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盲人医疗按摩考试资料—儿科推拿学综合笔试复习(5)

细目二:基本手法:

一、推法:

临床常用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和合推法。

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旋推法: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

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指面或桡侧,或食、中二指指面,自穴位向两侧推动,或作“八”字形推动,又称分法。

合推法:用两拇指罗纹面自穴位两旁推向穴位合拢,动作方向与分法相反,又称合法。

【动作要领】

(1)操作时要上肢放松,肘关节自然屈曲,掌指、指间关节活动协调,才能达到轻快、柔和的效果。

(2)直推和分推时用力要均匀,呈直线单行方向;旋推时着力面要呈螺旋形,伴腕关节的协调运动。

(3)推动穴位时,动作须协调,有节律性,用力均匀、柔和、深透。

(4)操作频率为每分钟120到200次。

【临床运用】

本法具有疏风散寒、清热泻火、通经活络、理气止痛的功效,
广泛应用于小儿的头面、上肢、胸腹、腰背和下肢部的线状和面状穴位。

(1)沿前胸第1到4肋间由正中线向两侧分推,称为分八道,可宽胸理气;
沿背部肩胛骨内缘自上而下作“八”字形分推,称为分肩胛,可化痰止咳。
二者常联合应用。

(2)运用本法时需辅以滑石粉、麻油、葱姜汁等为介质,以防在施术时推破小儿皮肤,同时有加强推拿疗效的作用。

(3)手法的方向、轻重、快慢不同,可起到或补或泻的作用,需根据病情随时调整手法,以达预期疗效。

二、拿法:

用拇指与食、中指或用拇指与其他四指相对用力提捏住小儿某一部位或穴位,进行持续、有节律的揉捏动作,称为拿法。
拿法可单手进行,也可双手同时进行。

【动作要领】

(1)操作时肩臂要放松,腕掌要自然蓄力,用指面着力。

(2)提拿揉捏动作要连绵不断,用力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切记不可突然用力或施用暴力。

【临床运用】

本法刺激性较强,具有疏通经络、解表发汗、镇静止痛、开窍醒神的作用。

临床上多用于急救和急性病证。

常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穴位,治疗小儿惊风、外感头痛、项强、四肢关节及肌肉酸痛。

三、按法:

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或掌根在选定的穴位上用力向下按压,一压一放地反复进行,称为按法。
可分为指按法和掌按法。

【动作要领】

操作时,着力部位须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缓和渐进,切忌粗暴。

【临床运用】

本法具有通经活络、开通闭塞、祛寒止痛等作用,
腹痛、头痛、牙痛、肢体酸痛麻木等病症常用本法治疗。

(1)指按法常用于点状穴,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

(2)掌按法常用于面状穴,如腰背和腹部。

(3)按法常与揉法组合,形成按揉法,一般都需要润滑剂;按法单独使用时,不需加润滑剂。

四、揉法:

揉法分为指揉法、掌揉法。

指揉法:用中指或拇指指端或罗纹面吸定于穴位上,以腕关节主动回旋,掌指关节协调屈伸旋转,做节律性环转,为指揉法。

掌揉法:用掌根或大鱼际吸定于一定部位,腕关节主动回旋,带动前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活动,称掌揉法。

【动作要领】

(1)本法操作时,压力要均匀、着实,动作宜轻柔而有节律性。

(2)揉法应吸定于穴位或一定部位,不能在皮肤上摩擦。

(3)操作频率为每分钟120到160次。

【临床运用】

本法能消肿止痛、祛风散热、调和气血、理气消积,
适用于全身各部,主治脘腹胀满、便秘、泄泻等脾胃病证,对急性筋伤疗效尤佳。

(1)指揉法常用于点状穴,鱼际揉法和掌揉法常用于面状穴。

(2)根据病情需要,可二指并揉和三指同揉。
并可配合使用润滑剂作为介质,既可保护患儿皮肤,又可加强疗效。

五、摩法:

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面或掌面放在穴位上,以腕关节为中心,前臂、掌、指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抚摩动作,称为摩法。
以指面着力称指摩法,以掌面着力称掌摩法。

【动作要领】

(1)操作时,肩臂放松,肘关节微曲,指掌着力部位随腕关节主动屈伸、旋转。

(2)指掌在体表做环旋抚摩时,不要带动皮下组织。

(3)用力柔和自然,速度均匀协调,压力适当。

(4)操作频率为每分钟120到160次。

【临床应用】

摩法是小儿推拿基本手法之一,常用于胸腹部面状穴,
具有理气活血、消肿退热、消积导滞、温中健脾等作用,
对脾胃病证最为有效,对急性筋伤可用摩法消肿。

(1)指摩法适用于头面等部位,掌摩法适用于胸、腹、胁肋等部位。

(2)本法操作时间较长,以局部产生温热感或感觉到胃肠蠕动为宜,
直接接触皮肤时应配合使用介质。

(3)根据病情选择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进行补泻操作,文献中也有“缓摩为补,急摩为泻”之说。

六、运法:

医者用拇指或食、中指指端在穴位上做由此及彼的弧形或环形运动,称为运法。

【动作要领】

(1)操作时,指面贴紧施术部位,用指端在体表穴位上做旋转摩擦移动,不带动皮下组织。

(2)用力宜轻不宜重,频率宜缓不要急,操作频率为每分钟80到120次。

【临床应用】

本法具有理气和血、疏风解表、舒筋通络等功效,常用于小儿的头面及手部。

(1)运法是小儿推拿手法中最轻的一种,常用于面状穴或线状穴,
一般可配合使用润滑剂作为介质,也可用于点状穴。

(2)运法的方向常与补泻有关,使用时可视病情而定。

七、捏法:

医者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
或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称为捏法。

【动作要领】

(1)提拿皮肤次数以及用力大小要适当,切不可带有拧转。
提拿过多,则手法不易捻动向前;提拿过少,则易滑脱停滞不前。

(2)操作时两手交替进行,不可间断,捻动须直线进行,不可歪斜。

(3)捏脊方向须根据病情,由上而下为泻,由下而上为补。

【临床应用】

本法具有调和阴阳、健脾和胃、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镇惊安神的作用。

捏法主要用于脊背,故称捏脊疗法,因对小儿疳积有显著疗效,故又称为捏积疗法,
此外捏法还可治疗小儿厌食、腹泻、呕吐等症。

操作时,可捏三下提拿一下,称之为“捏三提一法”,是临床上小儿推拿常用的方法。

根据病情需要,在捏脊过程中,提拿膀胱经的相关背俞穴,听到“啪、啪”的响声,则可取得更为满意的疗效。

八、擦法:

医者用手掌面、食指面、中指面、无名指面、大鱼际或小鱼际在选定部位上进行直线来回摩擦,称为擦法。
根据着力部位的不同分为掌擦法、指擦法和鱼际擦法。

【动作要领】

(1)使用擦法时,不论上下方向还是左右方向,都应直线往返,不可歪斜,
往返距离要尽量拉长。

(2)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但不要用强力压,以免擦破皮肤。

(3)用力要稳,动作要均匀连续,呼吸自然,以透热为度。

【临床应用】

本法是一种柔和、温热的刺激,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的作用。

(1)掌擦法多用于胸胁及腹部,如上下擦胸骨或沿肋间斜擦两胁,可温肺化痰;
横擦腹部对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及消化不良等较为有效。
小鱼际擦法多用于肩背、臂、腰臀及下肢部,对风湿酸痛、肢体麻木、伤筋等都有较好的疗效。
大鱼际擦法在胸腹、腰背、四肢等部均可应用,适宜治疗外伤疼痛剧烈者。

(2)治疗部位要暴露,并涂些润滑油,既可防止皮肤擦破,又可增高局部温度。

(3)擦法使用后一般不要在该部再用其他手法,否则容易引起皮肤破损,所以擦法一般放在治疗最后进行。

九、拍法:

医者五指并拢,用屈曲的掌面拍打体表,称为拍法。

【动作要领】

(1)肩、肘、腕关节放松,掌指关节微屈,手指自然并拢。

(2)拍时一击即起,腕关节作轻微屈伸动作。

(3)拍时须轻重适度,有节奏感。

【临床应用】

拍法适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对小儿烦躁不安、哭闹不休,具有调和气血、镇静安神的作用;
对局部皮肤知觉迟钝或肌肉痉挛等症,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肌肉疲劳和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

十、搓法:

医者用双手掌心夹住一定部位,相对交替用力作相反方向的来回快速搓动,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称搓法。

【动作要领】

(1)操作时两掌相对用力,前后交替摩动。

(2)动作要协调、柔和、均匀,搓动快,由上向下移动缓慢,但不要间断。

【临床应用】

本法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放松肌肉的作用,主要用于四肢、躯干和胸肋部。

十一、掐法:

医者用拇指垂直用力,或用指甲重刺患儿某处或穴位,称掐法。

【动作要领】

(1)用拇指指甲逐渐用力,垂直掐压穴位,掐时缓缓用力,切忌爆发用力。

(2)每次操作3到5遍。

【临床应用】

本法具有定惊醒神、通关开窍的作用,
适用于头面部、手足部穴位,以救治小儿急性惊证。

(1)掐法是强刺激手法,可以以指代针,常用于点状穴,是急救时常用的手法。

(2)掐法次数宜少,一般不用润滑剂,但注意不要掐破皮肤。
掐后常在穴位上继用指揉法,以缓解不适。

十二、摇法:

医者用双手分别握住关节两端,作较大幅度转运或摇动,称为摇法。

【动作要领】

(1)操作时动作要缓和、稳定,用力宜轻。

(2)摇动的方向和幅度需在生理许可的范围之内,要由小及大渐次进行。

(3)随时注意患儿是否有不适或疼痛的情况。

【临床应用】

本法主要用于小儿各关节处,有舒通经络、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

十三、捻法:

医者用拇、食指罗纹面捏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进行捻动,称为捻法。

【动作要领】

捻动时要灵活、快速,用力不可呆滞。

【临床应用】

本法一般适用于四肢小关节,具有滑利关节、消肿止痛的作用。
常与其他手法相配合,治疗指(趾)间关节疼痛、肿胀或屈伸点不利等症。

十四、刮法:

医者用瓷汤匙的光滑边缘,或用拇指的桡侧缘,紧贴着皮肤由上往下或向两旁刮动的方法,称刮法。

【动作要领】

(1)所用器具必须光滑整洁。

(2)刮动时要紧贴皮肤,用力要适当。

(3)紧刮慢移,至皮下充血或皮肤见紫红色即可。

【临床应用】

本法刺激较重,具有散发郁热的作用,每次刮时可用水或油类作润滑剂。
一般用于中暑、外感热证,常用于眉心、颈项、前胸、脊柱两侧和肘弯、膝弯等处。

十五、捣法:

医者用中指指端或食、中指屈曲的指间关节着力,作有节奏的叩击穴位的方法,称捣法。

【动作要领】

(1)捣击时指间关节要自然放松,以腕关节屈伸为主动。

(2)捣击时位置要准确,用力要有弹性。

【临床应用】

本法相当于指击法或点法中轻点一类的手法,常用于小天心等穴位,以安神宁志。

十六、挤法:

医者以两手拇、食指固定在选定部位(穴位处),然后一齐用力向里挤,再放松,再捏挤,反复操作,使局部皮肤变为红色或紫红色,甚至紫黑色为度,称挤法。

【动作要领】

(1)两手捏住的皮肤要着实,避免滑脱或引起剧痛。

(2)动作要灵活,两手相距约1厘米再向里挤。

【临床应用】

本法多用于散发郁热,对中暑、痧证、痰食郁结之证均有较明显的疗效。

(1)治疗小儿乳蛾、恶心、呕吐等,可捏挤天突、清板门,有显著疗效。

(2)本法属重刺激手法,有一定痛苦,每穴或部位捏挤一次,即应施以揉法缓解疼痛,一般放在最后操作。

版权:

本内容手打摘录至全国盲人医疗按摩第四版教材《儿科推拿学》,仅保留考试所需内容。如您觉得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请扫描下图二维码对作者进行打赏,让作者有更多动力去整理更多资料供大家学习,谢谢您的浏览。

双击长按扫描二维码
请使用微信/支付宝/云闪付扫描付款。

本资源为小tc学习园地xtcgzs.cn收集整理,转载请保留此内容。如您使用其进行盈利,本站将保留其追求您法律责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