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盲人医疗按摩考试资料—妇科按摩学综合笔试复习(12)

第三单元 带下病

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
带下明显增多者称为带下过多,带下明显减少者称为带下过少。

古人根据带下颜色的不同,分为青带、黄带、赤带、白带、黑带五种。
另外还有赤白带、五色带等,
临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多见。

一、病因病机:

本病的主要病机是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致。
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
但有内外之别。
临床常见证型有:
脾虚湿困、
肾阳虚、
阴虚夹湿、
湿热下注、
热毒蕴结。

(一)、脾虚湿困:

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气结,
损伤脾气,脾虚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以化血,
反聚而成湿,流注下焦,伤及任、带,
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为带下病。

(二)、肾阳虚:

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虚,或多产房劳,或早婚早育,或久病伤肾,
以致肾阳亏虚,命门火衰,寒湿内生,
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为带下;
或因肾气亏损,封藏失职,精液滑脱,而成带下过多。

(三)、阴虚夹湿:

素体阴虚,或年老真阴渐亏,或久病失养,
暗耗阴津,相火偏旺,阴虚失守,
复感湿邪,伤及任、带而致带下过多。

(四)、湿热下注:

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摄生不洁,
或淋雨涉水,居处潮湿等,
皆可感受湿邪,蕴久化热,
或因脾虚湿盛,或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
久而化热,肝郁乘脾,肝热脾湿,湿热互结,流注下焦,
损伤任、带二脉,而为带下过多。

(五)、热毒蕴结:

经期产后,胞脉空虚,
或因摄生不慎,或因久居湿地,
或因阴部手术损伤或消毒不严,感染热毒,
或湿热蕴久成毒,以致热毒之邪乘虚而入,
伤及任、带二脉,而为带下过多。

西医学认为,带下异常仅仅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多见于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的过程中,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临床表现】

二、临床表现:

一般而论,量多、色淡、质稀者,多属虚、属寒;
量多、色黄、质稠、有臭秽者,多属实、属热;
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带下,五色带、质稠如脓,有臭味或腐臭难闻者,多为热毒。

(一)、脾虚湿困:

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
或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无气味;
面白无华,四肢不温,肢倦,
便溏,腹胀纳少,或四肢浮肿;
舌淡胖,苔白或腻,脉细缓。

(二)、肾阳虚:

带下量多,清冷如水,绵绵不断;
腰膝酸软冷痛,形寒肢冷,小腹冷感,
面色晦暗,
小便清长,或夜尿增多,
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润,脉沉弱。

(三)、阴虚夹湿:

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
阴部灼热感,或有阴部瘙痒;
腰酸腿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咽干口燥,
或烘热汗出,失眠多梦;
舌质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

(四)、湿热下注:

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性,
质黏稠,有臭气,
或带下色白质黏,如豆渣状;
外阴瘙痒,小腹作痛,
脘闷纳呆,口苦口腻,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五)、热毒蕴结:

带下量多,黄绿如脓,
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
质黏稠,臭秽难闻;
小腹疼痛拒按,腰骶酸痛,口苦咽干,
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三、诊断要点:

经期、产后余血未净,
摄生不洁,或不禁房事,
或妇科手术后感染邪毒病史。

妇科检查:
可见各类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炎性体征,
如见阴道黏膜充血、触痛,或阴道壁附有一层白膜;或宫颈口充血,宫颈外口有脓 性分泌物等。

辅助检查:
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可查到有滴虫、白色念珠菌及其他病原体。
B超检查对盆腔炎症及盆腔肿瘤有诊断意义。

四、鉴别诊断:

带下呈赤色时,应与经间期出血、漏下鉴别。

经间期出血:
是指月经周期正常,在两次月经之间出现周期性出血,一般持续3-7天,可自行停止。
赤带者,其出现无周期性,且月经周期正常。

漏下:
是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尽,月经周期紊乱。
而赤带者,月经周期正常。

带下呈赤白带或黄带时,需与阴疮、子宫黏膜下肌瘤鉴别。

阴疮:
是指妇人阴户生疮,阴疮溃破时也可出现赤白样分泌物,但局部红、肿、热、痛或积结成块,
而带下病无此症状。

子宫黏膜下肌瘤:
当肌瘤突人阴道时,也出现脓性白带或赤白带,但妇科检查可见悬吊于阴道内的黏膜下肌瘤,即可鉴别。

带下呈白色时,需与白浊、白淫鉴别。

白浊:
是指尿窍流出混浊如米泔样物的一 种疾病,多随小便排出,可伴有小便淋沥涩痛。
而带下出自阴道。

白淫:
为女子骤然从阴道流出大量白色黏液,与带下病之阴中绵绵而下白物、无有休止之症状不同。

由于带下过多是一种症状,许多疾病均可出现,若出现大量浆液性黄水,或脓性,或米汤样恶臭带下时,应警惕宫颈癌、宫体癌、或输卵管癌,可通过妇科检查,借助阴道细胞学、宫颈、子宫内膜病理检查,B超、宫腔镜、腹腔镜等检查,进行鉴别。

五、治疗:

治则:以除湿为主。
脾虚湿盛者,治以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肾阳虚者,治以温肾助阳,固任止带;
阴虚夹湿者,治以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湿热下注者,治以清热利湿止带;
热毒蕴结者,治以清热解毒止带。

主要穴位:

肝俞、
脾俞、
肾俞、

八髎、
中脘、
气海、
带脉、
足三里等穴。

主要手法:

揉法、推法、摩法、拍法、拿法、拨揉法等。

基本操作:

患者俯卧位,医生站于床的一侧。
双手叠掌揉背腰部两侧5-7遍;
按揉肝俞、脾俞、肾俞等穴各1分钟左右。
叠掌揉八髎部位,虚掌拍打八髎部位3-5次。

患者仰卧位,医者站于床的一侧。
双手掌交替推腹部,叠掌揉腹部,单手掌摩小腹部3-5分钟;
按揉中脘、气海、关元各1分钟左右;
两手多指同时按揉、拿捏带脉穴3-5次。
双手拇指同时拨揉两侧下肢胃经路线3-5遍,按揉足三里1分钟左右;
掌揉下肢内侧脾经路线5-7遍,按揉阴陵泉、三阴交各1分钟左右。
双手拇指分别按揉双侧足弓脾经路线3-5遍,按揉公孙1-2分钟。

患者端坐位,医生站其后侧。
双手多指揉、拿肩部3-5遍,拿肩井5-7次。

辨证加减:

脾虚湿盛证:加按揉胃俞1-2分钟;捏脊5-7遍。

肾阳虚证:加小鱼际擦肾俞、命门,掌擦八髎部位,以透热为度。

阴虚夹湿证:加按揉太溪1-2分钟;直擦涌泉,以透热为度。

湿热下注证:加按揉行间、太冲各1-2分钟;双手掌搓摩胁肋部数遍。

热毒蕴结证:加按揉大肠俞、曲池、合谷各1-2分钟。

六、预防与调护:

保护外阴清洁干爽,勤换内裤,注意经期、产后卫生,禁止盆浴。

勿冒雨涉水和久居潮湿之地,以免感受寒湿之邪。

合理饮食,不宜过食肥甘辛辣之品,以免损伤脾胃,滋生湿热。

做好计划生育工作,避免早婚、多产,以及多次人工流产。

医务工作者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避免医源性交叉感染;
对具有交叉性感染的带下病,在治疗期间应禁止性生活,性伴侣应同时接受治疗。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没有排除生殖系统肿瘤的带下病患者,应严禁施用按摩手法治疗。

版权:

本内容手打摘录至全国盲人医疗按摩第四版教材《妇科按摩学》,仅保留考试所需内容。如您觉得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请扫描下图二维码对作者进行打赏,让作者有更多动力去整理更多资料供大家学习,谢谢您的浏览。

双击长按扫描二维码
请使用微信/支付宝/云闪付扫描付款。

本资源为小tc学习园地xtcgzs.cn收集整理,转载请保留此内容。如您使用其进行盈利,本站将保留其追求您法律责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