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盲人医疗按摩考试资料—经络腧穴学综合笔试复习(1)

第一单元、经络概述: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道。

“经”,有径路的含义,为经络系统中直行的主干;
“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支脉,遍布周身。

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连属于体表的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十二经别。

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孙络、浮络等。

十二经筋、十二皮部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皮肤部分。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又称十二正经,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总称,为经络系统的主体。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

十二经脉在体表为左右对称分布,其中阴经隶属于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
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

阳经隶属于腑, 多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
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按立正姿势,拇指在前、小指在后的体位,将上下肢的内外侧由前向后均分成前、中、后三个区域。

手足三阳经在四肢外侧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手足三阴经在四肢内侧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足三阴经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三、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中阴经属脏主里,阳经属腑主表,
脏与腑,阴与阳之间通过经别和络脉相互沟通,
形成六组表里属络的关系。

其中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四、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由肺经起始,逐经相传至肝经,完成一个循环,如此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构成循环不息的传注系统。

流注次序是: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
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五、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与手三阳经交接;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与足三阳经交接;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与足三阴经交接;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与手三阴经交接。

细目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蹻脉、阳蹻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含义为“异”,指不同于十二经脉,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奇经八脉中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其余均纵向循行,与十二经脉纵横交错。

其中任脉、督脉有本经所属腧穴,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有两方面:

其一,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如任脉为“阴脉之海”,

督脉为“阳脉之海”,

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血海”。

其二,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奇经八脉中任脉、督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出于会阴而异行,称为“一源三歧”。

任脉行于腹胸正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

冲脉并足少阴经上行腹部,并与任脉、督脉及足阳明经等有联系。

带脉,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约束纵行诸脉。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经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项后合于督脉。

阴蹻脉起于足跟内侧,循下肢内侧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蹻脉会合。

阳蹻脉起于足跟外侧,循下肢外侧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蹻脉会合。

细目三: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总称为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分别以所发出的腧穴命名。

手太阴肺经络脉为列缺;

足太阴脾经络脉为公孙;

手少阴心经络脉为通里;

足少阴肾经络脉为大钟;

手厥阴心包经络脉为内关;

足厥阴肝经络脉为蠡沟;

手太阳小肠经络脉为支正;

足太阳膀胱经络脉为飞扬;

手阳明大肠经络脉为偏历;

足阳明胃经络脉为丰隆;

手少阳三焦经络脉为外关;

足少阳胆经络脉为光明;

任脉络脉为鸠尾,督脉络脉为长强;

脾之大络为大包。

十二经脉之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沟通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之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之别络从长强分出以后散布于背部和头部;

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以后散布于胸胁。

细目四: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概括地说明了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经络的作用主要包括: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调和阴阳、抗御病邪,反映病证、传导感应,调整机能四方面。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诊察:

在诊察某些疾病的过程中,通过望诊、切按等方法,常可发现在经络循行路线上或者在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有皮肤形态、色泽的变化或有明显的结节、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物或压痛点,
这些都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

现代还可采用一些客观的检测方法,如观察皮肤温度、皮肤电阻、红外热像等指标的变化,使经络诊察的方法更加多样化、客观化和现代化。

(二)、经络辨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对疾病所表现的症状、体征,以及经络诊察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进行疾病诊断和辨证归经。

如胁肋部是肝经和胆经的循行之处,所以胁肋疼痛多与肝经和胆经有关。

如咳嗽、鼻流清涕、胸痛、上肢内侧前缘痛等多与肺经有关。

(三)、循经取穴:

循经取穴法是运用经络学说指导临床治疗的方法,是根据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循经选取相应的腧穴,通过针刺、艾灸、按摩等治法刺激选定的腧穴,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如胃病可循胃经远取足三里穴,胁痛则循肝经取太冲穴,腰背痛循膀胱经取委中穴等。

(四)、药物归经:

中药可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或某几经,称为药物归经。

中药治疗时通过经络这一渠道,能够使药达病所,发挥其治疗作用。

如麻黄入肺、膀胱经,故能发汗、平喘和利尿;

柴胡入肝、胆经,可疏肝解郁。

根据病情,还可使用相应的“引经报使药”针对性治疗;

如治疗头痛时,属太阳经头痛的可用羌活,属厥阴经头痛的可用吴茱萸等。

版权:

本内容手打摘录至全国盲人医疗按摩第四版教材《经络腧穴学》,仅保留考试所需内容。如您觉得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请扫描下图二维码对作者进行打赏,让作者有更多动力去整理更多资料供大家学习,谢谢您的浏览。

双击长按扫描二维码
请使用微信/支付宝/云闪付扫描付款。

本资源为小tc学习园地xtcgzs.cn收集整理,转载请保留此内容。如您使用其进行盈利,本站将保留其追求您法律责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