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盲人医疗按摩考试资料—实用人体学综合笔试复习(7)

五、下肢骨及其连结:

(一)下肢骨:

下肢骨分为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
自由下肢骨借下肢带骨连于躯干骨。

1.下肢带骨:

每侧各有1块髋骨,
髋骨属于不规则骨,
上部扁阔,
中部窄厚,有朝向外下的深窝,称髋臼;
下部有一大孔,称闭孔。
左右髋骨与骶、尾骨组成骨盆。
髋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组成,
三骨会合于髋臼,
三骨之间借软骨相连,至16岁左右时软骨骨化,三骨完全融合为一块髋骨。

(1)髂骨:
构成髋骨后上部,分为翼和体两部分。
上部扁阔为髂骨翼,
其上缘为肥厚呈弓形的髂嵴。
髂嵴前端突出称髂前上棘;
后端突出称髂后上棘。
在它们的下方各有一薄锐的突起,分别称髂前下棘、髂后下棘。
髂前上棘后方5至7cm处,髂嵴外唇向外突起,称髂结节。
髂骨翼内面的浅窝称髂窝,
后份下方有粗糙的耳状面与骶骨相关节,
髂窝下界有一斜行骨嵴,称弓状线。
髂后下棘下方的骨缘深陷称坐骨大切迹。
上部肥厚为髂骨体,占髋臼的后上2/5。

(2)耻骨:
构成髋骨前下部,分上支、下支和体三部分。
耻骨的上部为耻骨体,约占髋臼前下1/5,
与髂骨体的结合处骨面粗糙,称髂耻隆起。
由此向前内延伸的部分为耻骨上支,
其末端急转向后下方延伸为耻骨下支。
上支上缘锐利,称耻骨梳,
向后移行于弓状线,向前终于耻骨结节。
上、下支移行处的粗钝上缘骨嵴,称耻骨嵴;
内侧呈椭圆形粗糙面,称耻骨联合面。
两侧联合面借软骨相接,构成耻骨联合。
耻骨下支伸向后下外,与坐骨支结合。

(3)坐骨:
构成髋骨后下部,分坐骨体和坐骨支。
坐骨的上部为坐骨体,约占髋臼的后下2/5。
体的后缘有一锐利的坐骨棘,棘下方有坐骨小切迹。
坐骨棘与髂后下棘之间为坐骨大切迹。
坐骨体与坐骨支会合处较肥厚粗糙为坐骨结节,体表易触及。
由坐骨结节向前内上方延伸为较细的坐骨支,
末端与耻骨下支相结合。
由坐骨与耻骨共同围成闭孔。

髋臼由髂、坐、耻三骨的体合成。
窝内半月形的关节面称月状面。
窝的中央未形成关节面的部分,称髋臼窝。
其下缘的缺口称髋臼切迹。

2.自由下肢骨:

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

(1)股骨:
是人体最粗、最长的长骨,约为体高的1/4,呈拐杖形,分一体两端。
上端有朝向前内上的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
头中央稍下有小的股骨头凹。
头下外侧的狭细部称股骨颈。
颈与体连接处上外侧的方形隆起,称大转子;
后内下方的隆起,称小转子。
大、小转子之间,前面有转子间线,后面有转子间嵴。
大转子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可在体表扪到。

股骨体略弓向前,上段呈圆柱形,中段呈三棱柱形,下段前后略扁。
体后面有纵行骨嵴,为粗线。
此线上端分叉,向上外延续于粗糙的臀肌粗隆。
下端有两个向后突出的膨大,为内侧髁和外侧髁。
两髁的前面、下面和后面都是光滑的关节面,与髌骨及胫骨的内、外侧髁相关节。
两髁前方的关节面彼此相连,形成髌面,与髌骨相接。
两髁后份之间的深窝称髁间窝。
两髁侧面最突起处,分别为内上髁和外上髁。
它们都是在体表可扪到的重要标志。

(2)髌骨:
是人体最大的籽骨。
位于股骨下端前面,在股四头肌腱内,
上宽下尖,前面粗糙,后面为关节面,与股骨髌面相关节。
髌骨可在体表扪到,如图2-1-44髌骨,图片结束。

(3)胫骨:
位于小腿内侧,是较粗大的长骨,分一体两端。
上端膨大,向两侧突出,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
两髁上面各有上关节面,与股骨内、外侧髁相关节。
两上关节面之间的粗糙小隆起,称髁间隆起。
外侧髁后下方有腓关节面与腓骨头相关节。
上端前面的隆起称胫骨粗隆。
内、外侧髁和胫骨粗隆于体表可扪到。
胫骨体呈三棱柱形,较锐的前缘和平滑的内侧面直接位于皮下,外侧缘称骨间缘。
下端稍膨大,其内下有一突起,称内踝。
下端的下面和内踝的外侧面有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
下端的外侧面有腓切迹与腓骨相接。
内踝可在体表扪到。

(4)腓骨:
细长,位于胫骨后外方,分一体两端。
上端稍膨大,称腓骨头。
有腓骨头关节面与胫骨相关节。
头下方缩窄,称腓骨颈。
体内侧缘锐利,称骨间缘。
下端膨大,形成外踝,其内侧有外踝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
腓骨头和外踝都可在体表扪到。

(5)足骨:
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

1)跗骨:
7块,属短骨。
居于上方的是距骨,其上面有前宽后窄的关节面,称距骨滑车,与内、外踝及胫骨下关节面相关节。
下方为跟骨,其后端隆突称跟骨结节。
距骨的前方是足舟骨。
足舟骨的前方有3块楔形的骨,分别称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
跟骨的前方为近似立方形的骰骨。
相邻附骨的相对面均有关节面,相互构成关节。

2)跖骨:
5块。自内侧向外侧依次为第1至5跖骨,
形状和排列大致与掌骨相当,但比掌骨粗大。
跖骨近端为底,与跗骨相接,中间为体,远端称头,与近节趾骨底相接。
第5跖骨底向后突出,称第5跖骨粗隆,在体表可扪到。

3)趾骨:
共14块,踇趾为2节,其余各趾为3节。
形态和命名与指骨相同。
踇趾骨粗壮,其余趾骨细小,第5趾的远节趾骨甚小,往往与中节趾骨长合。

(二)、下肢骨的连结:

1.下肢带骨的连结:

(1)耻骨联合:
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构成。
耻骨间盘中有一矢状位的裂隙,女性较男性的厚,裂隙也较大。
在耻骨联合的上、下方分别有耻骨上韧带和耻骨弓状韧带。
耻骨联合的活动甚微。

(2)骶髂关节:
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面构成,关节面凸凹不平,彼此结合十分紧密。
关节囊紧张,有骶髂前、后韧带加强。
骶髂关节具有相当大的稳固性,以适应支持体重的功能。

(3)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
骶结节韧带位于骨盆后方,起自骶、尾骨的侧缘,呈扇形,集中附着于坐骨结节内侧缘。
骶棘韧带位于骶结节韧带的前方,起自骶、尾骨侧缘,呈三角形,止于坐骨棘。
骶棘韧带与坐骨大切迹围成坐骨大孔,
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和坐骨小切迹围成坐骨小孔,
有肌肉、血管和神经等从盆腔经坐骨大、小孔达臀部和会阴。

(4)骨盆:
由左右髋骨和骶、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连结构成。
人体直立时,骨盆向前倾斜,两侧的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位于同一冠状面上。
骨盆以环形界线为界,分为上部的大骨盆和下部的小骨盆。
环形界线是由骶骨岬经两侧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连成的环形线。
大骨盆,位于界线上方,几乎是没有骨性前壁。
小骨盆,是大骨盆向下延伸的骨性狭窄部,可分为骨盆上口、骨盆下口和骨盆腔。
骨盆上口由上述界线围成,呈圆形或卵圆形。
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呈菱形。
两侧坐骨支与耻骨下支连成耻骨弓,它们之间的夹角称为耻骨下角。
骨盆上、下口之间的腔叫骨盆腔。
小骨盆腔容纳直肠、膀胱及部分生殖器,女性小骨盆是胎儿娩出的通道。

女性骨盆特点:
骨盆的主要功能是运动,但女性骨盆还要适合分娩的需要。
因此,女性骨盆外形短而宽,骨盆上口近似圆形,较宽大,
骨盆下口和耻骨下角较大,
女性耻骨下角可达90度至100度,男性则为70度至75度。

2.自由下肢骨的连结:

(1)髋关节:
由髋臼与股骨头构成。
髋臼的周缘附有纤维软骨构成的髋臼唇,以增加髋臼的深度。
髋臼横韧带封闭髋臼切迹,使半月形的髋臼关节面扩大为环形以包绕股骨头。
关节囊紧张而坚韧,向上附着于髋臼周缘及横韧带,向下附着于股骨颈,
前面达转子间线,后面包罩股骨颈的内侧2/3,
故股骨颈骨折有囊内、囊外及混合骨折之分。
在关节囊的周围有多条韧带加强,其中以前面的髂股韧带最为强厚,
此韧带呈三角形,起自髂前下棘,止于转子间线,
可限制大腿过伸,对维持人体直立姿势有很大作用。
关节囊内有股骨头韧带连结股骨头凹和髋臼横韧带之间,内含营养股骨头的血管。
髋关节囊后下壁相对薄弱,故髋关节发生脱位时,股骨头多从此处向下方脱出。

髋关节可作三轴的屈、伸、展、收、旋内、旋外以及环转运动。
由于股骨头深藏于髋臼窝内,关节囊相对紧张而坚韧,又受各种韧带限制,其运动幅度远不及肩关节,而具有较大的稳固性,以适应其承重和行走的功能。

(2)膝关节:
由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和髌骨构成,
是人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关节。
膝关节囊阔薄而松她,周围有较多的韧带加固,
前壁有股四头肌肌腱及其延续的髌韧带,髌韧带自髌骨下缘向下止于胫骨粗隆;
内侧壁有自股骨内上髁至胫骨内侧髁的胫侧副韧带,
此韧带与关节囊及内侧半月板结合紧密;
外侧壁有起自股骨外上髁向下延伸至腓骨头的腓侧副韧带,
此韧带不与外侧半月板相连,独立于囊外;
后壁有自胫骨内侧髁斜行至股骨外上髁的腘斜韧带。
关节囊的滑膜层覆盖关节内除关节软骨和半月板以外的所有结构,
还形成髌上囊和向关节腔突入的一对翼状襞。

膝关节内有膝交叉韧带和半月板,它们是膝关节的特征性结构。
膝交叉韧带非常强韧,分为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
前交叉韧带起自胫骨髁间隆起的前方,斜向后上方外侧,附着于股骨外侧髁的内侧面,
在伸膝时最紧张,能防止胫骨前移。
后交叉韧带起自胫骨髁间隆起的后方,斜向前上方,附着于股骨内侧髁的外侧面,
在屈膝时最紧张,可防止胫骨后移。

半月板是垫在股骨内、外侧髁与胫骨内、外侧髁关节面之间的两块半月形纤维软骨板,
半月板上面凹陷,下面平坦,内缘薄,外缘厚。
内侧半月板较大,呈“C”形,
外缘与关节囊及胫侧副韧带紧密相连;
外侧半月板较小,近似“O”形,
外缘亦与关节囊相连。
半月板使关节窝略有加深,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也能缓冲压力,吸收震荡,起弹性垫作用。

在膝关节周围,特别是肌腱附着处有多个滑膜囊;
有的与关节腔相通,如髌上囊;
有的独立不与关节腔相通,如髌下深囊。
滑膜囊内充满滑液,可减少肌腱运动时肌腱与骨面之间的摩擦。
滑膜囊常因外伤而发生滑膜囊炎或囊肿。

膝关节的运动主要是前伸、后屈,在半屈膝时,小腿还可作小幅度的旋内、旋外运动。
运动时半月板的位置要伴随运动形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如屈膝时,半月板滑向后,伸膝时滑向前,
在半屈位旋转时则一个滑向前,另一个滑向后。
故在急剧伸小腿并伴以强力旋转动作时,容易造成半月板损伤。

(3)胫腓连结:
上端由胫骨外侧髁与腓骨头构成微动的胫腓关节,
两骨干之间有坚韧的小腿骨间膜相连,
下端借胫腓前、后韧带构成坚强的韧带连结。
小腿两骨间的活动度甚小。

(4)足关节:
包括距小腿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

1)距小腿关节:
又称踝关节,由胫、腓骨的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
距骨滑车前宽后窄,被内、外侧组成的关节窝夹持,比较稳固。
关节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有韧带增厚加强。
内侧有内侧籾带(或称三角韧带),为坚韧的三角形纤维索,
起自内踝尖,向下呈扇形展开,止于足舟骨、距骨和跟骨;
外侧韧带由不连续的3条独立的韧带组成,
前为距腓前韧带,
中为跟腓韧带,
后为距腓后韧带。
3条韧带均起自外踝,分别向前、向下和向后内止于距骨及跟骨,均较薄弱。

踝关节主要在冠状轴上作背屈(伸)和跖屈(屈)运动。
当跖屈时,由于距骨滑车较窄的后部进入较宽的关节窝,故还可作轻微的侧方运动。

2)跗骨间关节:
是跗骨诸骨之间的关节,以距跟关节、距跟舟关节和跟骰关节较为重要。
距跟关节和距跟舟关节在功能上是联合关节,运动时能使足内翻和外翻。
足的内侧缘提起,足底转向内侧称为内翻。
足的外侧缘提起,足底转向外侧称为外翻。
内、外翻常与踝关节协同运动,即内翻常伴有足的跖屈,外翻常伴有足的背屈。

各跗骨之间还有许多坚强的韧带相连结,如跟舟足底韧带和分歧韧带,
连于跟骨与足舟骨及骰骨之间。跗骨间的韧带对维持足弓有重要意义。

3)跗跖关节:
由3块楔骨和骰骨的前端与5块跖骨的底构成,可作轻微滑动。
在内侧楔骨和第1跖骨之间可有轻微的屈、伸运动。

4)跖骨间关节:
由第2〜5跖骨底的毗邻面借韧带连结构成,活动甚微。

5)跖趾关节:
由跖骨头与近节趾骨底构成,可作轻微的屈、伸、收、展运动。

6)趾骨间关节:
由各趾相邻的两节趾骨的底与滑车构成,可作屈、伸运动。

(5)足弓:
是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形似“拱桥”。
足弓习惯上可分为前后方向的内、外侧纵弓和内外方向的一个横弓。

内侧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3块楔骨和内侧的3块跖骨连结构成,
弓的最高点为距骨头。
内侧纵弓前端的承重点在第1跖骨头,后端的承重点是跟骨的跟结节,
内侧纵弓比外侧纵弓髙,活动性大,更具有弹性。
外侧纵弓由跟骨、骰骨和外侧的2块跖骨连结构成,弓的最高点在骰骨。
横弓由骰骨、3块楔骨和跖骨连结构成,弓的最高点在中间楔骨。
站立时,足骨仅以跟骨结节、第1和第5跖骨头三点着地,
犹如一个弹性的“三脚架”,保证足稳固地站立于地面。
在行走和跳跃时,足弓能发挥弹性和缓冲震荡的作用,
同时还可保护足底的血管、神经免受压迫。

版权:

本内容手打摘录至全国盲人医疗按摩第四版教材《实用人体学》,仅保留考试所需内容。如您觉得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请扫描下图二维码对作者进行打赏,让作者有更多动力去整理更多资料供大家学习,谢谢您的浏览。

双击长按扫描二维码
请使用微信/支付宝/云闪付扫描付款。

本资源为小tc学习园地xtcgzs.cn收集整理,转载请保留此内容。如您使用其进行盈利,本站将保留其追求您法律责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