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盲人医疗按摩考试资料—实用人体学综合笔试复习(25)

细目二:脑和脑神经要点:

一、脑:

脑位于颅腔内,在成人其平均重量约1400克,
一般可分为端脑、间脑、小脑、脑干四个部分。

(一) 脑干:

脑干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

位于颅底内面的斜坡上,
上接间脑,
向下经枕骨大孔与脊髓相续。

脑干从上向下依次与Ⅲ-Ⅶ对脑神经相连。

大脑皮质、小脑、脊髓之间要通过脑干进行联系。
此外,脑干内还有许多重要的神经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吞咽中枢等。

(二)小脑:

1、小脑的外形和分部:

小脑位于颅后窝内,
在大脑半球枕叶下方,
脑桥与延髓的后方。

小脑借3对脚与脑干相连。
小脑脚由出入小脑的纤维束组成。

小脑在外形上,可分中间的小脑蚓和两侧的小脑半球。

小脑上面稍平坦,其前、后缘凹陷,称为小脑前、后切迹;
下面膨隆,在小脑半球下面的前内侧,各有一个突出部,称为小脑扁桃体。
它紧靠枕骨大孔,其腹侧邻近延髓,
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可被挤入枕骨大孔内,压迫延髓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称为小脑扁桃体疝或枕骨大孔疝。

2、小脑的功能:

根据小脑的传出、传入联系,将小脑划分为3个功能区:

绒球小结叶主要与前庭神经核和前庭神经联系,称为前庭小脑,
在进化上出现最早,又称原小脑;

小脑蚓和半球中间区组成旧小脑,
主要接受来自脊髓的信息,又称为脊髓小脑;

小脑外侧区接受大脑皮质经脑桥中继后的信息,
在进化上出现最晚,与大脑皮质的发展有关,为新小脑,又称大脑小脑。

原小脑的功能是维持身体的平衡,故原小脑损伤,可出现平衡失调、站立不稳等。

旧小脑的功能为调节肌张力。

新小脑的功能是协调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故新小脑损伤时,常伴有旧小脑损伤,
患者常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共济运动失调和意向性震颤。

(三) 端脑:

端脑由左、右两侧大脑半球构成。

两侧半球之间的裂隙为大脑纵裂,裂底有连接两半球的横行纤维,称为胼胝体。

1、大脑半球的外形和分叶:

(1) 大脑半球的外形:

大脑半球可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大脑半球表面凸凹不平,有许多浅、深的沟,沟与沟之间的隆起,称为大脑回。

(2) 大脑半球的分叶:

大脑半球被3条较重要的沟,分为五个叶。

中央沟在半球上外侧面,自半球上缘中点稍后,向下前斜行,几乎达外侧沟。

外侧沟位于半球的上外侧面,此沟较深,由前向后斜行。

顶枕沟位于半球内侧面的后部,由前下向后上,并略转至半球上外侧面。

五个叶是:
额叶、
顶叶、
枕叶、
颞叶、
岛叶。

额叶在外侧沟以上和中央沟之前。

顶叶在中央沟与顶枕沟之间。

枕叶在顶枕沟以后。

颞叶在外侧沟以下。

岛叶在外侧沟的深处。

2、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

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称为大脑皮质,
皮质的深面为白质,又称大脑髓质。

白质内埋有灰质团块,称基底核。

半球内还有左右对称的腔隙,称侧脑室。

(1) 大脑皮质:

根据临床的观察和实验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质有许多不同的功能区,又称中枢。
重要者如下:

① 躯体运动中枢:

是随意运动的最尚级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② 躯体感觉中枢:

位于中央后回及中央旁小叶后部。

③ 视觉中枢:

在枕叶内侧面的距状沟上、下的皮质。
一侧视觉中枢接受同侧视网膜颞侧半和对侧视网膜鼻侧半的视觉冲动。

④ 听觉中枢:

在颞叶的颞横回。

每侧听觉中枢都接受来自两耳的听觉冲动。
因此,一侧听觉中枢受损,不会引起全聋。

⑤ 语言中枢:

是人类大脑皮质所特有的,通常只存在于一侧半球,
一般认为习惯用右手的人的语言中枢在左侧半球,因此将这种管理语言和劳动技巧的半球,称为优势半球。

优势半球内有说话、听话、书写和阅读四种语言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
此区受损,患者丧失说话能力,可以听懂他人的语言,与发音有关的肌肉并未瘫痪,尚能发音,
临床上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紧靠中央前回,
管理上肢肌和手肌的运动区。
此区受损,患者失去写字、绘画等能力,但其他的运动功能不受影响,临床上称为失写症。

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位于顶叶的角回。
此中枢受损,患者视觉无障碍,但看不懂已认识的文字,不理解句意,
从而不能阅读,称为失读症。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话中枢):在颞上回后部。
此中枢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理解别人的语言。
此中枢受损,患者听觉无障碍,也能说话,但不能理解他人讲话的意思,故不能正确回答问题。
临床上称为感觉性失语症。

⑥ 嗅觉中枢:

在海马旁回、钩的附近。

⑦ 内脏运动中枢:

一般认为在边缘叶。

二、 脑神经:

脑神经是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共12对,其排列顺序通常用罗马数字表示。

(一) 、嗅神经:

Ⅰ嗅神经为特殊内脏感觉纤维,
由上鼻甲上部和鼻中隔上部黏膜内的嗅神经中枢突聚集成20多条嗅丝(即嗅神经),
穿筛孔入颅,进入嗅球,传导嗅觉。

(二)、视神经:

Ⅱ视神经由特殊躯体感觉纤维组成,传导视觉冲动。
由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会聚,
再穿过巩膜而构成视神经。

视神经在眶内行向后内,穿视神经管入颅中窝,连于视交叉,
再经视束连于间脑。

视神经外面包有由三层脑膜延续而来的三层被膜,
脑的蛛网膜下腔也随之延续到视神经周围。
所以颅内压增高时,常出现视神经盘水肿。

(三)、动眼神经:

Ⅲ动眼神经为运动性神经,
含有一般躯体运动和一般内脏运动两种纤维。

一般躯体运动纤维起于中脑动眼神经核,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自脚间窝出脑,紧贴小脑幕缘及后床突侧方前行,
进入海绵窦侧窦上部,再经眶上裂入眶,立即分为上、下两支。

上支细小,支配上直肌和上睑提肌;
下支粗大,支配下直肌、内直肌和下斜肌。

动眼神经损伤,可致提上睑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及下斜肌瘫痪,
出现上睑下垂、瞳孔斜向外下方以及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瞳孔散大等症状。

(四) 滑车神经:

Ⅳ滑车神经为运动性神经,
起于滑车神经核,由中脑的下丘下方出脑后,
绕大脑脚外侧前行,穿入海绵窦的外侧壁,
经眶上裂入眶,越过上直肌和上睑提肌向前内走行,支配上斜肌。

(五) 三叉神经:

Ⅴ三叉神经为混合性神经,
含有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纤维。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始于三叉神经运动核,
组成三叉神经运动根,
由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出脑,
位于感觉根的前内侧,后并入下颌神经,
以卵圆孔出颅,分布于咀嚼肌等。

运动根尚含有三叉神经中脑核发出的纤维,
传导咀嚼肌和眼外肌的本体感觉。

躯体感觉纤维的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节内。
该节位于颞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经节压迹处,其中枢突聚集成粗大的三叉神经感觉根,
由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入脑,
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

其周围突组成三叉神经三条大的分支,称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
分布于面部的皮肤、眼、口腔、鼻腔、鼻旁窦的黏膜、牙齿、脑膜等,
传导痛、温、触等多种感觉。

1、眼神经:

眼神经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穿入海绵窦外侧壁,
在动眼神经及滑车神经下方的眶上裂入眶,
分支布于硬脑膜、眼眶、眼球、泪腺、结膜和部分鼻腔黏膜及额顶部,
以及上睑和鼻背部的皮肤。

2、上颌神经:

上颌神经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进入海绵窦外侧壁,
经圆孔出颅,进入翼腭窝,
再经眶下裂入眶,延续为眶下神经。
上颌神经分布于硬脑膜、眼裂和口裂间的皮肤、
上颌牙齿以及鼻腔和口腔黏膜。

3、下颌神经:

下颌神经是三叉神经三大分支中最粗大的分支,为混合性神经,
自卵圆孔出颅后,在翼外肌的深面分为前、后两干。
前干细小,除发肌支支配咀嚼肌、鼓膜张肌和腭帆张肌外,还分出一支颊神经。
后干粗大,除分布于硬脑膜、下颌牙及牙龈、舌前2/3及口腔底黏膜、耳颞区和口裂以下的皮肤外,
尚有一支支配下颌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

一侧三叉神经周围性完全损伤时出现的感觉障碍主要为同侧的面部皮肤及口、鼻腔黏膜感觉丧失,
角膜反射可因角膜感觉的丧失而消失。
运动障碍为同侧咀嚼肌瘫痪和萎缩,
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

临床上常见的三叉神经痛波及三叉神经某一分支或全部分支,
此时不仅疼痛的部位与三叉神经三个分支在面部的分布区相一致,
而且可诱发患支分布区的疼痛。

(六)展神经:

Ⅵ展神经属于躯体运动性神经,
起于展神经核,从延髓脑桥沟中部出脑,
前行至颞骨岩部尖端入海绵窦,
经眶上裂入眶,支配外直肌。

展神经损伤可引起直肌瘫痪,产生内斜视。

(七)面神经:

Ⅶ面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有三种主要纤维成分。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面神经核,主要支配面肌的运动。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上泌涎核,属于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换神经元后的节后纤维分布于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及鼻、腭的黏膜腺,是这些腺体的分泌神经。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即味觉纤维,其胞体位于膝神经节,周围突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
中枢突止于孤束核。

面神经由两个根组成,一个是较大的运动根,另一个是较小的中间神经。
两个根自小脑中脚下缘出脑后进入内耳门,
两根合成一干,穿过内耳道底进入面神经管,
由茎乳孔出颅,向前穿过腮腺到达面部。
在面神经管的起始部有膨大的膝神经节。

面神经损伤后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面肌的瘫痪。

具体表现有:
①患侧额纹消失,不能闭眼,鼻唇沟变平坦;
②发笑时,口角偏向健侧,不能鼓腮,说话时,唾液常从口角漏出;
③角膜反射消失;
④听觉过敏;
⑤舌前部味觉丧失;
⑥角膜干燥;
⑦泌涎障碍等。

(八) 前庭蜗神经(位听神经):

Ⅷ前庭蜗神经由蜗神经和前庭神经组成,
属于特殊躯体感觉性脑神经。

1、前庭神经:

前庭神经传导平衡觉。
感觉神经元的胞体在内耳道底聚集成前庭神经节,
其周围突穿内耳道底,分布于内耳球囊斑、椭圆囊斑和壶腹嵴中的毛细胞;
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经内耳门入脑,终于脑干的前庭神经核群和小脑。

2、蜗神经:

蜗神经传导听觉。
其神经元的胞体在蜗轴内聚集成蜗神经节,
其周围突分布至内耳螺旋器上的毛细胞,
中枢突组成蜗神经,经内耳门入颅腔,
于脑桥延髓沟入脑,终于脑干蜗神经前、后核。

前庭蜗神经的损伤表现为伤侧耳聋和前庭的平衡功能障碍。

(九) 舌咽神经:

Ⅸ舌咽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5种纤维成分:

①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疑核,支配茎突咽肌;

②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在耳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分布于腮腺,管理腺体分泌;

③特殊内脏感觉纤维的胞体位于颈静脉孔处的下神经节,中枢突终止于脑干孤束核,周围突分布于舌后1/3的味蕾;

④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的胞体位于下神经节,中枢突终于孤束核,周围突分布于咽、舌后1/3、咽鼓管、鼓室等处的黏膜以及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

⑤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的胞体位于上神经节内,分布于耳后皮肤。

舌咽神经的根丝,自延髓橄榄后沟前部出脑,
与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同出颈静脉孔。
在孔内神经干上有膨大的上神经节,出孔时又形成一稍大的下神经节。
舌咽神经出颅后先在颈内动、静脉间下降,
然后呈弓形向前,经舌骨舌肌内侧达舌根。

(十) 迷走神经:

Ⅹ迷走神经为混合性神经,是行程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的脑神经,
含有4种纤维成分:

①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于迷走神经背核,主要分布到颈、胸和腹部的多种脏器,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

②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其胞体位于下神经节内,中枢突终于孤束核,周围突分布于颈、胸和腹部的脏器;

③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其胞体位于上神经节内,其中枢突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周围突主要分布于耳郭、外耳道的皮肤和硬脑膜;

④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疑核,支配咽喉肌。

迷走神经以根丝自橄榄后沟中部出脑,经颈静脉孔出颅,在此处有膨大的上、下神经节。
迷走神经干在颈部位于颈动脉鞘内,在颈内静脉与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之间的后方下行达颈根部,
由此向下,左、右迷走神经的行程略有差异。

左迷走神经在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间,越过主动脉弓的前方,
经左肺根的后方至食管前面分散成若干细支,构成左肺丛和食管前丛,在食管下端延续为迷走神经前干。

右迷走神经过右锁骨下动、静脉之前,沿气管右侧下行,
经右肺根后方达食管后面,分支构成右肺丛和食管后丛,向下延为迷走神经后干。

迷走神经前、后干再向下与食管一起穿膈肌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
分布于胃前、后壁,其终支为腹腔支,参加腹腔丛。

迷走神经在颅、胸和腹部发出许多分支,其中较重要的分支有:

1、颈部的分支:

(1) 喉上神经:
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黏膜以及会厌、舌根等。

(2) 颈心支:
分布至主动脉弓壁内,感受压力和化学刺激。

2、胸部的分支:

(1) 喉返神经:
右喉返神经在右迷走神经干经过右锁骨下动脉前方处发出,
并绕此动脉,返回至颈部。
左喉返神经在左迷走神经干经过主动脉弓前方处发出,
并绕主动脉弓下方,返回至颈部。
在颈部,两侧的喉返神经分数支布于喉。
其运动纤维支配除环甲肌以外所有的喉肌,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分布至声门裂以下的喉黏膜。

(2) 支气管支和食管支:
是左、右迷走神经在胸部分出的一些小支,
与交感神经的分支共同构成肺丛和食管丛,
自丛发细支至气管、肺及食管,除支配平滑肌和腺体外,
也传导脏器和胸膜的感觉。

3、腹部的分支:

(1) 胃前支和肝支:
在贲门附近发自迷走神经前干。
胃前支沿胃小弯,沿途发出4至6个小支,分布到胃前壁,
其终支以“鸦爪”形的分支分布于幽门部前壁。
肝支有1〜3条,参加肝丛,分支分布于肝、胆囊等处。

(2) 胃后支:
在贲门附近发自迷走神经后干,沿胃小弯深部走行,
沿途发支至胃后壁。
终支与胃前支相似,同样以“鸦爪”形分支,布于幽门窦及幽门管的后壁。

(3) 腹腔支:
发自迷走神经后干,向右行,与交感神经一起构成腹腔丛,
分布于脾、小肠、盲肠、横结肠、肝、胰和肾等大部分腹腔脏器。

(十一) 副神经:

Ⅺ副神经由颅根和脊髓根组成。
颅根的纤维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起自迷走神经根下方出脑后与脊髓根同行,
经颈静脉孔出颅,加入迷走神经,支配咽喉肌。

脊髓根的纤维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起自脊髓颈部的副神经脊髓核,
由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出脊髓,在椎管内上行,
经枕骨大孔入颅,与颅根合成副神经一起出颅腔。
出颅腔后,又与颅根分开,绕颈内静脉行向外下,经胸锁乳突肌深面继续向外下斜行进入斜方肌深面,
分支支配此二肌。

(十二) 舌下神经:

Ⅻ舌下神经主要由一般躯体运动纤维组成,
由舌下神经核发出,自延髓的前外侧沟出脑,
经舌下神经管出颅,下行于颈内动、静脉之间,
弓形向前达舌骨舌肌的浅面,
在舌神经和下颌下腺管的下方穿颏舌肌入舌,支配全部舌内肌和大部分舌外肌。

一侧舌下神经完全损伤时,同侧半舌肌瘫痪,
继而舌肌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缩舌时,舌则偏向健侧。

版权:

本内容手打摘录至全国盲人医疗按摩第四版教材《实用人体学》,仅保留考试所需内容。如您觉得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请扫描下图二维码对作者进行打赏,让作者有更多动力去整理更多资料供大家学习,谢谢您的浏览。

双击长按扫描二维码
请使用微信/支付宝/云闪付扫描付款。

本资源为小tc学习园地xtcgzs.cn收集整理,转载请保留此内容。如您使用其进行盈利,本站将保留其追求您法律责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