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盲人医疗按摩考试资料—西医学综合笔试复习(1)

第一单元 常见症状:

细目一:发热:

发热是指各种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超出正常范围。

正常腋温为36摄氏度至37摄氏度,24小时内体温相对恒定,生理波动在1摄氏度以内。

一、发热的发病原因:

发热的发病原因包括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种。

1、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指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螺旋体、真菌等)感染所致的发热。临床较多见。不论病情急缓,全身或局部感染均可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是指除感染病原体之外的各种因素所致的发热。

其中可分为无菌性坏死物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六类。

二、发热的临床表现:

1、发热的温度:

低热37.3至38度;
中等度热38.1至39度;
高热39.1至41度;
超髙热41度以上。

2、发热的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为: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

(1)、体温上升期:

体温上升。表现为疲乏无力、皮肤苍白、肌肉酸痛、畏寒或寒战。
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

①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至40度或以上,
常伴寒战,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等,
若小儿体温骤升易发生惊厥;

②缓升型:
体温逐渐上升,数日达高峰,不伴寒战,见于伤寒、结核病等。

(2)、高热持续期:

体温上升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可持续数小时、数天、数周。
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汗出。

(3)、体温下降期:

病因消除,体温中枢的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产热减少,体温降至正常。
表现为皮肤潮湿、多汗。
体温下降有两种方式:

①骤降: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降至正常或略低于正常,常伴大汗,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②缓降:体温在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等。

3、热型:

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以“点”记录在体温单上,连接各点形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称为热型。
热型对疾病诊断很有意义,但受抗生素或解热药滥用、年龄及个体差异的影响会呈现不典型性。临床常见热型如下:

(1)、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39至40度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1度。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

(2)、弛张热:
体温常在39度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大于2度,而且均高于正常体温。
常见于败血症、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迅速降至正常,
无热期可持续一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不规则热:
发热无一定规律,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

版权:

本内容手打摘录至全国盲人医疗按摩第四版教材《西医学基础》,仅保留考试所需内容。如您觉得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请扫描下图二维码对作者进行打赏,让作者有更多动力去整理更多资料供大家学习,谢谢您的浏览。

双击长按扫描二维码
请使用微信/支付宝/云闪付扫描付款。

本资源为小tc学习园地xtcgzs.cn收集整理,转载请保留此内容。如您使用其进行盈利,本站将保留其追求您法律责任的权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