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二章、体道用医,三才一宗-《东方柔性正骨传真》-tc书屋无障碍扫描

医家正统

再现古法正骨绝学

完全从临床需要出发而在实践中发现并逐渐完善出来的手法实用技术,无意中与中医古典正骨技术完全相合,因而在技术成熟的同时也发掘出了清代《医宗金鉴》所记载的经典中医整脊技术的关键要素,使传统中医柔性正骨整脊疗法重见天日。

研读了中医经典之后,我们方才知道,“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生动地再现了300年前清乾隆年间,由太医院院判吴谦等编撰出版的《医宗金鉴》中记载的一种特定手法正骨技术。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记载:

“脊梁骨…………先受风寒,后被跌打损伤者,瘀聚凝结。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背膂始直。”

“凡骨之跌伤错落,或断而两分,或折而陷下,或碎而散乱,或岐而傍突,相其情势,徐徐接之。”

在清代刘闻一《捏骨秘法》中记载:

“捏脊骨法:凡脊骨疼,何处疼,必定何处高。治法:用大指向脊骨高处略略一按,上下脊骨相平,即愈。”

上述几种文献记载中有关手法技术特征的描述,如“按其骨,徐徐合缝”“相其情势,徐徐接之”“向脊骨高处略略一按,与上下脊骨相平”等语句,生动、清晰地描绘出一种特定手法技术及其操作过程的柔性运动学特征。

手法的操作对象——脊骨。

症状体征——脊骨疼、脊筋陇起、伛偻之形、脊件

·操作过程——大指按、按其骨

·运动特征——略略一按,徐徐合缝,徐徐接之

·操作目标——与上下脊骨相平。

将上述文献中记载的正骨技术与“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技术特征及具体操作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东方柔性正骨疗法”与300年前清乾隆年间的中医主流正骨手法具有相当一致的技术特征、手法操作过程及临床疗效表现。

古文献寥寥数语之记载,实乃该技艺全豹之一斑。东方柔性正骨与《医宗金鉴》“正骨八法”1.《医宗金鉴》之“正骨八法”

(1)正骨八法: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有着骨伤与手法医师们耳熟能详的许多经典论述,如“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等等,一直传诵至今,为骨伤手法界之金科玉律。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对清以前的骨伤手法进行了系统总结,认为“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明确规范了正骨手法的主要作用目标为整复筋骨结构,使之归复原位。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认为“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将手法列为正骨诸法之首,有着药物、器械等其他治疗方法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诚以手本血肉之体,其宛转运用之妙,可以一己之卷舒,高下疾徐轻重开合,能达病者之血气凝滞,皮肉肿痛,筋骨挛折,与情志之苦欲也。较之以器具从事于拘制者,相去甚远矣。”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总结了摸、接、端、提、推、拿、按、摩等“正骨八法”,并明确解释了各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和作用目的。

“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

“接者,谓使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也。”

“端者,两手或一手擒定应端之处,酌其重轻,或从下往上端,或从外向内托,或直端、斜端也。

“提者,谓陷下之骨,提出如旧也。”

“推者,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

“拿者,或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

“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

“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

从上述“正骨八法”的具体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楚了解,“摸”为诊断手法,“接”为正骨总法或总则,“推”“拿”“按”“端”“提”为具体的正骨手法,“摩”则为辅助正骨的软组织手法。

“正骨八法”以各种病理状况下之骨结构整复为诊疗对象及目标。

在适应证方面,包括了骨折、脱臼、骨错落等所有需要进行骨移位整复的筋骨病症。

因此,《医宗金鉴》之“正骨八法”从适用范围、诊断手法、诊治总则、具体的正骨手法以及配合的软组织手法等各个方面均进行了系统性的手法规划,以供骨伤临证之需。

(2)“推拿法”和“按摩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根据临床需要,将原本单一描述并运用的正骨手法选择性地组合起来,提出了“推拿法”和“按摩法”,运用于“皮肤筋肉受伤,但肿硬麻木,而骨未断折者”或“肿痛已除,伤痕已愈···而气血之流行未畅”者,以“通郁闭之气”“散瘀结之肿”,达到“通经络气血”的作用和目的。

“按摩法: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此法盖为皮肤筋肉受伤,但肿硬麻木,而骨未断折者设也。或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

“推拿法:推者,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拿者,或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若肿痛已除,伤痕已愈,其中或有筋急而转摇不甚便利,或有筋纵而运动不甚自如,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行未畅,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经络气血也。盖人身之经穴,有大经细络之分,一推一拿,视其虚实酌而用之,则有宣通补泻之法,所以患者无不愈也。”

显然,从上述原文我们可以看到,以手法的定性规范而言,《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提出的“推拿法”“按摩法”,已经把“推”“拿”“按”等“八法”之中的正骨手法演变为了“按其经络”的“宣通补泻之法”,手法的作用对象及其作用机制已经与“正骨八法”全然不同。而且,对于“骨缝开错”“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并不认为需要运用正骨手段以治之,认为唯宜“推拿法”“按摩法”则“其患可愈”

2.“东方柔性正骨”与“正骨八法”

(1)“推拿法”和“按摩法”之不宜:《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非常明确地肯定了手法在正骨治疗中的“首务”作用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并具体总结出了经典的“正骨八法”,这是对骨伤手法医学发展的巨大贡献。

尽管《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特别强调“正骨八法”“至于临证之权衡。一时之巧妙,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即主张“正骨八法”在临床上应灵活变通地加以运用,但是,在其“手法释义”中所总结的为“骨未断折者”或“肿痛已除、伤痕已愈”者所设的“推拿法”和“按摩法”,对后世骨伤手法医学的发展方向仍然起到了决定性的导航作用,以致“推拿法”和“按摩法”迅速发展成除骨折、脱臼以外,一统筋骨损伤的手法“独秀”格局。

对于跌仆损伤之“骨缝开错”“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等非骨折类骨移位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在《医宗金鉴》面世以来的近300年间,基本上泥于“推拿法”“按摩法”,即使是在疗效不彰的情况下也难以自拔。

如此形势,至少已经为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筋骨急(慢)性损伤类疾病诊疗之难以令医患双方满意的手法医疗现状所证实。

(2)继承与扬弃:《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之“正骨八法”,除了对“骨断”“骨碎”等骨折有着责无旁贷的接骨整复效用以外,亦如文中描述的那样,对于“跌伤错落”之“骨歪”“歧而傍突”等骨移位也同样有着良好的整复作用。

在技术层面,“东方柔性正骨疗法”不仅全面地继承了“正骨八法”之精髓,更在丹修、易学及道家思想指导下,以现代医学及生物力学科学为依据,对临床正骨手法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的完善与创新,形成了以“推”“按”“拿”“端”“提”等为主要手法的、包括“静态指推法”和“动态指推法”等在内的柔性指推系列技术,以及从“以手扪之,自悉其情”(《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之扪诊手法发挥、推衍出来的柔性掌压系列技术,加上技术特征一以贯之的柔性理筋技术系列,完成了由局部骨结构的整复向全身筋骨结构整体性整复过程的拓展与完善,以应对各种不同病患、复杂多样的病情、不同身体部位、不同结构环境下之正骨整复的挑战。

在临床上,“东方柔性正骨疗法”从骨结构的病理性移位角度,深入、系统地观察并了解到“推拿法”“按摩法”所适应的疾病与“骨移位相关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行了长达10余年近10万人次的临床观察。

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并非需要另设以经络理论为指导的“推拿法”“按摩法”来解决接骨以外的筋骨相关问题,而仅在以“正骨八法”为基础所规范的传统正骨技法之上进行系统性完善,就可以构建出比“推拿法”“按摩法”更为全面、细致,作用机制明确、疗效更好、效率更高的临床解决方案。

因此,“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将骨折、脱位、骨错落及筋伤等骨伤疾病的治疗在一个特征性类别的手法正骨技术上进行了统一,对粗放的“推拿法”和“按摩法”进行了适度的扬弃。

道学正宗

道家、道教、丹修、中医四者之间,有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胡孚琛先生在《道学通论》“为道学正名”中说:“中国先秦的道家学派、汉末以后的道教、以神仙家为宗在道教中孕育起来的丹道,皆以老子的《道德经》作为自己的理论支柱和基本经典。因之,道学应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以老子的道的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的学术系统,其中包括道家、道教、丹道三个大的分支,老子为道学之宗。”

中国道教由于其神仙信仰、贵生的教理教义及其长生久视的修行目标而成为世界上唯一“不太反科学”(冯友兰语)的宗教。葛洪在《抱朴子》中曰:“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道教以老子《道德经》为圣典,与中医学有着密切联系。

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历史上著名的道教修行者,同时也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著名的中医大家,他们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东晋著名炼丹家葛洪,在其所著《肘后备急方》“疗腕折四肢骨破碎及筋伤蹉跌方”中记载:“捣烂生地敷之,以裹折伤处,以竹片夹裹之,令遍病上,急缚,勿令转动。”“以竹片夹裹之”,这是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现存最早记载,由于此一明确的记载,使小夹板固定术成为后世道家骨伤流派的标志性技术之一。

不仅如此,《肘后备急方》中还论述了开放伤口的早期处理观念,并记载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颞下颌关节脱位治疗方法:“令人两手牵其颐已,暂推之,急出大指,或咋伤也。”因此,葛洪被后世尊奉为道家骨伤祖师。

内丹炼养是道教修行的具体方法之一,其行为目标源自神仙信仰,其指导思想则根植于老子道家文化,旁涉佛、儒二家。内丹炼养过程的体验观察及其对修行成就的总结,直接促进着人类对自身生命现象的认知与探索过程。事实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内丹这一独特的人体生命探索途径,已逐渐从宗教系统中独立出来而在社会人群中广泛传播。

中国道教协会首任会长陈授宁先生更是直接“将仙学从三教圈套中单提出来,扶助其自由独立,摆脱三教教义之束缚”(《众妙居问答》),将丹道名之以“仙学”,进一步淡化了丹学的宗教色彩。

因此,中国道教于医学方面的主体发展过程,早已融汇于中医学的发展洪流之中。

对“东方柔性正骨疗法”传承文化与背景的判断,可以从其创立或传承人物秉承的思想与文化特质、其特殊的成长背景、关键技术来源的哲学与思想体系及其独有的技术特征等几个方面加以考究。

原创发端

“东方柔性正骨”技术的原始发端,是毛泰之(AMOS MAO TAIZHI)先生在骨伤临证进行手法操作的过程中,无意中进入丹修特殊身心状态下所获得的一种“透筋挪骨”的徒手技术能力。

这种丹修的特殊身心状态,一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描述之“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因此,“东方柔性正骨”技术的发端源头,来自于丹修道学的证悟成就,是内丹修养的硕果在骨伤手法医学领域的具体表现与运用。

丹修法脉

隐藏内容需要您加入tc书屋后方可查看,如您已经是tc书屋会员,请登录后查看。如还没有加入tc书屋会员,可联系手机 18847444026 咨询。如您不了解tc书屋,请 点此查阅tc书屋简介

版权声明:

欢迎阅读由 tc 书屋扫描的《东方柔性正骨传真》。本书由小 tc 购得正版后进行扫描,扫描的初衷纯粹是为了方便盲人朋友了解和阅读此书。

在扫描过程中,我们移除了书中的图片,仅保留文字内容。这是考虑到对于盲人用户而言,图片无法为他们提供有效信息,而文字才是能够借助屏幕阅读器进行阅读的关键部分。

若你希望获取本书的完整内容,建议购买正版书籍。我们深知版权的重要性,若我们的这一行为不慎侵害了版权方的权益,请第一时间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定会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在此,诚恳地希望版权方能够理解我们的做法。盲人朋友在阅读书籍时面临着诸多困难,纸质书籍对他们来说宛如“天书”,只有将其转化为文字版,他们才能使用屏幕阅读器进行阅读。我们开展这项工作,正是为了助力视力障碍人士的学习与进步,期望能得到您的支持与理解。感谢!


上一篇:03、第一章东方骨道守中贵柔(下)-《东方柔性正骨传真》-tc书屋无障碍扫描
下一篇:《东方柔性正骨传真》目录-tc书屋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