为主。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疗效显著;对于服药困难的患儿,可作为本病治疗的首选方法。肺炎、肺纤维化导致的咳嗽也可作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一 病因病机
1.外邪犯肺 肺为娇脏,外合皮毛,小儿形气未充,肌肤柔弱,卫外不固,外邪侵袭,首当犯肺。当风寒或风热外侵,邪客肌表,肺气郁闭不宣,清肃失职,痰液滋生;或燥邪外袭,伤津灼肺,痰涎黏结,阻塞气道,肺气上逆,均可引起咳嗽。
2.内伤咳嗽 多责之肺脾。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或饮食所伤,或情志不遂,或素体痰盛等,致脾失健运,脾虚生痰,上贮于肺,肺失清肃而发为痰湿或痰热咳嗽;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外感咳嗽日久不愈,耗伤肺肾气阴,发展为气虚或阴虚咳嗽。
总之,咳嗽的病因虽有外感与内伤之别,但其基本病机均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外感咳嗽因邪直伤于肺,内伤咳嗽因肺病迁延,或他脏所累,其主要病理产物为痰。
二 临床表现
(一)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 咳嗽频作,痰白质稀,头痛,身痛,咽痒,声重,鼻流清涕,恶寒无汗,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2.风热咳嗽 咳嗽,痰黄质稠,不易咳出,咽喉疼痛,鼻流浊涕,发热口渴,恶风,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鲜红或紫红。
(二)内伤咳嗽
1.痰热咳嗽 感冒咳嗽日久,咳声深沉,痰黄质稠,或成结块,面红,唇红,身热或热已退,口苦口渴,烦躁不宁,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红绛。
2.痰湿咳嗽 咳声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质稀,胸闷纳呆、呕恶,神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滑。
3.阴虚咳嗽 咳嗽日久,咽喉不利,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或午后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指纹色紫。
4.气虚咳嗽 咳嗽日久,声低无力,痰白质稀,面色
白,气短懒言,语音低微,畏寒肢冷,动则汗出,舌质淡嫩,脉细无力,指纹色淡而细。
三 鉴别诊断
1.百日咳 本病临床亦为咳嗽。但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毕有特殊的吸气性吼声,最后吐出痰沫而止。肺部极少出现阳性体征。
2.肺炎喘嗽 本病亦有咳嗽,但临床常伴有发热、喘急、鼻翼翕动、痰涎上壅,甚则张口抬肩等症状。胸部X线检查,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或见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
3.肺结核 临床亦以咳嗽为主症,但多伴有咯血、午后潮热、盗汗、身体逐渐消瘦等症状。结核菌素试验多呈阳性。胸部X线摄片可见肺有结核病灶。
四 治疗
咳嗽的治疗原则以宣降肺气为主。外感咳嗽者,佐以疏风解表;内伤咳嗽者,佐以燥湿化痰,或养阴润肺等法。
(一)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
(1)治则 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2)处方
主方 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运耳后高骨、推攒竹、推上三关各200次,掐揉二扇门、顺运内八卦各100次,清肺经、推揉膻中各200次,分推肩胛骨、揉肺俞、揉乳根、揉乳旁各100次。
配方 发热者,加清天河水200次;发热无汗、流清涕者,加揉迎香100次,拿风池100次。
方义 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运耳后高骨、推攒竹、推上三关、掐揉二扇门可解表散寒;顺运内八卦、清肺经、推揉膻中、分推肩胛骨、揉肺俞、揉乳根、揉乳旁可宣肺化痰止咳。
2.风热咳嗽
(1)治则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2)处方
主方 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运耳后高骨各200次,清天河水、清肺经、推揉膻中、揉乳旁、揉乳根、揉风门、揉肺俞各200次,顺运内八卦100次。
配方 痰多咳喘者,加揉丰隆、揉脾俞各200次。肺部有湿性啰音者,加揉掌小横纹200次;干性啰音者,加推小横纹200次。
方义 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运耳后高骨能解表清热;清天河水、清肺经可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推揉膻中、揉乳旁、揉乳根可宽胸理气、止咳化痰;揉风门、揉肺俞、运内八卦可宣肺化痰止咳。
(二)内伤咳嗽
1.痰热咳嗽
(1)治则 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2)处方
主方 清天河水、清肺经各200次,掐四横纹、掐小横纹、掐肾纹各30次,推揉膻中、揉乳旁、揉乳根各200次,掐揉板门、揉掌小横纹、顺运内八卦、按揉天突、按弦走搓摩各100次。
配方 痰多者,加揉丰隆、揉脾俞各200次;心烦甚者,加揉小天心200次。
方义 清天河水、清肺经可宣肺清热,化痰止咳;掐四横纹、掐小横纹、掐肾纹、掐揉板门、揉掌小横纹可清热化痰,散结排痰;按揉天突、按弦走搓摩可化痰散结,降气平肝;推揉膻中、揉乳旁、揉乳根、顺运内八卦可宽胸理气、化痰止咳。
2.痰湿咳嗽
(1)治则 健脾除湿,化痰止咳。
(2)处方
主方 补脾经、补肺经、揉脾俞、揉肺俞、摩中脘、按揉足三里、按揉阴陵泉各200次,按揉天突、推揉膻中、揉乳旁、揉乳根各200次,顺运内八卦、按弦走搓摩各100次。
配方 痰多者,加揉丰隆200次;腹泻者,加补大肠、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各100次;久咳体虚者,加捏脊5次,揉肾俞、补肾经各100次。
方义 补脾经、揉脾俞、摩中脘、按揉足三里、按揉阴陵泉可健脾和胃,除湿化痰;补肺经、揉肺俞可补益肺气,化痰止咳;按揉天突、按弦走搓摩可降气平肝,化痰散结;推揉膻中、揉乳旁、揉乳根、运内八卦可宽胸理气,化痰止咳。
3.阴虚咳嗽
(1)治则 滋阴润肺,清热止咳。
(2)处方
主方 清肺经、清肝经、补肾经、推揉膻中、揉乳旁、揉乳根各200次,揉二马、水底捞明月、点揉天突、按弦走搓摩各100次。揉肾俞、揉三阴交、推擦涌泉各200次。
配方 久咳体虚者,加捏脊5次,揉足三里100次;虚热甚者,加清天河水100次。
方义 清肺经、清肝经可清肺平肝,降气化痰;补肾经、推擦涌泉、揉肾俞、揉二马、揉三阴交、水底捞月可补肾滋阴退虚热,润肺止咳;点揉天突、按弦走搓摩可化痰散结,降气平肝,引气下行而止咳;推揉膻中、揉乳旁、揉乳根可宽胸理气,化痰止咳。
4.气虚咳嗽
(1)治则 补益肺气,敛肺止咳。
(2)处方
主方 补肺经、补脾经、补肾经、推揉膻中、揉乳旁、揉乳根各200次,按弦走搓摩、揉肺俞、揉脾俞、揉肾俞各100次。点揉天突、推擦涌泉各100次。
配方 久咳体虚者,加捏脊5次,揉足三里100次。
方义 补肺经、补脾经、揉肺俞、揉脾俞可补土生金,补肺止咳;补肾经、揉肾俞、推涌泉可滋肾敛肺止咳;按弦走搓摩、推揉膻中、揉乳旁、揉乳根、点揉天突可宽胸理气除胸闷,化痰散结,降逆止咳。
五 注意事项
1.推拿治疗咳嗽,对于外感和一般内伤疗效为佳。对于服药困难的患儿,可作为首选方法;肺炎、肺结核、肺化脓症等引起的咳嗽,也可作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但应以其他疗法为主进行综合治疗;对于高热,经推拿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应及时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2.注意防寒保暖,以防风寒侵袭病情加重。
3.饮食宜清淡,少食过咸、过甜、辛辣香燥、肥甘厚味等食物。
4.患儿起居室要保持定时空气对流,保持一定温度、湿度;适当进行户外锻炼,起居有常,依据气候变化,灵活增减衣服。
版权声明:
欢迎阅读《小儿推拿》。本书由隋文龙老师校对,并提供给广大爱好学习的盲友们进行学习。
在扫描校对过程中,我们移除了书中的图片,仅保留文字内容。这是考虑到对于盲人用户而言,图片无法为他们提供有效信息,而文字才是能够借助屏幕阅读器进行阅读的关键部分。
若你希望获取本书的完整内容,建议购买正版书籍。我们深知版权的重要性,若我们的这一行为不慎侵害了版权方的权益,请第一时间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定会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在此,诚恳地希望版权方能够理解我们的做法。盲人朋友在阅读书籍时面临着诸多困难,纸质书籍对他们来说宛如“天书”,只有将其转化为文字版,他们才能使用屏幕阅读器进行阅读。我们开展这项工作,正是为了助力视力障碍人士的学习与进步,期望能得到您的支持与理解。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