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盲人医疗按摩考试资料—中医学基础综合笔试复习(14)

(二)寒邪:

寒为冬季的主气。若寒冷太过,伤人致病则为寒邪。
寒邪致病以冬季多见,但也可见于其他季节,如气温骤降、涉水淋雨、汗出当风、贪凉露宿、过食寒凉之物,都是感受寒邪的主要原因。

寒邪侵入所致病证,称为外寒病证。根据寒邪侵犯部位的深浅有伤寒、中寒之别。
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寒”;
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中寒”。

1、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为阴邪。
若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可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等症;
若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

(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
寒性凝滞,指寒邪伤人,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
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临床表现。
感受寒邪所致疼痛的特点,一是有明显的受寒原因;二是多为局部痛,其痛得温则减,遇寒加重。
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头身肢体关节疼痛;
痹证中若以关节冷痛为主者,称“寒痹”或“痛痹”;
寒邪直中胃肠,则脘腹剧痛;
寒客肝脉,可见少腹或阴部冷痛等。

(3)、寒性收引:收引,有收缩牵引之意。
寒性收引,指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如寒邪侵袭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
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
寒客经络关节,则经脉收缩拘急,甚则挛急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等。

(三)、暑邪:

暑乃夏季的主气。暑为火热之气所化,暑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暑邪。
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之前。
且暑邪为病,只有外感,没有内生,故有“暑属外邪,并无内暑”之说。

暑邪致病,有伤暑和中暑之别。
起病缓,病情轻者为“伤暑”;
发病急,病情重者,为“中暑”。

1、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故暑邪为阳邪。
暑邪伤人多表现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脉洪大等。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升”,即升发、向上。暑为阳邪,其性升发,故易上扰心神,或侵犯头目,出现心烦不宁、头昏、目眩、面赤等症。
“散”,指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故临床除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津伤之症外,往往同时可见气短、乏力等气虚表现,甚则气津耗伤太过,清窍失养而突然出现昏厥、不省人事等症。

(3)、暑多夹湿:暑季气候炎热,且常多雨,热蒸湿动,水气弥漫,故暑邪致病,多夹湿邪为患。
其临床表现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滞症状。

(四)、湿邪:

湿为长夏的主气。
若湿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湿邪。
湿邪为病,长夏居多,但四季均可发生。
湿邪侵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感受湿邪所致。

1、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与水同类,水属阴,故湿亦属阴邪。
湿邪侵犯人体,由于其黏腻停滞的特性,最易留滞于脏腑经络,因其为有形之邪,故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
如湿阻清阳,则头昏、头痛;
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
湿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司,则脘痞腹胀、食欲减退、便溏不爽;
湿阻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则小腹胀满,小便不畅等。
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对湿邪有着特殊的易感性。
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发为泄泻、水肿、痰饮等。

(2)、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指湿邪致病,常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腰部重困等。
若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周身困重、四肢倦怠、头重如裹;
痹证中的“湿痹”也称“着痹”,即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受阻,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或屈伸不利等症。
“浊”,即秽浊不清,指湿邪为患,易出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
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
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或不爽,下利脓血;
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短涩、妇女白带过多;
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浸淫流水等。

(3)、湿性黏滞:
“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湿邪致病,其黏腻停滞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性。湿邪伤人,易致分泌物和排泄物黏滞不爽的表现,如湿热痢疾的大便排泄不爽,淋证的小便滞涩不畅,以及湿邪伤人的汗出而黏、口黏、口甘和舌苔黏腻等。
二是病程的缠绵性。因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气不行则湿不化,胶着难解,故湿邪为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如湿温、湿疹、湿痹(着痹)等,皆因其湿难除而不易速愈,或反复发作。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类水有趋下之性。故湿邪致病具有易于伤及人体下部的特点。
如水湿所致的水肿以下肢较为多见;
妇女带下、小便浑浊、泄泻、下痢等症,亦多由湿邪下注所致。

(五)、燥邪:

燥为秋季的主气。燥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燥邪。

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发为外燥病证。
燥邪为病,秋季居多,但四季均可发生。
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燥与热合,侵犯人体,发为温燥;
深秋近冬,寒气与燥相合,侵犯人体,发为凉燥。

1、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性质干燥,易使水分减少,失于滋润,侵犯人体,最易损伤人体的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
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清润而恶燥。
影响肺气之宣降,甚或燥伤肺络,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等症。
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耗伤,大肠失润,传导失司,可见大便干涩难解等症。

(六)火(热)邪:

火热旺于夏季,但并不像暑那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也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
火热之气太过,变为火热之邪,伤人致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火与热异名同类,本质皆为阳盛,都是外感六淫邪气,致病也基本相同。

火邪与热邪的主要区别是:
热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全身性弥漫性发热征象;
火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症状,如肌肤局部红、肿、热、痛,或口舌生疮,或目赤肿痛等症。
所以说热性弥散,火性结聚。

1、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性燔灼、升腾,故为阳邪。
阳邪侵入,邪气亢盛,多引起实热性病证,临床可见高热、恶热、烦渴、汗出、面赤、舌红、脉洪数等症。
火性炎上,故火热之邪易侵害人体上部。尤以头面部为多见。如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糜烂、牙龈肿痛、耳内肿痛或流脓等。
火热之邪入于营血,影响心神,轻者心神不宁而心烦、失眠;重者可扰乱心神,出现狂躁不安,或神昏、谵语等症。

(2)、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之邪伤人,热淫于内,一方面迫津外泄,使气随津泄而致津亏气耗;另一方面则直接消灼煎熬津液,耗伤人体的阴液,即所谓热盛伤阴。
故火热之邪致病,临床表现除热象显著外,往往伴有口渴喜冷饮、咽干舌燥、尿少色黄、大便秘结等津伤阴亏的征象。
阳热太盛,大量伤津耗气,临床可兼见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症状,重则可致全身津气脱失的气脱证。

(3)、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是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经,耗劫肝阴,筋脉失润,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病证。
由于热甚引起动风,故又称“热极生风”,临床表现为髙热神昏、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等症。
“动血”,指火热之邪入于血脉,易迫血妄行。
火热之邪侵犯血脉,轻则加速血行,甚则可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4)、火邪易致疮痈:
火邪入于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其临床表现以疮疡局部红、肿、热、痛,甚则化脓为特征。

版权:

本内容手打摘录至全国盲人医疗按摩第四版教材《中医学基础》,仅保留考试所需内容。如您觉得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请扫描下图二维码对作者进行打赏,让作者有更多动力去整理更多资料供大家学习,谢谢您的浏览。

双击长按扫描二维码
请使用微信/支付宝/云闪付扫描付款。

本资源为小tc学习园地xtcgzs.cn收集整理,转载请保留此内容。如您使用其进行盈利,本站将保留其追求您法律责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