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盲人医疗按摩考试资料—内科按摩学综合笔试复习(8)

细目四:泄泻要点: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尤以夏秋季节为多,发病率较高,为消化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依据病程长短,可将泄泻分为暴泻(急性泄泻)和久泻(慢性泄泻),
一般认为病程在2个月以上者为慢性泄泻。

一、病因病机:

本病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及久病脏腑虚弱等因素,
导致脾失健运,大肠传导失司,清浊相混杂而下所致。
其病位在脾、胃、大肠、小肠,但与肝、肾有密切关系。
泄泻的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分。
急性泄泻多因湿邪伤脾,或食滞生湿,壅滞中焦,脾失健运,水谷清浊不分,病属实证;
慢性泄泻多为脾虚生湿,健运无权,
或在脾虚基础上,肝气乘脾,或肾阳虚而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所致,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一)、感受外邪:

外感寒、湿、暑、热之邪均可引起泄泻,其中以湿邪最为多见。
湿邪易困脾土,寒邪和暑热之邪,既可侵袭皮毛肺卫,从表入里,使脾胃升降失司;
亦能夹湿邪为患,直接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引起泄泻。

(二)、饮食所伤:

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使脾胃受伤;或饮食过量,停滞不化;
恣食肥甘辛辣,致湿热内蕴;
或恣啖生冷,寒气中伤,均能化生寒、湿、热、食滞之邪,使脾运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发生泄泻。

(三)、情志失调:

忧思恼怒,精神紧张,易致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逆犯脾;
忧思伤脾,土虚木乘,均可致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常,遂致泄泻。

(四)、病后体虚:

久病失治,脾胃受损,日久伤肾,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积谷为滞,湿滞内生,遂成泄泻。

(五)、禀赋不足:

由于先天不足,禀赋虚弱,或素体脾胃虚弱,不能受纳运化某些食物,易致泄泻。

二、临床表现:

本病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清稀甚至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
多伴有腹痛、肠鸣等症状。

中医学在临床上把泄泻分为暴泻和久泻两种。
暴泻多偏于湿盛,久泻多偏于脾虚。

(一)、暴泻:

1、寒湿泻:
发病较急,泄泻清稀,腹痛肠鸣,
或兼寒热头痛,肢体酸重,苔白腻,脉濡缓。

2、湿热泻:
腹痛即泻,泻下灼肛,粪色黄褐,气味臭秽,
或泻而不爽,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儒数。

3、伤食泻: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
泻后痛减,脘腹胀满,
嗳腐吞酸,不思饮食,
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二)、久泻:

1、脾胃虚弱:
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
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
面色萎黄,神疲倦怠,
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脾肾阳虚:
每在黎明之时脐下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
腹部畏寒,下肢发凉,舌淡苔白,脉沉细。

3、肝气乘脾:
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
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
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
舌淡红,脉弦。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以大便粪质稀溏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或完谷不化,或粪如水样,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以至十数次以上。

2、常兼有腹胀、腹痛、肠鸣、纳呆。

3、起病或急或缓。
暴泻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的病史;
迁延日久,时发时止者,常由外邪、饮食或情志等因素诱发。

4、相关检查:
大便常规可见少许红细胞、白细胞,
大便培养致病菌阳性或阴性。粪便检查比较重要,应认真观察患者新鲜粪便的量、质及颜色;显微镜下粪检,进行粪便培养等。
慢性泄泻可行X线钡餐灌肠、全消化道钡餐或肠道内镜检查;必要时可做腹部B超或CT检查。
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也可引起腹泻,进行相关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1、泄泻与痢疾:
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
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2、泄泻与霍乱:
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并作的病证,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气味酸腐热臭,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或吐下如米泔水,常伴恶寒、发热。部分患者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迅速消痩,或发生转筋,腹中绞痛。
若吐泻剧烈,可致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候。
而泄泻以大便稀溏、次数增多为特征,一般预后良好。

四、按摩治疗:

治疗原则:

调理三焦,渗湿固涩。

施术步骤:

患者仰卧位:
两掌逆时针轮状推脘腹,叠掌绕脐揉腹,
双掌重叠扣脐轮状揉腹部,单指按压中脘、气海,
侧掌压放肓俞5-8遍,双拇指按两侧天枢。
按揉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双栂指点手三里、足三里。

患者俯卧位:
双掌从长强交替上推至命门3-5遍;
双拇指沿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自骶尾部按压至腰背部5-8遍。
双拇、食指重叠晃拨两侧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
拇指点揉下髎、会阳。
双掌根对揉、对按双侧脾俞、三焦俞、肾俞,掌根顶、颤长强。

辨证及辨病加减:

暴泻:
寒湿泻:
治以温中散寒、渗湿止泻为主。
加揉脐;按石门;直擦左背(第7-12胸椎旁)以透热为度,擦八髎以透热为度。

湿热泻:
治以清热利湿止泻为主。
基础方中减从长强上推至命门,减骶尾部按压至腰背部;
加按石门,拇指按揉足阳明胃经3-5遍,
点内庭。

伤食泻:
治以消导积滞、化食止泻为主。
基础方中减从长强上推至命门,减骶尾部按压至腰背部;
加波状揉腹。

久泻:
脾胃虚弱:
治以健脾和胃止泻为主。
加揉章门,揉脐,揉、颤关元区以温热为度,
揉、擦足部足太阴脾经,横擦左背(第7-12胸椎旁)以透热为度。

脾肾阳虚:
治以健脾补肾止泻为主。
加擦百会,揉章门、揉脐,揉、颤关元区,
直擦命门,擦八髎,揉、摩大腿内侧足少阴肾经路线。

肝气乘脾:
治以疏肝理气止泻为主。
加分推胸胁3-5遍,揉辄筋、日月、期门、章门,搓两胁,按揉行间、肝俞。

若为慢性肠炎,按摩治疗如下:
患者仰卧位,拇指按揉中脘、气海、关元、天枢,
掌揉腹部,逆时针方向;
掌根揉脐,逆时针方向;
按揉足三里。
患者俯卧位,拇指按揉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长强,掌揉腰骶,以透热为度。

版权:

本内容手打摘录至全国盲人医疗按摩第四版教材《内科按摩学》,仅保留考试所需内容。如您觉得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请扫描下图二维码对作者进行打赏,让作者有更多动力去整理更多资料供大家学习,谢谢您的浏览。

双击长按扫描二维码
请使用微信/支付宝/云闪付扫描付款。

本资源为小tc学习园地xtcgzs.cn收集整理,转载请保留此内容。如您使用其进行盈利,本站将保留其追求您法律责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