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柔性正骨传真、2、第一章东方骨道守中贵柔-tc书屋无障碍扫描

写在前面:

亲爱的书友您好,欢迎您阅读由tc书屋扫描的《东方柔性正骨传真》一书。本书前3章为公开阅读章节,第四章后需要您成为tc书屋会员后方可阅读,具体事宜您可加微信:18847444026 ,咨询。

文章开始:

概述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Oriental Ultra Light Bone Setting Technique,以下简 称“柔性正骨”或“东方柔性正骨”)是一门以道家思想为指导,“辨构论治”为诊疗特色,注重人体生物力学规律,将道家丹修理法成就与骨伤医学有机结合,强调以“轻推慢移”之轻柔力量系统性整复人体筋骨结构的传统医道徒手正骨技术。

“东方柔性正骨”以现代生物力学科学为基础,从“骨结构的立体移位现象理论”出发,明确指出人体生物力学紊乱性病因理论及其所导致的“骨移位相关疾病”,揭示了隐藏在人体筋骨结构之间的诸多生物力学关系与病理生理规律。并将西医学概念下的系列骨关节退行性疾病、急(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脊柱相关疾病等诸大类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之病因及病理机制,与筋骨生物力学紊乱的具体表现一一对应起来,在病因学的生物力学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骨结构立体移位”病因理论认知下的“骨移位相关疾病”,即人体筋骨结构生物力学紊乱性疾病,是人体疾病谱中的一大疾病类别。“东方柔性正骨”对这个重要的疾病类别及其诊疗系统框架的建设提供了具有积极意义的诊疗技术工具。

在手法技术上,“东方柔性正骨”不仅细致、全面地深入到脊柱正骨(即整脊)的各个方面,更能全面、系统地解决人体躯干、四肢的骨移位相关疾患,对人体颅面骨的正骨诊疗也有着系统性的总结与较为成熟的手法技术。

上兵伐谋。力不过斤两之间的“轻推慢移”能够透筋挪骨的原因,是始终强调思路与计划的策略性。这不仅是疾病治疗的客观需要,更是临床徒手正骨技术进步的一大标志,决定了疾病治疗过程的高度安全性和疗效的快捷与稳定性。

以柔克刚的“东方柔性正骨”技术体系,源自中华道家思想及其内丹学术的理法成就,是道学丹法证悟成果在骨伤医疗领域的具体运用。这一特点,使得以“炁”为代表的人体生命能量信息系统与手法的生物力学作用在“东方柔性正骨”这一特定技术系统中有机地融合于一体。

人体生命能量信息之“炁”与手法力学之间微妙的相互关系,体现在柔性手法操作的每一个具体过程中。两者结合的程度决定了手法技术的能力与境界。“毛泰之正骨箴言”曰:“有力如推山,挪骨随‘意’观。”明确指出“意”在透筋挪骨过程中的关键与主导作用。除此以外,人体“炁”的作用与影响,还落实在医患之间无形的能量信息层面的交流与互动过程之中。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是一种追本溯源、不断探寻多重病因链,以至于能在相应领域达成深度之本与现实之标兼顾并治的临床实用技术。“已病”与“未病”同治,是“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又一大临床特色,这是“东方柔性正骨”诊疗过程强调精细化、强调结构间互动关系、强调筋骨生理与病理动态的深入观察与把握、强调皮肉筋骨脉“五体”与气血之整体观的必然结果。

因此,“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既根植于以道家柔性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又强调疗法的现代医学理论与科学原理的认证支持,继承中医传统骨伤源流,一体两翼,东西汇通,有着巨大的临床实用价值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东方骨道

“东方骨道”是中华文化与东方文明高度上的筋骨生命科学。它以东方古老的道家思想、易学原理及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科学理论,将宇宙自然的现象与规律,比类并结合于人体筋骨生命活动,着力探讨肌肉骨骼系统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人体各大系统的生理与病理规律,强调以筋骨养生与正骨疗疾为基本与核心的医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其与东方文明成就相关方面的研究探索。

这是一个在独特人文背景下亟待发掘的人体生命科学探索系统。

东方古老智慧引领下的生命疗愈,将由筋骨架构的躯体治疗层面,通过能量信息途径,逐渐上升到精神与灵魂疗愈的境地。“先医身,后医心,终医性命”(《医道还元》),这是“东方骨道”由筋骨而至脏腑、至身心并终达性命之清晰的前行路径,也是名之以“医道”之传统医学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是“东方骨道”临证疗疾的代表性徒手医疗技术,也是“东方骨道”之筋骨养生“治未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东方柔性正骨技术体系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技术体系由“东方柔性正骨技术”和“东方柔性理筋技术”两大系统构成。

“东方柔性正骨技术”包括“指推技术系列”和“掌压技术系列”。

“指推技术系列”包括了“静态指推系列”“动态指推系列”“整体结构形变手法”和“摸骨整复技术”等不同层次的柔性正骨技术,这是“东方柔性正骨技术”的核心与主体。

“掌压技术系列”包括“静态掌压”与“动态掌压”两大类方法。具体的技术上手与进阶程序又可细分为“掌拨脊筋法”“掌压闪桥法”和“掌压离合法”。

“东方柔性理筋技术”则有抻筋、抚筋、送筋、展筋、捏筋及捏皮囊等系列软组织手法技术。

从手法作用的人体部位来划分,“东方柔性正骨”技术系列可分为“骨盆精细矫正技术”“颅面骨整复技术”“寰枕—颈椎技术”“胸椎与肋笼技术”“腰骶尾椎技术”“全脊柱曲序的整体调整技术”“上肢技术”和“下肢技术”等涉及全身各个部位的全系列手法正骨、理筋技术。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根本性技术能力与境界的划分,有“形而下”的“生物力学模式”和“形而上”的“能量信息模式”两个不同的境域。“生物力学模式”为当下临证疗疾的主体手法模式;“能量信息模式”则是在“生物力学模式”主导下的手法操作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的能量信息层面的疗愈模式。“东方柔性正骨疗法”体系中的任一手法技术操作过程中,均始终包含着这两方面层次的内容,只是在不同的技能阶段侧重面有所不同。技术阶次在本质与作用主体上的跃升,则由“生物力学模式”出发,逐渐向“能量信息模式”转化、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生物力学模式”与“能量信息模式”两大境域,是“东方柔性正骨”学人们需要投入毕生的精力不断深入去了解、认知并实践、体悟的手法能力及作用效应。这两大模式均以临床疗愈效应为检验的客观标准。

东方柔性正骨总诀 总纲

悉心软硬结构,洞察力学变化,把握传变规律,理法东西通达。

“东方柔性正骨生物力学模式”关注的对象以人体有形之筋骨结构为主,侧重于对以生物力学紊乱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特定大类疾病的观察与诊疗,故其病因病机分析的核心要点,围绕人体筋骨结构及其生物力学表现展开。

除了物质存在,格物的对象离不开人体结构空间。人体空间的架构、维系与运作的学问,是人体筋骨生命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主体内容之一。

直面人体筋骨结构,精心研究、探讨其生物力学现象与规律,发现并探索现代医学概念下的相关疾病与筋骨结构紊乱病因之间的关系规律,安全、高效地解决人体肌肉骨骼系统诸多的临床疑难,这是“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探索的核心与发展的方向。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指导思想和技艺方法,展现出东方的人文特色,这并非表演艺术所需要的夸张。如果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宇宙自然规律的认知及其对正骨医学的指导,如果没有施术者心性与神气的参与,以绵绵之力透筋挪骨的正骨技艺恐怕难以实现。

诊疗特色贯通东、西方医学,传统与现代医学的理论方法在“东方柔性正骨疗法”中兼容并蓄,人文与科学相得益彰。

一切以揭示疾病真相及达成安全、高效、稳定的临床疗效为目标,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这是所有医学体系共同的努力方向。

融通东方、西方,这是“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永葆青春的良方。行为总则

老子《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骨为刚为阳,筋为柔为阴。筋骨即是一对阴阳,是阴阳概念在人体结构上的具体表现。

《太平经》曰:“阴阳者,要在中和。”《淮南子》曰:“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老子想尔注》亦云:“道贵中和,当中和行之。”

中和者,“中正”以为“和”,“守中致和”是也。

“守中致和”,是弥纶天地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与行为的总体规则,也是人体小宇宙希冀保持或达成之结构生理的平衡与和谐状态,《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道非偏物,用必在中。··借彼中道之药,以破两边之病。”(李荣《老子注》)“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对人体结构的人为干预,不是、也不可能创造任何新结构或新功能,而是全力恢复并保守人体原本就有的自然、中和之结构与功能状态。

在人体物质结构、人体结构空间以及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均处于自然、中和、协调之本来面貌时,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运行、自动调节与自我疗愈等生命机制便能正常展开。守筋骨结构之“中”,方能致脏腑功能之“和”。

任应秋在《刘寿山正骨经验》序言中说:“操手法之精巧者,术后即能愈其多半,无待于药石。”

因此,以筋骨结构空间还原、脏器组织力学环境良好、筋骨线位对合协调、筋骨运动同步和谐为内容和目标的“守中致和”,便成为“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行为总则,为骨道有形之准绳。

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老子曰:“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道德经》)“东方柔性正骨”之真传,于此尽矣。

毛泰之正骨箴言

骨道至简,结构还原。守中致和,各安其所。

《医道还元》曰:“以药物之性情,契合乎内脏之性情,削其太过,益其不及,使之归于中和,无偏无当自然化成,可以永贞。”

《尚书·大禹谟》中记载着中华民族“十六字传心法要”:“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子思在《中庸》中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认为“致中和”是天地宇宙生成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将儒家的中和观定位到了无上的地位。唐代孔颖达疏《礼记正义》曰:“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由此可知,“守中致和”不仅是“东方柔性正骨疗法”之行为准则,也是中医学祛病疗疾的总则纲要,更是中华民族传统儒道文化奉为圭臬的“中和之道”。

至道不繁,骨道至简。

只是,越简单的东西可能越不容易把握,也就越不容易使人生信。故骨道虽言至简易知,亦必明晰人体复杂多端的生理及病理变化于临证之先,并能自如应手,于健顺处方得其效验,慎勿轻言“简易”也。

行动理念

《道德经》曰:“反者道之动。”

任何事物都包含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趋势规律。正常状态的人体筋骨结构,在一定条件下,有着发生紊乱的机会和可能。反过来,紊乱的筋骨结构同样有着向正常状态回归的趋势。

而一旦出现了违背自然规律的事物或现象,就是人们应该有所行动的信号。

纠正、调整紊乱异常的状态,回归道之中和,亦为“反”义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言“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可见逆向治疗是中医学诊疗疾病的正治法则。

在骨折、脱白及骨移位整复过程中,手法操作总的方向和目标是“逆顺颠倒”以“致中和”。反其道而行之,反“反”则复。即顺其骨移位方向逆向操作,可归复原位。

因此,“反者道之动”于柔性正骨临证诊疗的具体意义,不仅可以理解为筋骨结构状态之正常与紊乱这一对矛盾相互转化的现实性及其客观规律性,也同时告诉了我们正骨出手的信号与时机,并明确指出了治疗行动的“反”之法则。

东方柔性正骨总诀

1.总诀

闭目冥心,回光朗照;人天合一,内外昭昭说骨论要,无有妙窍;错旋壅变,逆顺颠倒移骨送筋,层应微绕;纤指缓进,悦动相邀。撤领整纠,大有之德;挫锐解纷,一元在抱。骨脉筋肉,气血贵娇;证构病辨,药辅手到。手随心动,意得形渺;若即若离,不依不饶。宗旨所在,丹易黄老;阴阳和合,坤乾泰交。东方骨道,形神俱妙;水柔善下,卑自登高。

2.总诀释义

东方柔性正骨,得神以统御筋骨之术也。

神者,宇宙人生之主宰、万物运行之法则是也。

得神,为医者疗疾祛病之始,柔性正骨肇发之端。神敛气聚,精神贯注,则病患之筋骨可约可束。医之得神,全在受物以虚、摄神以归。故冥心而感召,回光以固摄,朗照以全妙用。

无欲得意,能观筋骨动移及气运变化之生命奥妙;有欲视物,以智临事,可视形体外在之皮肉器窍,明人体物质构造机制。故老氏之有欲、无欲,“载营魄”“抱一”,于徒手正骨而言,皆在乎元神之得失。不以目视,而以神遇。有神无神,其统筋御骨之能力与境界泾渭分明。疏失于神,则柔性正骨之根基荡然无存。

骨道总诀开篇,未述筋骨生理与手法机巧,而直引丹修明言,不唯穷理尽性,更为手法操持之具体行为要求,其意深深。

性命丹修,乃颠倒之术、全神之学,宇宙人生大明之道。神明,则手摸心会,筋骨之变移逆顺,历历胜在于目。筋骨往来,错综复杂,层次参差,微绕繁复。然筋骨陈列,貌似纷乱多端,实则秩序井然,参差而级次各有所系。审物不迷,性住神回,法自手出。

欲以纤纤手指挪骨送筋,“悦动相邀”之易卦“随”性,于此彰显妙用。相约而动,欣悦以行。推随互应,亲亲以归,安有疑障而碍之乎!

东方骨道从柔性原则出发,行事解纷,挫锐疗疾,始终固守一元“中和”。守中致和,枢机健运。阴阳氤氲交感,筋骨互用,生机泰然。

柔性正骨擎《易》之“大有”旗帜,秉承大中至正、亲和诚信品德,乾健内心。坤柔外应,采“撤、领、整、纠”之行动谋略,统筹阴阳骨肉,兼顾筋脉气血,辨构、辨证、辨病三辨并治。“以一已之卷舒”,得药石之佐助,“正其斜”而“完其阙”,离合位复,化干戈为玉帛。骨道精粹,或备于斯。

徒手柔性医技,心之于神,神之于气,气之于力,力之于筋骨移行,境界所在,元神为之主。无为而无不为。神御气,气御力,而筋骨动移之力,依从慈悲、亲和之性。其刚柔宛转之玄奥,以其若离若即之势,尽在有意无意之间。

是故,东方骨道之求形全神,各有工夫。全面、透彻地诠释并把握“东方柔性正骨”之精髓要义,必须要以中华文明高度上的视野与境界,大易、岐黄与老聃、炉火并参。

而高深莫测的,莫过于“善下”之“上善”之道。人居卑地,动辄向上。

3.整体口诀

东方柔性正骨整体口诀:

正骨易,独孤难成器。皮肉筋骨并血气,路路分明看仔细。

人体构造复杂,承接精密,有着奇妙的结构与生理功能。皮、肉、筋、骨、脉,为《黄帝内经》中《灵枢·根结》所述之“五体”。“五体”由外至内,其功能各不相同,但相互间密切协作、互为支持,合同为一而成就人之架构整体。

因此,认知人体生理病理,于上下、内外之脏器组织,固不能割裂对待。

陆师道在明代薛己《正体类要》序言中指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岂可纯任手法,而不求之脉理,审其虚实,以施补泻哉。”薛己在《正体类要》中亦曰:“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荣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寿山老先生常言:“伤虽自于外,病已及于里;伤虽在于筋骨,病已及于气血。故治外伤,当明内损;治疗筋骨,当虑气血。”(《刘寿山正骨经验》)当代以道家正骨著称的李同生亦常告诫后学,作为骨伤科医师,“岂可纯任手法,而不求诸脉理、四诊八纲哉”(《道家伤科李同生》)。

骨伤医学所涉疾病复杂多样,症状与体征表现各不相同。不同的疾病在症状表现上虽然相同或相似,但其病因病机却可能千差万别,不会单单只是一个物理性的骨移位就能简单地涵盖所有。

即便经过诊断分析,确定为骨结构病理性移位病因所主导的“骨移位相关疾病”,也会由于人体结构与功能之整体互应,在相关脏腑、气血等方面继发病理影响。

于中医学而言,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内伤,以及瘀血、痰饮诸病理产物等等病因,是人体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主导因素。人体筋骨系统之病理状态的发生发展,与此内外病因之关系,不无密切。暴力外伤之骨折、脱白以外,中医痹证、痿证、筋伤、骨病及诸虚损性疾病等等,皆可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内外病因对人体筋骨结构本身及其所提供之空间状态的重要影响。

因此,客观分析病因病机,全面、系统地诊查疾病,必然会涉及人体生理系统与病理表现的方方面面,“皮肉筋骨并血气,路路分明看仔细”自然成为临证诊疗之不二法则。

骨伤正骨疗法,无论门派,均应遵循医学科学的规律。

柔性正骨技术特征

一门技术要贴上“柔性”的标签,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老子在2500年前就已经发出无奈的感慨。

明代王守仁之“阳明心学”倡“知行合一”。其现实意义,尤其显著地摆在了“柔性正骨”学人面前。“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王守仁《答顾东桥书》)只有在具体的技术行为中真正做到“柔性”,才能表明其“柔性”之所是。手上做不出来,行为中贯彻不了,纵然贴上“柔性”的时髦标签,也只能表明其所不是。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自它诞生的那刻起,就无时无刻不在经受“柔”之无止境的检验。技术本身在检视,同行们在审思,患者们在感知,“东方柔性正骨”传承与学习者们也随时进行着实践与慎查反思。

名符其实,精神乃治。

技术特征

1.西方手法技术特征“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有着独特、完整的技术特征,其观念认知、操作技法与世界众多正骨技术均有显著不同。

在西方,手法力学疗法总体可分为冲击技术(thrust techniques)和非冲击技术(non-thrusting techniques)两大类。

西方冲击类手法正骨技术的技术特征:

HVLA—Thrust(高速—低幅—冲压)

美式按摩疗法chiropractic(或称美式整脊)为西方冲击类手法正骨技术代表之一。

美式按摩疗法chiropractic 要求操作者以极快的速度冲压标的骨结构,但同时要求标的骨结构被动移动的幅度要很小。

非冲击类手法正骨技术,包括正骨技术和软组织技术等多种西方手法技术。其中代表性的正骨技术之一为关节松动术(mobillization techniques),其技 术特征为HALV(高幅度—低速度)。

H:high,高的;V:velocity,速度;L:low,低的;A:amplitude,幅度;glide:滑移; thrust:冲压。

2.“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技术特征“东方柔性正骨疗法”若以上述西方手法分类标准而言,则归属于非冲击技术大类。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技术特征:

LVHA—Glide(低速—高幅—滑移)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手法正骨技术,是使标的骨结构缓慢、均匀地以低速(low velocity)被动移动。而标的骨结构被动移动的幅度可以很高(highamplitude),不必然是微调。标的骨结构受力后以滑移(glide)的运动方式进行被动蠕移(creep)。

以中华文化的表达方式而言,“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4个字——轻推慢移。

《庄子·天道》曰:“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在“不徐不疾”“有数存焉于其间”的行动过程中,诞生了中华文化之“得心应手”的心法总结。

全真典籍《重阳祖师修仙了性秘诀》曰:“缓缓而抽添水火,微微而调息真功。”《庄子·大宗师》所描述的“真人之息以踵”的踵息(或称胎息)境界,便是这“缓缓”“微微”之丹法真功的直接成就。

由此可知、“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活水源泉,可直上而追溯至道家老庄先哲及丹家境界。得心应手的智慧与缓缓而行、微微而动的丹火精髓,被创造性地融通、运用于手法正骨技术之中,“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独具特色的原创内核由此成形。

从表面上看,“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技术特征与西方关节松动术的技术特征性质相似而属同一大类技术,但是,除了在西医学及生物力学科学的部分认知以外,“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所涉及的丹、易、黄、老等哲学理论与其思想境界、道学文化背景、手法操作的策略性程序、明确的“以柔克刚”“缓缓而行”的柔性动力原则,以及对人体生物力学与疾病关系规律的深入探索等等诸多方面,明显地表现出与西方力学疗法之间的差异。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技术特征虽然可以描述为LVHA—Glide(低速—高幅—滑移),但其操作时的用力模式、发力方式及其劲道要求与美式按摩疗法chiropractic 有着显著的不同,与其技术特征 HVLA—Thrust(高速—低幅—冲压) 正好相反、相对。

来自东、西方不同地域的手法技术体系,因其背景文化的差异,虽有交叉,更有不同,各具特色。

手法力的性质

1.力质的柔“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所采用的手法力的性质是柔性的内力。

柔,是柔和,无坚硬棱角,没有暴力、强力、锐力;是易被接受的,具有强大亲和性的手法作用力。

于无痛处下手,不去硬性地刺激损伤及疼痛反应部位,更不会以患者之苦为医者之乐。坚持无痛操作、让受体在舒适的过程中接受疗愈的观念,恪守“法之所施,患者不知其苦”这一在《医宗金鉴》中就已经明确规范的医疗(手法操作)准则。

2.力量的轻轻,是力的量,是较小的力量。

柔性正骨指推技术的手法力度,仅以百克及个位千克计算,通常较大的力也不过3~5kg。

掌压法力度可稍大,约20kg以内。

毛泰之正骨箴言

手法贵柔,轻重其次。

“轻”,容易落入“浮”的窠白。力若轻浮,就很难作用到深在的标的物上。动力不足,透筋无着,即如隔靴搔痒。因此,“东方柔性正骨”所发之力的外在表现虽然轻柔,内在则应沉实、稳健地着落于标的结构。

“轻重其次”,指明手法技术的修习,必然会经历一个由重到轻、熟后生巧的过程。于初习者而言,轻重暂且无关紧要,柔性上手最为关键。以柔为原则,以柔为前提进行手法操作,初习时的力量虽然可能较重着,但在实践进步的过程中,可以不断调整,最终达至并习惯于运用轻柔之力。

手法取舍,得理则明。

必须指出的是,尽管“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强调手法力量轻柔,甚至在对身体某些部位进行操作时,手法之力仅用百克,但是,着力寻求力道极轻的方向并非“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所追求的技术目标。

毛泰之正骨箴言

手法力量轻重选择的尘埃落定,是在能够以最佳状态移动骨结构的操作上,自然选择的结果。

柔性诸解

在手法操持过程中,始终保持“一团和气”,无疑是柔性正骨技术的精髓所在。

柔从“巧”解:以轻柔和缓之力在与患部结构相关的其他区域结构上进行操作,就能解决患部的问题,此乃柔性正骨上上之柔,为策略性智慧的具体表现。该作用的原理,是巧妙利用病因链诊断结果,从结构力学之病理生理入手、“远交近攻”或“釜底抽薪”,达成结构整体性的调整效应。当代西方康复医学的前沿理论亦从“区域依赖”(regional interdependence,RI)角度探索这一现象 与规律。

柔从“轻”解:轻柔,是力量的轻。柔性正骨口诀曰:“轻推慢移称绝学。”轻柔适度的手法作用力最有利于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释放其病理性黏滞,进而达成条顺、伸展的有序状态。

柔从“软”解:松软。绵绵之力,若有似无,介乎于有意无意之间。手随心动骨随真意而行。

柔从“缓”解:手法操作徐徐而动、缓缓以行。柔性正骨口诀言“纤纤玉指缓缓进”,则能达成“斤斤傲骨徐徐归”的疗愈特效。

柔从“舒适”解:在舒适的享受中解除病痛,法之所施,患者莫知其苦

“柔道”之解:日用“柔道”词语之义,即“温柔的方式”。强调对技巧掌握的娴熟程度,而非力量的对比。

柔性真义

《史记》曰:“殷道亲亲。”坤顺,柔道之总称。

老子继承了殷商母系氏族社会崇尚母性、以慈悲柔顺经世致用的特点,深刻认识到柔性力量深在的恢宏博大,并以道德五千言传记之。

在《道德经》中,老子满含无限深情,对貌似柔弱的水性,有着毫不掩饰的赞美与感叹。“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直言不讳地指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表达出老子对世人无知无行于柔弱之美的深深失望。

道家秉承老子哲学,洞悉宇宙万有至深之本性,倡以柔弱之观念及行为来应对世间万事万物。

“弱者道之用。”(《道德经》)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深入探究老子柔弱大义,并贯彻、运用于骨伤医术,成就“东方骨道”之价值体系。

柔之道与理贯通,柔之法与理和合。柔性技艺,直出道源,利贞万物。

从体用而言,“东方柔性正骨”以“乾健”为体,“坤柔”为用。乾健者,刚也,内藏于心,为柔之所依;坤柔者,顺也,厚德于外,乃刚之所安。受物以咸虚,自立以恒常。内在信念不移,外现柔顺不争,外圆内方。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以拳拳进取之心,纠偏疗疾,责无旁贷。临证于外,则以诚信之德,柔顺之手,“感而遂通”。

骨性刚强,傲然挺立。刚刚相对,非损即折。御刚之道,亲亲以归。

《易》之“大有”,以至尊之位,行载物之厚德,虚中而柔顺,笃信于人,故上下群阳皆与之呼应。阴柔得尊位,群阳拥戴,苍天亦佑之。《彖》曰:“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

“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彖》)“大有”外卦“离”明,内卦“乾”健。心明眼亮、智慧日生谓之明。明以行健,健出愈明。“大有”实学,健以治内,明应内外,既有文明虚心之德,又能如天之乾进,生生不息。

从心性方面论,柔是“坤”之谦卑、亲切、耐心、毅力、包容、智慧等等载物之“德”的综合表达。

“道”于人身,体现为“德”。“德”是“道”在人们思想、观念及行为中具体的反映与表现。对“道”的体认不同,表现为“德”行的千差万别。

道贵谦卑。谦者,安止顺受,有而弗居;卑者,谦恭处下。浮躁与狂妄是“柔性正骨”技艺的天敌。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根本性指导思想,合于“大有”义理,以柔为尊,以柔为纲,以柔为行为准则,以柔应对骨性之刚强。

“大有”义理,外可指导治骨疗疾,巧手夺天工。内能励志律己,养吾浩然之正气。

虚以受物,有容乃大。柔性正骨学人,必须要消除对待,心性涵良、和谦礼让。柔和的心性乃是柔性技法之根。

道无奇怪,格物致知。

柔性之义,契合人体结构生理,乃格物之知也。此格物,外从科学上求,内从心性上修。内外路径虽然不同,但其最终目标殊途同归。

柔性技法,从生理科学而言,基于操作者对人体内外诸结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认知的深度与广度。从生物力学角度来说,体现出对人体筋骨结构空间及软组织结构黏滞与流动原理的把握。而实现柔性技法的条件,则离不开柔和、静定之心性的参与、贯彻。

内外共修,人我互参。以其把握疾病发生与变化之机,故能强调策略性的整复计划与进程。

毛泰之正骨箴言 挪骨举手,顺理以成章。

“枯则物死也,柔则形生也”(《至真语录》)。“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道德经》)。

洋洋五千言之老子《道德》,对柔弱之性的推崇与赞美无以复加。不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的观念随手可,更直言貌似“柔弱”的新生事物常常有普最为旺盛、强大的生命力。

力量与信息、能量的关系,相合又相对。力量本身即饱含信息、能量。然而力量大小与信息、能量的关系,却甚为微妙。

当代信息科学的前沿探索,已经开始领悟到无形而神秘的未知领域才是宇宙的主要构成部分。量子物理科学已经深入玄秘的境地。

柔与静相通,柔与空明无碍。能柔能静,竟至于“虚极静笃”。

静定之中所观照的惊人现实,是伟大的灵动信息及其力量于柔静之极中氤氲而生。

黄元吉云:“大道根源只是希夷微妙。”(《乐育堂语录》)

美国著名身心灵导师巴夏带给我们的信息:“最伟大的力量,所需要的只是最轻微的触碰。”

台湾作家林清玄在《柔软心》一文中指出:“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诗文所描述的不仅仅是文学家的思想境界,更表达出我们骨伤手法医者掌指之下的现实。

手法的亲和力

王夫之《周易外传·说卦传》曰:“可亲者顺之德。”

骨伤手法医师的手对患者软硬结构所表现出来的亲和力,既虚幻又实在。患者的软组织也好、骨结构也好,愿意听从柔和、温暖、亲切、厚实之手的指挥调度,极具依从性。而生硬、冰冷、陌生的手,人体组织却会闪避三舍,或“坚硬挺拔”,或“誓死不屈”。

慈悲心,俗称菩萨心肠,表达的是对生命体及周遭事物感同身受的同情、怜悯之心与关怀、爱护之情。刘处玄《至真语录》曰:“救生则慈也。”东方文明所言之“仁”与“慈悲”,即是西方之“爱”在人类与社会层面上的“大爱”表述。

同情,是你对周遭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感情联系,能感觉到他们的情感,与他们有感官上的沟通。同情心,从本质上表达的是你与周围的人及事物之间信息交通的状态。

佛云:慈能予乐,悲能拔苦。

老子太上“三宝”,以“慈”为先。

因此,慈悲是一种身心状态,具有特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其本质是通过一定途径提升、获得或与生俱来的特定频率的能量信息。

通过丹修、禅定等内证观察我们可以了解,慈悲的身心状态蕴涵着巨大的能量,沟通着宇宙信息的源头。

内在的能量信息水平决定了外在的行为表现。慈悲的示现,通常是结果的外露。而被人们倒果为因地主动追求并成为一种修持准则,是因为慈悲的身心行为特征与这种特殊的信息能量相合相应,可以充分满足灵性升华的根本要求。

慈悲心的修持涵养在柔性正骨技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是柔性正骨技术层次从“生物力学模式”向“能量信息模式”转换、跃升的关键要素,是柔性正骨技术进阶登高的必要条件之一。

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之子张晓彤先生在“纪录中医”系列纪录片《千年国医》的访谈中直言:“我有一个深刻的感悟:一个医生的人品好、医德好,他的医术就上得去,医术与医德紧密相关。医德不好,人品不好,医术就一定上不去。”

心态心术不正,救苦救难的绝技决难上身。古仙云:“此道至神至妙,忧君分薄难消。”绝技通灵,传承的都是累世诚修的有缘人。

慈悲上手,是慈悲的无形却能够被感知的信息能量加之于掌指的过程和结果,以至于手感劲力的形势发生显著变化。心慈则手软。心性慈悲,柔性之力自然呈现,无需向外寻求。

慈悲加身,行动即有无形却明确的准则,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寓慈悲于其中而发散着疗愈的无上能量信息。

心灵随慈悲之行动而升华。

慈悲心得,即得无量慈悲之心。一切念想行为莫非慈悲,如菩萨化身,如仙佛随行。疗愈之光将随着这无量慈悲之心而洒满大地。

慈悲上手、慈悲加身、慈悲心得,代表着身心灵不同的能量信息层次,与柔性正骨学人掌指之下的手法疗愈效能直接相关。

《医宗金鉴》所云“法之所施,患者不知其苦”,即是在慈悲心感念、主导下的诊疗状态。患者之苦,手探即知。患者之痛,触之于未痛之先而知之。慈悲身心之具现,良由此也。

毛泰之正骨箴言

回春之手,满含慈悲。

《灵枢·官能》曰:“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

张介宾《类经》注曰:“导引者,但欲营运血气而不欲有所伤也,故惟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乃胜是任,其义可知。今见按摩之流,不知利害,专用刚强手法极力困人,开人关节,走人元气,莫此为甚。病者亦以谓法所当然,即有不堪,勉强忍受,多见强者致弱,弱者不起,非惟不能去病,而适以增害,用若辈者,不可不为知慎。”该节注疏所论,与“东方柔性正骨”强调手法亲和性之观点如出一辙。

同于《灵枢·官能》中所言之“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的记述,似与前文“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相矛盾,然探究文中之义可知,《官能》全篇所指,乃是指明各种不同秉性之人皆可“各得其能”而“明其事”。即便是“毒手按器而龟可死”的“爪苦手毒”之人,亦可“任之其能”,从事“积坚痹固”之特定疾病的针对性治疗工作。

慢速正骨的优势

“东方柔性正骨”把传统正骨从骨结构的病理性移位状态整复到正常位置的快速“咔嚓”过程缓缓地展开,让骨结构从一个位置挪移到另一个位置的过程逐渐、慢速地进行。

缓缓行进的正骨过程,可以探索,利于发现。精细化、精益化、精准化的“工匠精神”由此便可以在正骨疗法中得以落实、贯彻。柔性正骨手法的诞生,具有有效促进骨伤医学快速发展的工具性作用。

反复地经历骨结构缓慢移动的过程,反复地体会、观察骨移动过程中筋骨结构力学状态变化的现象细节,人体筋骨结构特点及结构间诸多关系规律便有机会在手下逐渐显露出来。

  1. 慢速力符合手法作用原理“东方柔性正骨”所用之力是缓缓而施、徐徐而行的慢速力,而释放软组织的病理性黏滞屏障所需要的力,正是有时间因素参与的徐徐施加的慢速作用力。这是由人体软组织这一黏弹性材料的生物力学特性所决定的,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2.慢速力满足手法安全性的需要手法正骨时骨结构被动移动速度的快慢,与手法操作的安全性呈负相关。慢速运动有利于达成结构的动态平衡并减小惯性,体现更高的可控制原则。

骨结构被动移动慢一分,其安全性便提高一分。相反,手法促动骨结构被动移动的速度愈快,其安全性也就愈得不到保障。在没有影像及其他相关生理病理证据支持的情况下,这些尤其显得重要。

“感而遂通”基础上“推随相应”的现实表现,正是和、缓的慢速、安全进程。

3.慢速正骨是技术提升的有利条件手法慢速正骨的显著好处,是可以清晰、明确地观察与体会骨结构在外力作用过程中的被动蠕动细节及周围结构力学状态的相应变化。

这样的观察,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筋骨结构的生物力学现象及其在生理与病理转换过程中的关系,以及筋骨结构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结果及其规律。

然而,实现慢速正骨过程的根本条件,是需要拥有慢速正骨的技术能力,也就是相应的手法技术。

“东方柔性正骨”这一特定技术工具的发现,使得这个过程得以顺利实现。

传统中医手法技术,一直以来被困顿于临证有效却难明作用机制的“黑箱”之中,这是中医手法技术继承与发展的最大瓶颈所在。而导致这个瓶颈出现的主要因素之一,与缺乏相应工具以供深入探索有关。

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的推拿技术,由于至今没有出现能够明确观察经络这一特定生命现象的特殊工具,因而在经络本质不得其解的情况下,其手法作用机制不明,相关推拿技术自然就难以向前迈进,难以实现全新的突破。

4.慢速正骨有利于能量信息的良好表达“东方柔性正骨”的疗愈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力学作用,更包含着丰富的能量信息效应。

“闭目冥心”的过程,使医者进入“抟精凝神”“载营魄抱一”的身心状态,启动了医者及其所在医患区域的生命信息能量场。

意力相随、悦动相邀、亲亲以归的手法操作,在手法移骨送筋的过程中,同时持续地进行着医患之间能量信息的沟通交流。

意之所在,即是“念力”之所在。

这个“念力”,是绵绵之意所自然引导之能量系统的外在显化。良好的能量信息源源不断地作用于患者机体,使患者生命结构空间与能量信息系统进行着双重重置。

柔性正骨临床特色

高度的安全与舒适性

1.安全性:高度的安全性是“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显著的技术优势

安全性指标是衡量一门临床医疗技术优秀与否的首要指标。尤其是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严峻形势下,技术的安全性考量成为临床疗法选择与设计的最根本要求之一。

从“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操作技巧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柔性正骨技术手法柔和,没有强力、暴力。动作缓慢,随收随发,手法进程有着极强的可控制性。精细化操作、作用部位具备高度可选择性。

技艺当此,社会上正骨疗法普遍存在的安全性隐患魔咒,在“东方柔性正骨疗法”面前自然逢柔化解。

2.舒适性医者在柔性正骨治疗过程中,采用避开痛处、增大手法作用面积、用力轻柔、发力舒缓、操作缓施徐行等技巧和方法,不仅使患者莫知其苦,更能享受“轻推慢移”所带来的舒适调理过程与解除病痛的疗愈结果。

快捷而稳定的临床疗效

1.疗效快捷“骨移位相关疾病”在其筋骨紊乱病因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或消除后,由骨结构的病理性移位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将不同程度得到改善,相关症状通常就会立即减轻,疗效“立竿见影”。

“东方柔性正骨”诊疗的精细化与整体性,为筋骨紊乱病因的改善乃至消除提供了快捷、可靠的保障。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了解,由于患者病情的复杂性、体质的不同及年龄、性别的差异,引发骨移位的病因各不相同,相关骨与软组织退变程度也不一样,尤其是软硬结构的代偿性变化复杂多端,这些都使得筋骨力学结构紊乱的纠正进程常常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

结构代偿性变化的逆反,体质状态的改善,机体活力的重现,均需要时间因素的参与。即便如此,即时疗效依然可以在紊乱结构的精细化、整体性调整改善之后快速呈现,这是力学结构优化重建后的必然表现。

2.疗效稳定柔性正骨治疗效果的稳定性,是建立在对“骨移位相关疾病”之“多重病因链”的关注与把握上,来源于相关结构力学状态系统性改善的良好效应。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从筋骨结构之骨链、筋链和筋骨链三大系统入手,注重在人体立体架构层次上,分析导致人体筋骨结构紊乱之力的来路、去路与传路,其治疗的程序设计与实施自然不会如打“封闭”一般仅仅停留在病灶局部。

“东方柔性正骨”临证运用的程序法诀,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诊疗过程的系统性和诊疗对象的整体性。

当下流行的正骨疗法,无论是骨折、脱白,还是筋伤或骨节间错落不合缝,常规诊疗基本上都是在病灶局部进行,少有从筋骨三链角度进行的整体性思考和手法的系统性治疗,其原因离不开手法技术能力的局限性因素。

除了手法技术能力以外,对筋骨紊乱性疾病的病因分析,离不开对生活、工作中人体不同姿势、不同运动状态下筋骨力学结构变化的细致观察。这是与疗效稳定性相关的重要方面。

例如,相对于临床上多种腰腿疾病的常见医嘱“卧床休息”,“东方柔性正骨”反而认为“好多腰痛、腿痛都和睡觉有关”。有关的当然不是要不要卧床休息,而是睡觉的姿势、床的软硬程度及卧具的使用等。不良的姿势、过软或过硬的床,以及卧具的不当使用,常常是导致腰腿疼痛的病因之一。

有了认知才会有相应的对治措施。筋骨紊乱的诸多致病因素,隐藏在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因此,随着病因链诊断的深入,以及治疗程序及操作措施的有效实施,直接与间接病因、乃至导致病因发生的病因,均可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追溯与控制,而疗效的稳定性由此可能得到最大保障。

广泛的适应病症

1.立足骨伤“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主要适应病症为“骨移位相关疾病”

“骨移位相关疾病”概括了因骨结构病理性移位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骨关节退变、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损伤、血液与体液循环通道障碍、脊髓与神经根干被牵拉卡压、脏器组织力学环境异常等等病理改变引起的原发或继发性“人体骨结构生物力学紊乱相关疾病”。

因此,粗略总结起来,目前医院骨伤科、推拿科、针灸科、康复科、运动医科、软伤科、疼痛管理科等临床科室所涉及的常见颈肩腰臀腿痛等肌肉骨骼统疾患,绝大多数属于“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适应范围。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因直接接触、调整人体肌肉骨骼系统,所以,对骨伤科的相关疾病临床应用最多。以中医学体系而言,肢体经络之痹病与筋骨损伤等疾病、构成了“骨移位相关疾病”的主体。

2. 向全科疾病拓展 为人体各脏腑、器官及各组织结构提供存在与功能活动空间的人体筋骨系统,如果出现局部和/或整体生物力学紊乱,导致胸、腹腔或局部空间狭窄、变形、阻塞等、影响各脏器及其与之相关之神经、血管的存在空间,或肝管、胆管、输尿管、输卵管等各种管道的通畅,则可能是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的病因源头之一。

从“辨构论治”角度而言,临床常见非骨折类骨伤适应疾病也可以根据局部结构的力学特点进行如下大致分类:

(1)关节对位异常(错骨缝)综合征

四肢关节对位异常。

脊柱小关节对位异常。

关节对位异常致关节间(内)结构受力异常,如半月板损伤、椎间盘退变等。

(2)软组织张力异常(筋出槽)综合征

神经张力异常。

肌肉、筋膜、肌腱、韧带、关节囊等张力异常。

脏器组织张力异常。

(3)卡压综合征

中枢及周围神经(根、干、末梢)卡压。

血管卡压,如动脉、静脉、血管丛等卡压。

各种管道卡压,如输尿管、输卵管、尿道等管道卡压。

关节间结构卡压,如滑膜、滑囊等卡压。

(4)阻挡、撞击综合征

体腔变形阻挡:如胸廓变形阻挡肺部扩张导致胸闷、呼吸不畅;骨盆仰角增大时耻骨联合上移阻挡膀胱充盈导致尿频等。

关节撞击:关节对位异常、关节间隙狭窄致关节活动时关节附属结构受到撞击、卡压。如肩峰下撞击、股骨头髋臼撞击、吻性棘突等。

(5)代偿增生症如骨质增生症等

手法通过调整筋骨结构的力学状态而改善脏器、组织的结构空间,以及可能受其影响的中枢与周围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因而许多脊柱相关疾病、脏器组织空间力学紊乱性疾病成为手法正骨疗法的良好适应证。这就将手法正骨疗法的触角延伸至骨伤以外的临床各科。

也就是说,对于正骨疗法的角色认知,如果我们的眼界从伤科“错骨缝”“筋出槽”的局部结构二维对合概念,提升、拓展至人体生命结构三维空间的提供与维护这个大视野上来,则原本隶属、服务于骨伤科的正骨疗法,其可能解决的问题对象,将会迅速并广泛地扩展开来。

对全科疾病进行可能的骨移位病因筛查,不仅对相关疾病的诊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疾病的病因学研究也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是一个有着巨大拓展空间、极易出成果的既古老又崭新的医学领域。

因此,“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适应疾病谱越来越宽,如“骨移位相关疾病”,即“人体筋骨结构生物力学紊乱性疾病”,有着迅速向全科系统蔓延的趋势。

3.创伤骨科传统正骨疗法的主要适应病症是骨折与脱臼。就这一大类创伤性骨科疾病而言,“东方柔性正骨疗法”亦可根据临床需要,在具备相应诊疗条件的情况下,在其有效适应范围内妥善加以运用。

“东方柔性正骨”所承续的《医宗金鉴》“正骨八法”原本就是针对骨折为主而设立的接骨技术。因此,“东方柔性正骨”治疗骨折、脱白的能力可以说是隐藏在其基因中的“本能”能力。只不过,全面开展面对骨折病患的诊疗业务,需要具备相应的诊疗条件。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在骨折、脱白方面的临床运用,理法一以贯之。不仅在手法技术上依然保持自身鲜明的道家柔性人文特色,更在具体诊断与治疗操作过程中强调精细与整体兼备。在强调良好的治疗效果的同时,注重“不知其苦”的手法操作原则。

从当代骨伤诸大家之徒手接骨手法及临床经验来看,则相当一致地几乎都有着轻柔、和缓的捏骨整复技术表现。

适应人群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自豪地宣称:“人人可以享有柔性正骨。”1.耄耋老人百岁人瑞照样可以正骨。

昨天刚从深圳返回新加坡,今天93岁的陈老太就急着来就诊。老太最近几天腰痛、背痛、颈项痛、右侧肩臂痛,还有左膝痛,饭不想吃,觉也睡不好,浑身难受。一摸,骨盆整个旋移侧倾、全脊柱序列紊乱,脊柱侧弯,肋笼变形,膝关节也伸不直·..老大,俺这不回来了吗!一阵轻慢移,老天开心起笑!

《毛泰之正骨日记》

老年退行性骨关节疾病一直以来严重地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品质,然而。由于常规正骨技术手段的局限性及安全性问题、老年患者常常被拒之于正骨疗法门外,老年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因而难以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全身筋骨结构力学紊乱性病因之于老年病来说具有不可回避的重要意义。尤其是长期病魔缠身、久卧床榻的老年患者,迫切需要包括脊柱病因在内的筋骨结构力学紊乱性病因的触诊筛查与手法调理。这可能是关系到部分老年常见慢性顽疾能否迅速得到有效控制乃至康复的重要诊疗步骤之一。

脊柱力学结构异常导致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尚未纳入常规诊疗体系故而成为部分相关内脏疾患难以康复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病因的探讨可以不断深入,然而相应的解决方案与正骨治疗技术的匮乏却是阻碍老年疾患好转及痊愈的拦路虎。

治疗老年患者的“骨移位相关疾病”是“东方柔性正骨疗法”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即便是高龄百岁的老人,也同样可以进行安全、有效的局部或全身筋骨结构的整复调理。

对于高龄老人,由于身体状态特殊,可以在手法治疗过程中,辅助一些技术性的安排以防不测。老人俯卧位的操作时间尽可能缩短,主要以坐位或仰卧位进行操作;可以边操作边与老人攀谈,随时感觉老人的呼吸与心跳节律等等。

2.襁褓婴儿与少年儿童小儿推拿疗法在中国推拿医学临床上一直绽放着光彩,而手法正骨疗法对婴幼儿健康的调理,古今难见。盖主流刚性正骨法,面对骨柔体软之婴孩难以下手之故。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在临床上观察婴儿疾患、触诊骨与相关结构,探索其内在关联,取得良好进展。部分哭闹不宁、咳嗽、吐奶、不欲食乃至腹泻等许多呼吸及消化系统症状,每每与胸腰椎及肋笼、骨盆力学结构异常有关。产伤斜颈之症,则与颈胸椎及锁骨、肩胛骨、胸骨、肋笼、骨盆等多处骨移位有关联。柔性手法纠正移位之结构,则症状即可改善乃至消失。

至于少年儿童,由于其多动少静、活动时多跌仆、摔打的特点,故其筋骨结构紊乱最为常见。“东方柔性正骨”尤其重视观察人生中这个特殊阶段之筋骨结构的力学状态,并与其易发之常见症状进行联系,探索其可能存在的内在关系。

家长们最好懂点正骨疗法,以备不时之需。这次带3岁和5岁的俩孩日本旅行,刚到东京即遇寒风吹袭,女儿咳嗽不止。调胸椎肋骨胸骨,咳大减,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无碍游玩。

一天在餐厅刚要吃饭,儿直呼腹痛,摸其脊柱,现下段胸椎及肋笼序列紊乱,即行手法。调整完毕,当即饮食如常。因嬉戏,女儿从床上跌落致便秘,调骨盆、腰椎、尾骶而解。

《毛泰之正骨日记》

关注并维护少年儿童的骨骼肌肉系统健康,不仅对诸多少年儿童当下所罹患的“骨移位相关疾病”有着现实的治疗意义,更是有效实现治未病的重要举措。临床经验的总结发现,对成年人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及脊柱相关疾病病因的深入追溯,常常可以发现其儿童时代陈旧性筋骨损伤性因素(早期病因)的身影。

少年儿童“骨移位相关疾病”的发病率甚至比成年人来得更高。

3.孕产妇孕期、产前、产后、哺乳期是孕、产妇肌肉骨骼系统疼痛性疾病发生的特殊时期,也是这些疾患的高发期。由于关系到胎婴儿健康,药物不宜,故中西医疗多谨慎对待而无多少有效应对的治疗手段。主流正骨疗法亦因孕、产妇特殊生理而谨慎行事,勿敢擅动妄为。

怀孕期间,由于胎儿和孕妇的生理特点,骨移位与软组织慢性损伤性疾患极易发生。孕期腰背痛、腹股沟痛等常见症状,均与胎儿逐渐增大后腰背骨结构及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显著增大的应力,以及弛缓素和黄体素这两种孕激素所致的韧带松弛效应有关。如果此时因不当姿势、不当运动或提拿重物等引起骨盆、腰椎骨结构移位及软组织损伤,则更易发生腰臀腿痛等症状。

一妇孕5个月,腰酸痛伴左大腿后侧牵扯痛1周。左腿感觉长,前弯腰则腰酸痛甚。查:骨盆向左侧倾斜并左髂稍后仰。即行站立位手法整复,整体整复骨盆侧倾,继而纠正左髂后下错位,腰酸痛及左大腿后侧牵扯痛立刻消失,左腿长之感觉亦不再。

《毛泰之正骨日记》

由于传统手法通常是大面积地作用于患者躯体部位,而且手法的作用力与刺激性较大,所以对孕妇而言有着较大的安全顾虑。“东方柔性正骨疗法”认为这些疾患大多属“骨移位相关疾病”,均可根据具体情况行精细化的柔性手法即时正骨,或舒缓地松解相关软组织,对胎儿完全没有不利影响,也不会恶性刺激腹部及相关神经引起子宫的异常收缩。

产妇若骨盆前倾角过大,则极易出现“交骨不开”而生产困难。运用柔性正骨诊疗技术对产妇进行产前检查并纠正前倾角过大的骨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自然顺利生产保驾护航。

吴女士,孕期腰酸背痛,夜难入眠。以“东方柔性正骨”纯手法诊疗,谱症悉退。临产前,吴女士由于顾虑自己体格娇小而胎儿较大,格外担心能否顺利自然生产。嘱产前1周内行脊柱骨盆调整,临盆前1天调理尤为重要。吴女士预产到期,如约复诊,以柔性正骨调骨盆仰角增大,随后即入院待产。几天后电话随访,自然顺产得3.7kg麟儿,母子平安!

半个月后,吴女士突然出现在本人的诊所,吓人一大跳。原来,她是带80岁的阿嬷(奶奶)前来就诊。看她身着西式短裤、无袖上装、满面红光地轻盈走动,完全不敢相信是刚生产才半个月的初产妇,月子才刚刚过一半啊!阿嬷连声抱怨孙女不听话。吴却笑说:“没事啊,浑身有力,都是正骨调的,恢复快呗!”

《毛泰之正骨日记》

对于孕产妇耻骨联合分离症,柔性正骨亦可快速、有效整复移位的耻骨结构,效若桴鼓。

4.严重骨质疏松者骨质疏松是一个骨结构强度显著减小,以至于极易被破坏的概念。严重疏松的骨质结构能否承受手法之力、能够承受何种程度的手法之力,是手法正骨疗法必须重视的问题。

从单纯的机械力学角度而言,手法力过于强大(如扳动、冲压等),对骨密度显著减小的、脆弱的骨结构有着破坏性的可能。但是当以柔性的手法力缓缓作用在骨质相对较厚、密度相对较高的骨结构部位,如棘突、横突根部、骨板等部位,并在操作时从多个力点进行协同操作,增大手法作用面积、分散压强时,发生医源性骨质破坏的可能性就会显著降低。因此,运用“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可以方便、有效地治疗严重骨质疏松者所罹患的颈肩腰臀腿痛疾患。

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症的76岁的洪老太还在照顾她的两个孙子。1个月前腰闪了,不仅腰痛腿痛,还头脑昏沉闷胀不适。柔性正骨治疗后,诸症消失。今腰痛又发,弯腰即痛。检查发现右侧髂骨后下移位,腰曲反张并伴有腰椎顺时针旋转。将移位的髂骨调整到位,纠正异常的腰曲并恢复其正常的序列状态,向前弯腰时腰痛的症状即刻就没有了。

《毛泰之正骨日记》

对于作为骨质疏松症主要症状和体征表现的背痛、佝偻驼背,运用“东方柔性正骨”技术进行肋笼的整体调整,增大肋笼仰角、纠正序列紊乱的胸椎和肋椎关节、抻解腰背筋膜、伸展前胸筋膜、减小胸椎曲度,有着显著改善驼背畸子去形的疗效。

没有年龄限制,也可以有效应对严重骨质疏松的问题,这是柔性正骨强大的竞争优势之一。

5.手术后内置固定器者首先要明确的一个概念,是手术时因各种原因而内置固定器具者,他们就诊时所主诉的症状或体征,可能与其内置器物无关。

因骨伤疾病而内置固定器者,若病情已经获得康复而固定器具没有被取出,则其内置的固定器具通常已经与相关骨结构连接为一个整体。在影像诊断明确的情况下,柔性正骨高度精细化的手法技术,可以视已经联合为一体的结构为一整体骨块来对待,针对性施行相应的正骨手法。

6.其他特殊疾患针对骨结构先后天变异、椎管内有否良性占位病变、甚至有无癌症肿块及占位等等特殊病理情况,“东方柔性正骨疗法”都可以通过手法触诊、影像及其他相关检查,精细、全面地分析疾病的病变性质,以及躯体结构的生物力学关系特点,进而判断是否为本疗法的适应疾病。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癌症患者常常是“东方柔性正骨疗法”的治疗对象。柔性正骨诊疗癌症患者,并不是说柔性正骨疗法可以治疗肿瘤等恶性疾病,而是说癌症患者同样可能罹患颈肩腰腿痛等“骨移位相关疾病”。我们不能因为患者罹患肿瘤就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肿瘤,其他的恶性疾病也是如此。癌症患者的颈肩腰腿疾患,有些可能与癌灶转移密切相关,但有些也常常与肿瘤病因无关或关系甚微。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诊断结果,针对性、精细化地进行手法治疗。

当然,由于恶性病灶所在部位的复杂性,尤其是在涉及肿瘤的骨转移,或骨结核时,极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因此,我们应该随时注意患者病情的变化,仔细诊查,慎重对待。一旦发现手法非适应情况,果断转诊,万勿恋战,尽可能避免手法源性医疗事故的发生。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得出一个明确的观点:“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只有因疾病性质不同而出现的禁忌证,没有不适应人群。

禁忌证

“东方柔性正骨疗法”提出“人人皆可享受柔性正骨”的口号,指出柔性正骨“无不适应人群”,是从不同人群的体质与疗法适应性方面进行的观察与总结。

如同任何医学疗法一样,“东方柔性正骨疗法”同样因所面对的疾病性质不同而存在着相应的病症禁忌,常见如下:

·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伴有脊髓症状的患者

·可疑或已经明确诊断有骨关节或软组织肿瘤的患者

·骨关节结核、骨髓炎等严重骨病患者。

·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烧烫伤、传染性皮肤病患者

·必须隔离的传染病患者。

·各类不能和医者合作的患者。

本章完

版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