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列车第四版,03、第二章,交通规则-tc书屋无障碍扫描版

写在前面: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小tc,一直以来我们视障人士在阅读一些专业性的书籍方面就面临着缺少电子版文本版本的书籍的困难。因此 小tc在经过两个月左右的筹备决定建立一个我们盲人同学的学习书屋,我给他起名“tc书屋”。在这里你可以将你想阅读的书籍发给小tc,我会在我业余的时间将这本书籍购买回来扫描成电子版本共大家阅读。目前的计划是我们只扫描关于按摩、运动康复、针灸、中西医等类型的书籍。

扫描书籍是一件非常浩大的工程,如果本书有PDF电子版的还好处理,如果没有电子版只能找到纸质版的那么是需要非常大的经历去做的。所以tc书屋采用收费入群的方式,也不贵,给tc点辛苦费就可以了。每人一年20元。保证每年扫描至少3本以上书籍。

关于书籍的格式会提供扫描完毕的docs未整理版本和网页链接的整理版本。网页版本我们会给每名入会的书友创建一个您专属的账号,您登录账号后即可看书。

关于入会事宜您可加微信:18847444026 详细咨询。最后谢谢大家多年来对小tc的支持与厚爱。

文章开始

第二章,交通规则

尽管“解剖列车”是为临床实践服务的,但是把它比喻成铁路,用游戏的形式来概括是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在海量的肌筋膜连接中,需要几条简单的规则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一些有共同临床意义的肌筋膜连接上(图2.1)。本书虽无法详解所有的肌筋膜连接,但读者可以根据下面的规则构建我们没有提到的其他“列车”。那些严重结构异常的人(如脑卒中患者、脊柱侧凸患者或截肢患者)也会产生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肌筋膜路线。

简单地说,有效的肌筋膜经线必须通过直接的纤维连接来传递力,并且保持一致的方向和深度。了解肌筋膜的附着、合并、分离和代偿路线,有助于临床实践。

但有时我们会发现在某些地方需要改变或打破这些规则,我们将其称之为“脱轨”,当然我们也会给出虽然违规但仍需要打破规则的理由。

1.“轨道”需要连续不断地朝同一方向前进

为了找到一辆解剖列车,我们要先寻找由肌筋膜或结缔组织单元组成的“轨道”(要知道,肌肉和韧带是人为区分的,并不是由天生、进化或者解剖上的不连续导致)。这些结构必须有筋膜纤维相连,才能通过肌筋膜形成力线的传递。像真正的火车轨道一样,这些线必须相对直,转向比较缓。还有一些肌筋膜连接只在特定姿势或负荷下才会被拉直。同样,因为人体筋膜是在不同平面上分布的,所以从某一层跳到另一层就相当于火车的脱轨。因此,规则上不允许筋膜在方向或深度上突然改变(除非能够证明筋膜本身确实有跨层作用),也不允许“跳过”关节,或与轨道的方向相反。否则就会使肌筋膜的张拉能力丧失,力量无法从肌筋膜链的一环传递到下一环。

A.方向

举个例子,胸小肌和喙肱肌的筋膜在喙突处相连。但是,当一侧手臂放松时,肌筋膜的连续性会中断。因为这两个连接之间有一个突然的转向。(如果大家还记得,没有周围包绕、塑形和附着的筋膜,肌肉就是团肉泥,那么我们就可以放弃使用“肌筋膜”这个尴尬的术语,而直接使用“肌肉”一词。)当手臂举在空中,如网球发球时屈臂上举或像猿猴那样悬挂在横木或树枝上,手臂和躯干就会形成一条线,显示连接肋骨和肘部的肌筋膜链(如果继续向两端延伸——臂前深线连接到体前表线——就从拇指连到了骨盆)。

这个理论的用处在于使人们意识到:如果网球发球或引体向上出现问题,那么可能是这两块肌肉中的任何一块,或它们的连接点上,或在轨道上更远的部位存在障碍。熟悉了这些列车,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治疗师都可以制订出合理而又全面的治疗策略。

另一方面,筋膜结构本身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在拐角处产生拉力。例如,腓骨短肌在外踝周围明显弯曲,但此处的肌筋膜仍然保持了连续性。当筋膜需要使用这些滑轮装置时,我们的规则当然允许其存在。

B.深度

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单一的筋膜网中,但它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反复折叠形成了筋膜平面。每条肌筋膜经线都停留在特定的筋膜平面上,不会从一个平面跳到另一个平面上。与突然改变方向一样,突然改变深度,如从浅筋膜平面改到深筋膜平面,也是不被认可的。例如,当我们从前面看躯干时,从腹直肌和胸骨筋膜,向上到肋骨前面,然后到舌骨下肌,向上连接到喉前(图2.5A)。从方向上看,连接很有逻辑。但是当我们意识到舌骨下肌附着在胸骨的后方,从肋骨的里面连接到更深的腹筋膜(前深线的一部分)时,就会明白这辆“列车”是错误的。事实上,浅表的这层筋膜是通过胸锁乳突肌延伸至头骨的。

C.介于中间的层面

还要抵制一个诱惑:让一辆解剖列车穿越一个不同方向的中间筋膜层。然而,张力怎么能透过一堵墙来传递呢?例如,长收肌延伸到股骨粗线,股二头肌的短头也从粗线向同一方向延伸。这构成肌筋膜连接了吗?事实上并没有。因为存在大收肌这个介于中间的层面,阻断了长收肌和股二头肌之间直接的张力传递。它们之间通过骨骼可能有一些力学连接,但是肌筋膜张力传递却被这堵墙隔断了。

2.轨道被“钉”在骨骼“车站”或者附着点上

在解剖列车的概念中,肌肉附着点(“车站”)是一些肌肉外膜或肌腱的底层纤维与骨骼的骨膜相吻合或相连续的地方,少数情况下,也与骨本身的胶原基质相连。换句话说,“车站”就是外层的肌筋膜袋附着在内层的“骨关节”袋上的点。然而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肌筋膜单元中较浅的表层纤维延续并连接到下一段肌筋膜轨道上。如图2.7所示,在图的右侧,筋膜末端的部分纤维清晰地连接到肩胛骨周围的骨膜上,而部分纤维则延续至下一段肌筋膜“轨道”。有一层牢固而结实的组织把夹肌、菱形肌和前锯肌连接起来。可以说,把它们分成各自独立的肌肉只是一种图方便的虚构。

例如,腘绳肌附着在坐骨结节的后侧。腘绳肌筋膜的部分纤维继续跨过或进入骶结节韧带,并向上到达骶骨。这种连接延绵不断,但大多数当代教科书已经把这种连接弱化了。教科书倾向于简单地以起止点之间的活动来认知肌肉或筋膜结构。现代肌肉骨骼图也强化了这一观念。

大多数的车站与下一个肌筋膜链的联系主要在浅层纤维,而不是深层纤维。骶结节韧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深层纤维是骨骼之间的连接,在这种连接之外的活动性非常有限。纤维层越浅,与下一个肌筋膜轨道的联系就越多。深层纤维如果活动过多就成了“松弛”的韧带;活动过少则会因僵硬或固定而造成损伤,降低身体运动时弹性调整的能力。

3.“道岔”处的轨道分合和个别“机车库”筋膜面时而相互交织,时而相互连接,时而相互分离,为了对应列车的比喻,我们把交叉处称为“道岔(switches)”[英国称为“点站(points)”]。例如,腹部肌肉的筋膜层起自腰椎横突,在外侧缝(lateral raphe)分为腹内斜肌、腹外斜肌与腹横肌3层不同纹路的筋膜,在腹直肌周围分开,然后在腹部白线处合为一体,身体对侧以相反的方向重复这一过程。共同形成一个“腰围”。再举个例子,许多筋膜层在胸腰部和骶骨区交织,混合成强韧的片状,在解剖时很难分开。

“道岔”要求身体(有时也要求治疗师)做出选择。例如,菱形肌从棘突延伸到肩胛骨内侧缘,在肩胛骨处与前锯肌有明显的筋膜连接(特别是来自菱形肌深层的筋膜),从肩胛骨向下延伸到胸廓;同时(菱形肌浅层的筋膜)也延伸到冈下肌,再延伸到手臂。我们经常会看到肌筋膜平面的分开或融合,力的传递会根据身体姿势和外力的不同而走向不同的轨道。

在特定的姿势或运动中,使用哪辆解剖列车并不是由个人意愿决定的。虽然单块肌肉的收缩模式或一个人在瑜伽体势或负重举重时所做的调整都会改变力学的最终传递路径,但是,总体上力在任何特定轨道上传递的量是由当时的情况决定的。

“机车库(roundhouse)”是很多肌筋膜力线交会和(或)交叉的地方,最常见的是耻骨和髂前上棘。由于机车库是常见的骨性标志,在各方向上都有竞争的力,所以做解剖列车结构分析时,这些部位都非常关键。

第二章 交通规则

体表有大量的多关节肌肉(跨越两个及以上关节)、它们通常覆盖在一系列的单关节肌肉上。每个单关节肌肉的功能相当于整个多关节肌肉功能的一部分。在解剖列车中,我们将多关节肌肉称为“快车”,将其下的单关节肌肉称为“慢车”。

例如,股二头肌的长头自髋关节“上方”走行至膝关节下方,所以它是一个作用于双关节的快车。在其下有两辆慢车:大收肌和股二头肌短头。大收肌跨过髋关节,可伸展或内收髋关节;股二头肌短头则跨过膝关节,仅能屈曲和旋转膝关节。

我们认为,人体常见的姿势大多是由深层的慢车“决定”的,很少由浅层的快车决定。人们对深层的慢车“眼不见,心不想”,因而经常忽视它们。例如,骨盆前倾(姿势性的屈髋)时,更应放松耻骨肌和髂肌(单关节屈肌),而不是股直肌或缝匠肌;治疗肘关节的慢性屈曲受限问题时,不应该把注意力全放在浅而易见的肱二头肌上,而应该放松深层的肱肌。

规则和指南摘要:

我们试图尽量完整地介绍在人体中起作用的、主要的、大的肌筋膜经线(图2.14),读者们也可以根据以下规则,寻找和构建自己的经线(一些学生和同行依这些规则,提出了一条有说服力的“后深线”,但是作者对此持怀疑的态度)。

沿着结缔组织的纹理,保持相对稳定的方向,不要跨越或穿越筋膜间隔。注意站点,肌筋膜轨道在此处被“钉”到下面的组织上。注意与肌筋膜经线分开、合并的其他轨道。寻找位于下方的、可能会影响该经线作用的单关节肌肉。

解剖列车理论不是……不是手法的综合理论:

本书和解剖列车理论只讨论附录一描述的体壁肌筋膜的“外层袋(outer bag)”,完整的关节手法不在本书肌筋膜经线理论的内涵里,如要学习,请参考正骨与整脊相关教材。当然,我们也发现平衡肌筋膜经线可以减轻关节压力,从而延长关节寿命。虽然关注关节周围组织的“内层袋”,关注体腔背侧、腹侧的结缔组织复合物(颅部与内脏手法治疗)是必要的、可取的,但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

不是肌肉活动的综合理论:

解剖列车不是要取代现有的肌肉功能解剖,而是要补充它们。冈下肌的功能仍然是使肱骨外旋,同时阻止其过度内旋并稳定肩关节。我们只是简单地补充了一点:冈下肌也是臂后深线的一部分。臂后深线是一条从小指到胸椎、颈椎的肌筋膜功能连接线。

此外,书中肌筋膜经线包含了人体大部分有名字的肌肉,有些肌肉因种种理由不便安排在这些列车里。例如,从筋膜角度讲,髋部深层的外旋肌群可以被解释为前深线的一部分,但它们并不是任何长程筋膜线的一部分,这些肌肉最容易与髋部其他肌肉相结合,形成一系列三者相互连接的扇形结构。

有些肌肉虽然不在解剖列车路线图上,但它们仍然会和人体其他肌肉协同发挥作用,只不过它们可能不沿着书中所述的肌筋膜链发挥作用。

不是运动的综合理论:

虽然有些运动确实是沿着肌筋膜经线发生的,但运动只要复杂一点,超过最基本的反射或姿势,就无法用单一经线来描述了。例如,用斧子劈木头时,需要收缩前表线,拉伸后表线,把斧子在优势侧先向后抡再向下劈,这个动作就涉及了复杂多变的路线——螺旋线、功能线、体侧线。全身性的运动还包括关节的固定、躯干的稳定或整体的伸展。这些更适合用解剖列车理论来分析,更遵循肌筋膜经线。因此,该理论适合做姿势分析,因为姿势分析主要依赖的就是固定。

每条肌筋膜经线都描述了一条精确的、贯穿人体的拉力线。当然,大多数复杂运动(如踢足球和掷铁饼)涉及全身,力线的角度每一秒都在变。虽然解剖列车理论可以用于复杂运动的分析,但是它对人体运动学能有多大贡献目前还不清楚。此外,哪些经线限制了身体对主要运动的反应,哪些经线稳定了身体从而促进了主要运动的产生,换句话说,起稳定作用的那些经线何处过于紧张、何处无须绷紧、何处没有参与、何处太过松懈,如果这些都可以分析出来的话,对制订新方案,促使结构平衡将会非常有帮助。

不是解析身体结构的唯一方法:

世界上结构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实践证明,本书第十一章所述的方法非常实用,并且有个优点——在心理上是中立的。一些人喜欢用网格、铅垂线或者理想化的“标准”来分析多变的人体。但我们倾向于只用个体自身结构之间的关系做参照。

不是完整的解剖教科书:

虽然本书的主题是讲述肌肉骨骼的关系,但它不是综合性的解剖教科书。读者可以把解剖列车理解为“纵向解剖”。我们建议读者参考优秀的局部解剖图谱以补充本书的内容与插图。

不是有科学依据的理论

本书的概念被多年实践中的事实所支持,并且被多学科的治疗师成功应用。书中的解剖学证据也有迹象支持这一理论,但尚未通过详细的解剖或其他科学可靠的评价来验证。总之,解剖列车理论还在完善中,实践时请谨慎选择应用。

肌筋膜经线的展示:

自从杨·斯特凡·梵·卡尔卡(Jan Stefan van Kalkar)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为安德雷亚斯·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绘制解剖图开始,困扰解剖学学者的就是如何在静态的二维页面上呈现三维动态的解剖。肌筋膜经线可以用多种方式呈现:一条精确的一维线、一条肌筋膜关节链、一条较宽的筋膜平面,或一个三维立体图。在本书中,我们试图将这4种方式糅合在一起,希望用其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抓住读者的想象力。在这个领域中,平面媒体一如既往不适合展现,但仍然会有所帮助。

在每章的开头,都有精确的路线及其轨道、车站,还有相关姿势、运动功能的概述,在正文中则展示了环环相扣的肌筋膜链。围绕着这些线,大一些的问题将在每一章的结尾处进行讨论;较小的问题会通过图标在文中注明。本书论述的第一条经线(第三章,后表线)列出了其余章节中要用到的术语和概念,因此请先阅读它。

每章还有一个触诊指南和肌筋膜经线运动指南,这是为实践者和客户设计的。在讨论临床方法时,由于一些原因,很少提及个人技术,这些技术很多来自结构整合(structural integration)法。

其中一个原因是,解剖列车可以应用于各种手法和运动治疗技术上;介绍任何一套技术都会不经意地排斥其他技术。作者希望这一理论有助于跨越技术和专业的界限,促进各方面的对话和交流。

想在一本书中生动地展现一项技术是困难的,因此我更喜欢手把手地教学,这种感觉是书本无法实现的。如果读者对肌筋膜结构分析所揭示的规律有兴趣,那就再好不过了。读者可以去找一个学习班或者一位导师进行学习,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本书所提到的许多技术在《筋膜释放技术:身体结构平衡调整》中有所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登录www.anatomytrains.com 获得有关我们筋膜释放技术的在线教育课程。

第十章和第十一章讲述了作者比较熟悉的结构和运动分析的应用。我们热切地希望其他学科的从业者将这种分析方法带入他们各自的专业领域。

版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