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提示:
书友您好,欢迎您阅读《小儿推拿》一书。本书由隋文龙较对并授权我们发布至tc书屋共广大视力障碍者阅读。
本书为公开发表您无需开通tc书屋会员则可阅读本书全文。如您对tc书屋的其他书籍感兴趣欢迎您成为我们的会员,成为会员后则可阅读本书屋的全部书籍。
联系微信:18847444026
文章开始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的以饮食、痰涎等胃内容物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是小儿的一种常见病。古人曰: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由于呕与吐常同时发生,临床很难截然分开,且病机相同,故并称为呕吐。本证以婴幼儿多见,以夏季多发。
小儿呕吐最早在《内经》中便有记载,如《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脉解》“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皆论述了呕吐的原因。
中医学认为,本病常以感受外邪、乳食积滞、胃中积热、脾胃虚寒、惊恐等原因为多见。治多以和胃降逆为主。推拿对小儿呕吐疗效明显,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前提下,推拿疗法可作为首选。
一 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 小儿脾胃薄弱,外感六淫之邪,内扰胃腑,以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生呕吐。
2.乳食积滞 小儿乳食不节,或喂养不当,过食生冷、油腻、不洁之物,或乳食过量,积滞胃中,损伤脾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致呕吐。
3.胃中积热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如因乳母过食辛辣之物,乳汁蕴热,儿食母乳,以致热积于胃,或儿童过食辛热之品,热积于胃,胃气上逆,而导致呕吐。
4.脾胃虚寒 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易受寒邪,或乳母平素喜食寒凉生冷之品,乳汁寒薄,儿食其乳,脾胃受寒;或小儿恣食瓜果生冷,冷积胃中;或寒凉攻伐太过,损伤中阳,皆可使寒凝胃脘,中阳不运,胃失和降,寒邪上逆,则发为呕吐。
5.惊恐呕吐 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感触,若骤见异物,耳闻异声,暴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以致气机逆乱,胃气上逆,而发生呕吐。
二 临床表现
1.外感呕吐 有受凉或外感史,表现为突然呕吐,呕吐物清冷不化,胃脘冷痛,喜热熨,伴喷嚏流涕,恶寒,发热,头身不适,脘腹满闷,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
2.胃寒呕吐 病程较长,反复发生,食久方吐,呕吐物为清稀水液或不消化乳食、不甚酸臭,伴面色苍白,神疲乏倦,四肢欠温,食少不化,腹痛绵绵,得温则舒,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迟缓无力,指纹色淡红。
3.胃热呕吐 食入即吐,呕吐涎沫及食物,气味酸臭,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臭秽、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4.伤食呕吐 呕吐频作,吐物酸馊,口气臭秽,拒食拒乳,脘腹胀痛,拒按,夜卧不安,大便酸臭,或溏或秘,苔白厚腻,脉滑数有力,指纹紫滞。
5.惊恐吐 暴受惊恐或跌仆惊吓后呕吐,呕吐清涎,心神烦乱,神态紧张,睡卧不安,面色青白,或惊惕哭闹,脉弦数,指纹青紫。
三 鉴别诊断
1.溢乳 为哺乳后,乳汁自婴儿口角溢出。多为哺乳过量或过急所致,并非病态。教其正确的哺乳方法,或随着年龄增大,可逐渐消除。
2.中枢性呕吐 多因颅内压升高,神经官能症,代谢紊乱所致。其中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呕吐多为喷射性,常在剧烈头痛时发生,呕吐前无恶心。
3.反射性呕吐 多由消化系统的炎症、胃肠道的梗阻、药物或毒性刺激、内耳疾患、呼吸系统或心脏疾患所引起。
四 治疗
呕吐的治疗原则,以和胃降逆止呕为主。外邪犯胃者,佐以疏散外邪;伤食者,佐以消食导滞;脾胃虚寒者,佐以温中散寒;胃中积热者,佐以清热和胃;惊恐呕吐者,佐以平肝镇惊安神。
1.外感呕吐
(1)治则 疏风解表,和胃降逆。
(2)处方
主方 推攒竹、拿风池、推天柱骨、揉中脘、横纹推向板门各200次,顺运内八卦、分腹阴阳各100次。
配方 外感症状甚者,加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运耳后高骨各200次。
方义 推攒竹、拿风池可疏风解表;推天柱骨、揉中脘、横纹推向板门可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降逆止呕;顺运内八卦、分腹阴阳可降气消导,化积理气,和胃止吐。
2.胃寒呕吐
(1)治则 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2)处方
主方 补脾经、揉外劳宫、推上三关、横纹推向板门、推天柱骨各200次,顺运内八卦、揉中脘、分腹阴阳各100次。
配方 腹痛者,加揉一窝风100次。
方义 补脾经、揉中脘、运内八卦、分腹阴阳可健脾和胃,顺气消导,降逆止呕;推天柱骨、横纹推向板门可和胃化滞,降逆止呕;揉外劳宫、推上三关可温中散寒,理气止呕。
3.胃热呕吐
(1)治则 清热和胃,降逆止呕。
(2)处方
主方 清脾经、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推天柱骨各200次,横纹推向板门、顺运内八卦各200次,推箕门、退六腑、推下七节骨各200次。
配方 发热者,加清天河水、水底捞明月各200次。
方义 清脾经、清胃经、推天柱骨可清中焦积热,顺气降逆;横纹推向板门可降逆止呕;退六腑可加强清热作用;顺运内八卦可宽胸理气,和胃止呕;清大肠、清小肠、推箕门、推下七节骨可清利肠腑,导热下行,泻热通便。
4.伤食呕吐
(1)治则 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2)处方
主方 补脾经、揉板门、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掐揉四横纹、推天柱骨各200次,顺运内八卦、退六腑、苍龙摆尾、分腹阴阳各100次。
配方 大便秘结者,加揉膊阳池、推下七节骨各100次。
方义 补脾经、揉中脘、按揉足三里可调理脾胃,促进纳运;掐揉四横纹是小儿伤食经验要穴,配揉板门可消食化滞,和胃止呕;退六腑、苍龙摆尾、推天柱骨可消食积郁热,退热通便,降逆止呕;顺运内八卦、分腹阴阳可宽胸理气,消食导滞。
5.惊恐呕吐
(1)治则 镇惊安神,和胃降逆。
(2)处方
主方 补脾经、清肝经、掐心经、顺运内八卦各200次,捣小天心、横纹推向板门各200次,揉中脘、推膻中、推天柱骨、按揉百会各200次。
配方 腹泻便绿者,加推上三关、掐揉五指节各200次。
方义 补脾经、清肝经、掐心经、捣小天心可疏肝平肝,镇惊安神,和胃降逆;推膻中、揉中脘、推天柱骨、顺运内八卦可宽胸理气,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按揉百会、横纹推向板门可安神镇惊,和胃降逆止吐。
五 注意事项
1.呕吐是多种疾病引起的症状,又常是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脑、乙脑和某些急腹症,如肠梗阻、肠套叠的先兆症状,推拿前应予以排除。
2.呕吐严重或反复呕吐者,应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要加强对患儿的护理,呕吐时令患儿侧卧位,以防呕吐物吸入肺,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3.呕吐患儿饮食宜清淡,宜少食多餐,勿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
4.西医学认为,呕吐为人类自我保护性反应,当食物中毒、饮食不洁或不节,或胃中过寒与过热时都可能发生呕吐。呕吐有助于腹腔压力调节,有助于排除不洁或有毒之物,并因腹肌收缩能产热,会使人出汗。所以,不能见呕止呕,宜分清虚实,实证宜消导,虚证才宜止吐。
5.溢奶频发或经常呕吐,常规有体位、饮食和药物三种疗法。体位疗法,喂奶时将小儿身体立着斜向40°左右,边喂边轻拍背部;喂完后将小儿头靠在母亲肩上,轻拍小儿背部,使胃内空气得以排出;睡眠时,头部适当抬高,并使头保持侧卧位。饮食疗法是少量、多餐,每次不宜喂得过饱。药物治疗可用和胃降逆醒脾之药,如生姜、白豆蔻、砂仁、陈皮、苏叶等煎水灌服,或运用胃动力药。
版权
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了方便视力障碍人士阅读,本站对原书进行了扫描处理,删除了图片以及其他不便于视力障碍人士阅读的内容。如果此操作侵犯了贵公司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谢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有爱,无障碍。
联系电话:1884744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