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盲人医疗按摩考试资料—实用人体学综合笔试复习(5)

三、颅骨及其连结:

颅位于脊柱上方,由23块扁骨和不规则骨组成(中耳的6块听小骨未计入)。
除下颌骨和舌骨以外,其他的颅骨借缝或软骨牢固连结。
颅分为后上部的脑颅和前下部的面颅,
二者以眶上缘和外耳门上缘的连线为其分界线。

(一)颅的组成及形态:

1.脑颅骨:

脑颅骨由8块骨组成。
其中不成对的有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
成对的有颞骨和顶骨。
它们构成颅腔。
颅腔的顶是穹窿形的颅盖,由额骨、枕骨和顶骨构成。
颅腔的底由中部的蝶骨、后方的枕骨、两侧的颞骨、前方的额骨和筛骨构成。
筛骨只有一小部分参与脑颅,其余构成面颅。

(1)额骨:
位于颅的前上方,内含空腔称额窦。

(2)筛骨:
为最脆弱的含气骨。
位于颅底,在两眶之间,构成鼻腔上部、鼻腔外侧壁和鼻中隔。
骨内含有许多含气的小空腔,称筛窦,又称筛小房。

(3)蝶骨:
形似蝴蝶,居颅底中央。
蝶骨体位于蝶骨的中央,其内的含气空腔,称为蝶窦。

(4)颞骨:
形状不规则,参与构成颅底和颅腔侧壁。
它参与构成颅底的部分,称为颞骨岩部,其内含有前庭蜗器。

(5)枕骨:
位于颅的后下部,呈勺状。
前下部有枕骨大孔。
侧部下方有椭圆形关节面,称枕髁。

(6)顶骨:
外隆内凹,呈四边形。
位于颅顶中部,左右各一。

2.面颅骨:

面颅骨共有15块骨。
成对的有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及下鼻甲;
不成对的有犁骨、下颌骨和舌骨。
面颅骨围成眶、鼻腔和口腔。

1)下颌骨:
为面颅骨最大者,分一体两支。
下颌体为弓状骨板,有上、下两缘及内、外两面。
下缘圆钝,为下颌底;
上缘构成牙槽弓,有容纳下牙根的牙槽。
体外面正中凸向前为颏隆凸。
前外侧面有颏孔。
下颌支是由体后方上耸的方形骨板,
末端有两个突起,前方的称冠突,后方的称髁突,
髁突上端的膨大为下颌头,与下领窝相关节。
下颌支后缘与下颌底相交处,称下颌角。
下颌支内面中央有下颌孔,由此孔通入下颌管,此管贯穿骨质,开口于颏孔。

(2)舌骨:
居下领骨下后方,呈马蹄铁形。
中间部称体,向后外延伸的长突为大角,向上的短突为小角。
大角和体都可在体表扪到。

(3)犁骨:
为斜方形小骨片,组成鼻中隔后下份。

(4)上颌骨:
成对,构成颜面的中央部,几乎与全部面颅骨相接。
骨内有一大含气腔,称为上颌窦。
上颌骨下缘游离,有容纳上颌牙根的牙槽。

(5)腭骨:
成对,呈L形,位于上领骨腭突与蝶骨翼突之间,
分水平板和垂直板两部。

(6)鼻骨:
为成对的长条形小骨片。
上窄下宽,构成鼻背的基础。

(7)泪骨:
为方形小骨片,位于眶内侧壁的前份。

(8)下鼻甲:
为薄而卷曲的小骨片,附着于上颌体和腭骨垂直板的鼻面上。

(9)颧骨:
呈菱形,位于眶的外下方,形成面颊的骨性突起。

(二)颅的整体观:

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其他颅骨借膜和软骨牢固结合成一整体,不能活动。

1.颅前面观:

颅前面分为额区、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

(1)额区:
眶以上的部分。
两侧可见隆起的额结节,结节下方有与眶上缘平行的弓形隆起,称眉弓。
左右眉弓间的平坦部,称眉间。眉弓与眉间均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2)眶:
为底朝前外、尖向后内的一对四棱锥形深腔,容纳眼球及附属结构,
可分上、下、内侧、外侧四壁。
底略呈四边形,向前下外倾斜。
尖指向后内,尖端有一圆形孔,即视神经管口,通入颅中窝。
上壁与颅前窝相邻,前外侧有一深窝,称泪腺窝,容纳泪腺。
内侧壁最薄,与筛窦和鼻腔相邻。
前下份有一个长圆形窝,容纳泪囊,称泪囊窝,此窝向下经鼻泪管通鼻腔。
下壁主要由上颌骨构成。
外侧壁较厚,由颧骨和蝶骨大翼构成。

(3)骨性鼻腔:
位于面颅中央,介于两眶和上颌骨之间。
由犁骨和筛骨垂直板构成的骨性鼻中隔将其分为左、右两半。
鼻腔的顶主要由筛板构成,有筛孔通颅前窝。
底由骨腭构成。
外侧壁由上而下有三个向下弯曲的骨片,称上、中、下鼻甲,每个鼻甲下方为相应的鼻道,分别称上、中、下鼻道。
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称蝶筛隐窝。
鼻腔前方开口称梨状孔,后方开口称鼻后孔,通咽腔。

(4)鼻旁窦:
是上颌骨、额骨、蝶骨及筛骨内的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内衬黏膜,如果黏膜发炎则为鼻窦炎。
额窦居眉弓深面,左右各一,
窦口向后下,开口于中鼻道前部;
筛窦又称筛小房,呈蜂窝状,分前、中、后三群,
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
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居蝶骨体内,被内板隔成左右两腔,
多不对称,向前开口于蝶筛隐窝;
上颌窦最大,在上颌骨体内,
开口通向中鼻道,窦口高于窦底,
故窦内积液时直立体位时不易引流。

2.颅侧面观:

颅侧面由额骨、蝶骨、顶骨、颞骨及枕骨构成,
还可见到面颅的颧骨和上、下颌骨。

侧面中部有外耳门,门后方为乳突,前方是颧弓,
二者在体表均可摸到。
颧弓将颅侧面分为上方的颞窝和下方的颞下窝。
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骨相接处多数人成“H”形的缝,
此处最为薄弱,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3.颅后面观:

颅后面观可见人字缝和枕部中央最突出的枕外隆凸。
隆凸向两侧的弓形骨嵴称上项线。

4.颅顶面观:

颅顶面观呈卵圆形,前窄后宽,光滑隆凸。
顶骨中央最隆凸处,称顶结节。
额骨与两侧顶骨连接构成冠状缝。
两侧顶骨连接为矢状缝,
两侧顶骨与枕骨连接成人字缝。

5.颅底内面观:

颅底内面高低不平,呈阶梯状的窝,分别称颅如、中、后窝。
窝中有很多孔、裂,大都与颅底外面相通。

(1)颅前窝:
由额骨眶部、筛骨筛板和蝶骨小翼构成。
筛板上有筛孔通鼻腔。

(2)颅中窝:
由蝶骨体及大翼、颞骨岩部等围成。
中间狭窄,两侧宽广。
中央是蝶骨体,上面有垂体窝,窝前外侧有视神经管,通人眶腔。
垂体窝前方圆形的骨隆起是鞍结节,后方横位的骨隆起是鞍背。
垂体窝和鞍背统称蝶鞍,其两侧浅沟为颈动脉沟,
沟向前外侧通入眶上裂,
沟后端有孔称破裂孔,孔的后外侧壁有颈动脉管内口。
蝶鞍两侧,由前内向后外,依次有圆孔、卵圆孔和棘孔;
脑膜中动脉沟自棘孔向外上方走行。
弓状隆起的前下方较薄的骨板为鼓室盖,颞骨岩部尖端前面有三叉神经压迹。

(3)颅后窝:
主要由枕骨和颞骨岩部后面构成。
窝中央有枕骨大孔,孔前上方的平坦斜面称斜坡。
孔前外缘有舌下神经管内口,孔后上方有呈十字形的隆起,
其交会处称枕内隆凸。
由此向上的浅沟为上矢状窦沟,
向两侧续于横窦沟,
继转向前下内走行改称乙状窦沟,
末端终于颈静脉孔。
颞骨岩部后面有向前内的开口,即内耳门,通内耳道。

6.颅底外面观:

颅底外面高低不平。

由前向后可见:
由两侧牙槽突合成的牙槽弓和由上颌骨腭突与腭骨水平板构成的骨腭。
骨腭上方被鼻中隔后缘(犁骨)分成左右两半的是鼻后孔。
鼻后孔两侧的垂直骨板,即翼突内侧板。
翼突外侧板根部后外方,可见较大的卵圆孔和较小的棘孔。
鼻后孔后方中央可见枕骨大孔,孔两侧有椭圆形关节面,称枕髁。
髁前外侧稍上有舌下神经管外口;
枕髁外侧,枕骨与颞骨岩部交界处有一不规则的孔,称颈静脉孔,
其前方的圆形孔,为颈动脉管外口。
颈静脉孔的后外侧,有细长的茎突。
颧弓根部后方有下颌窝,与下颁头相关节。窝如缘的隆起称关节结节。

(三)颅骨的连结:

除舌骨和下颌骨外,各颅骨之间借缝或软骨连结,彼此之间结合较为牢固。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缝或软骨连结可发生骨化而成骨性结合。
舌骨借韧带和肌与颅底相连。
下颌骨与颞骨之间形成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又称下颌关节,由下颌骨的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及关节结节构成。
其关节面表面覆盖的是纤维软骨。
关节囊松弛,上方附于下颌窝和关节结节的周围,
下方附于下领颈,
囊外有外侧韧带加强。
关节囊内有纤维软骨构成的关节盘,呈椭圆形,
与关节结节和下颌窝的形状相对应。
关节盘的周缘与关节囊相连,将关节腔分为上、下两部分。
关节囊的前份较薄弱,下领关节易向前脱位。

颞下领关节属于联合关节,两侧必须同时运动。
下颌骨可作上提、下降、前进、后退和侧方运动。
张口是下颌骨下降并伴有向前的运动,
故大张口时,下颌骨体降向下后方,而下颌头随同关节盘滑至关节结节下方。
如果张口过大且关节囊过度松她时,下颌头可滑至关节结节前方而不能退回关节窝,造成下颌关节脱位。
手法复位时,必须先将下颌骨拉向下,超过关节结节,再将下颌骨向后推,才能将下颌头纳回下颌窝内。
闭口则是下颌骨上提并伴下颌头和关节盘一起滑回关节窝的运动。

版权:

本内容手打摘录至全国盲人医疗按摩第四版教材《实用人体学》,仅保留考试所需内容。如您觉得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请扫描下图二维码对作者进行打赏,让作者有更多动力去整理更多资料供大家学习,谢谢您的浏览。

双击长按扫描二维码
请使用微信/支付宝/云闪付扫描付款。

本资源为小tc学习园地xtcgzs.cn收集整理,转载请保留此内容。如您使用其进行盈利,本站将保留其追求您法律责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