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盲人医疗按摩考试资料—中医学基础综合笔试复习(4)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主要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一、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果。
疾病的发生标志着这种协调平衡的破坏,故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一)、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
《素问·调经论》指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六淫之中,风、暑、火(热)为阳邪,寒、湿为阴邪。

(二)、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邪正相搏,导致了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
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的偏盛、偏衰、互损和转化。

1、阴阳偏盛:

阴阳偏盛是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即阴偏盛、阳偏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阳胜是指阳邪侵犯人体而表现为阳热亢盛的一类病证。
如温热之邪侵犯人体,可出现高热、烦躁、面赤、脉数等“阳胜则热”的热证。
由于阳能制约阴,故在阳气亢盛时必然要消耗和制约机体的阴液,致使津液受损,出现口干唇燥、舌红少津等“阳胜伤阴”之证。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胜是指阴邪侵犯人体而表现为阴寒亢盛的一类病证。
如寒邪直中太阴,可出现面白形寒,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阴胜则寒”的寒证。
由于阴能制约阳,故在阴盛时必然会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故说“阴胜则阳病”。
当寒邪直中内脏,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肢冷、蜷缩、脉迟伏或微细欲绝等“阴胜伤阳”或“阴胜阳衰”之证。

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阳偏盛导致实热证,阴偏盛导致实寒证。
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

2、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即阴虚、阳虚。
根据阴阳相互制约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无力制约对方,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相对的偏盛。

阳虚则寒:人体阳气虚衰,不能制约阴,则阴气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
如机体阳气虚弱,可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等“阳虚则寒”的虚寒证。

阴虚则热:人体之阴气虚衰,不能制阳,则阳气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
如久病耗阴或素体阴虚,可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脉细数等“阴虚则热”的虚热证。

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证是虚证,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阴虚出现虚热证,阳虚出现虚寒证。

3、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而影响另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表现为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最终导致“阴阳两虚”。

(1)、阳损及阴:
阳损及阴是指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阴,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称为“阳损及阴”。

(2)、阴损及阳:
阴损及阳是指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阳虚的现象,称为“阴损及阳”。

4、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阳证转化为阴证,阴证转化为阳证。
在疾病过程中,对立的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是不断变化的,由于阴阳互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当阳盛或阴盛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阳证转化为阴证”或“阴证转化为阳证”的病理变化。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在于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尽管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都可用阴阳来概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主要包括分析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和概括各种证候的阴阳属性两个方面。

1、辨别四诊资料的阴阳属性:

(1)、色泽分阴阳:
色泽鲜明属阳;色泽晦暗属阴。

(2)、气息分阴阳:
语声高亢宏亮者属阳,语声低微无力者属阴。呼吸有力声高气粗者属阳,呼吸微弱者属阴。

(3)、动静喜恶分阴阳:
躁动不安属阳,蜷卧沉静属阴。身热恶热属阳,身寒喜暖属阴。

(4)、脉象分阴阳:
以部位分,寸为阳,尺为阴;
以脉率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
以形状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涩细小为阴。

(四)、阴阳是辨证的总纲: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八纲辨证中,
表证、热证、实证属阳;
里证、寒证、虚证属阴。

二、用于疾病的防治:

由于阴阳失调是疾病的根本原因,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

(一)、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形成的是实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
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宜用寒凉药物抑制亢盛之阳,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
阴偏盛而导致的实寒证,宜用温热药物消除偏盛之阴,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

(二)、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

阴阳偏衰出现的是虚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
阴虚不能制约阳而致的虚热证,不能用苦寒清热的药物,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滋阴制阳,《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
阳虚不能制约阴而致的虚寒证,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扶阳抑阴,《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三)、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

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故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
对阳损及阴导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版权:

本内容手打摘录至全国盲人医疗按摩第四版教材《中医学基础》,仅保留考试所需内容。如您觉得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请扫描下图二维码对作者进行打赏,让作者有更多动力去整理更多资料供大家学习,谢谢您的浏览。

双击长按扫描二维码
请使用微信/支付宝/云闪付扫描付款。

本资源为小tc学习园地xtcgzs.cn收集整理,转载请保留此内容。如您使用其进行盈利,本站将保留其追求您法律责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