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征象
病人主诉腰痛,疼痛多集中在腰部或腰骶部,也就是腰部深层肌(包括腰背筋膜在内)在腰,~骶。的棘突或中嵴、椎板或背面、后关节以及在髂嵴与骶髂关节内侧缘的所在部位或附着处。绝大多数病例牵涉到臀部或髋部,有些沿大腿后外侧传导至膝外侧。很多病例可再沿小腿外侧传导至踝前外侧、足背、足底或足趾,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灼痛、刺痛或麻木、麻刺感、感觉消失直至麻痹(常出现于足趾或踝关节,多见于拇趾)。少数不典型病例的腰臀痛可直接跳越至踝部、至前足或脚趾;有的还会出现踝上方脚镯样痛,而下肢中段并无征象出现(病例109)。少数严重病例也会因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损害的突发,其软组织的痉挛加重对其中许多周围神经干(支)的急性压迫,出现相应的下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瘫痪(病例428~432)。还有不少病例会并发严重的躯干下部奇冷感难忍(病例424~425)。股四头肌与小腿肌肉常会出现萎缩或松弛。很多腰腿痛急性发作病例,常伴有脊柱侧凸畸形与步态跛行。
发病多属慢性,病人自觉无明显原因可查。一部分病例有轻重不等的外伤史如腰扭伤、捩伤、或撞伤等可联系。但有些如弯腰拾物或搀扶倒地的小孩时,当手还未触及而腰骶部突然发出响声感,引起疼痛不能动弹者,笔者只作为腰痛或腰腿痛的诱发因素来看待,认为决非真正外伤。因为任何腰骶部的腰部深层肌骨骼附着处的慢性劳损或急性损伤没有正确治疗即使征象消失,但日后肯定会后遗腰痛或腰骶痛的无菌性炎症的病理基础(即潜性压痛点)。正当这些病例当时多有自己不易察知的偏低或偏高于正常体温(一般在36.5℃~37.5℃之间)的病毒性感染之故,因此即使一般性弯腰动作也很易激惹病变软组织的化学性刺激而使征象突发。笔者观察到,通过体温测定与血液化验证明,这些病例多有病毒性感染的临床表现。腰痛或腰腿痛的病程一般较久,常时发时好,反复发作,使征象由轻而重,由间歇到持续,以后变为持续而有间歇性加重。疼痛的范围和性质可因病程的长短与突发次数的多少而有改变。常先有腰痛或腰骶痛,经长期或多次突发而变为传导性“坐骨神经痛”。一般这些征象也是在发热(多见于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等炎症因素下而使征象加剧,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内分泌紊乱激惹病变软组织的化学性刺激等发病原因。急性突发期及征象较重的病人多不能久坐、站立或久走,行走时常需用拐支撑或用手托住腰部。重症者甚至连由坐位站起动作、站立位下坐动作或上床动作也十分困难。常卧床不起,不能仰卧,不能翻身,故多采取髋、膝蜷曲向健侧的卧位。许多轻症病人怕做弯腰工作,重症病例连扫地等轻便劳动也无法完成。特别严重的慢性病例,当做洗手等轻度弯腰动作或低头刷牙等简单动作时,也会因原发性腰痛所导致的传导性软组织损害性头颈背肩手痛和椎—基底动脉供血紊乱征象加重而猝倒(病例607),主要是受累的背伸肌群受牵拉性刺激所致。几乎所有慢性腰痛病例主诉不能久坐,坐位中臀部常需不停地改换位置。且久坐后无法站起,需用手支撑膝盖或桌椅等方能站立。慢性严重病例,也会因久坐而导致征象急性发作。不少病例的疼痛常在午夜加剧,痛出虚汗,冬夏如此。较重病例多会因咳嗽、喷嚏、大便等引起腹肌紧张的动作而增加腰骶部或臀部疼痛,还有不少病例合并严重腹痛(病例558~564)。有些男女性患者,因严重的慢性腰骶痛导致性功能减退或消失,如有些男性的阳萎、早泄,女性的性欲冷淡等(病例606、病例624~629、病例630),影响房事。有的女性还会合并早期闭经或月经过多等紊乱征象(病例572~573)。个别男病例因严重的慢性腰骶痛还会出现生殖器与肛门间的软组织极度痉挛,导致阴茎阴囊拉向后下方的变位畸形(病例623)。有些病例还会因长期严重的腰痛而引起高血压(病例739)、心悸、失眠或长期低热(病例422~423)等征象。多数病例在日常行动中常会出现因髋关节周围痉挛或挛缩肌群的牵拉肌力不对称导致的关节内交锁现象,可通过大腿伸髋和屈髋活动后自行解除,此时常感髋内关节面滑动发出弹响。有此髋关节内弹响的腰臀部软组织损害的严重病例,通过定型的臀部结合大腿根部软组织松解手术可以完全消除这种弹响征象。还有少数病例伴有因髂胫束挛缩,当髋关节伸屈时就引起髋关节外弹响,即俗称的“弹响髋”。与前者完全不同,后者需通过髂胫束横行切开手术或“T”切开手术等方能获得解除。
此外,软组织损害性腰痛或腰骶痛经久不愈,①向下可继发臀髋痛和大腿根部痛或大腿外侧痛、股骨外上髁痛、膝外侧痛或大腿内侧痛、股骨内上髁痛、膝内侧痛(若膝内外两侧痛同时发生,可向前汇集引起髌下脂肪垫痛;此痛向前上方传导可引起股四头肌不适或酸胀感;向前下方传导可引起沿胫骨前方直至足背和第2~4趾背面不适、酸痛、麻木、麻刺感;向后传导引起腘窝不适、肿胀、酸痛、吊紧感;腘窝征象又可向后上方传导引起大腿后方酸胀不适感和向后下方传导引起腓肠肌不适、酸胀、吊紧感、跟腱痛或跟底痛)、外踝后下方痛或内踝后下方痛(两痛同时发生,可向下汇集引起跟底痛)、前足痛、脚趾痛以及下肢传导征象,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典型的“坐骨神经放射痛”、敏感性紊乱、反射紊乱、肌萎缩、肌力减弱或麻痹等现象在内;②向上可继发背、胸、项颈、头颅、肩、肘、腕、手指等疼痛以及上肢传导征象,如典型的“臂神经放射痛”、敏感性紊乱、反射紊乱、肌萎缩、肌力减弱或麻痹等现象,即“颈椎病”中“椎动脉型(颈—脑综合征)”、“神经根型(颈—臂综合征)”或“椎动脉—神经根型(脑—颈—臂综合征)”的全部征象在内;③还可向前继发腹痛、大腿根部痛、生殖器痛等,包括椎一基底动脉供血紊乱、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循环系统功能紊乱、呼吸系统功能紊乱、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泌尿生殖系统功能紊乱、运动系统功能紊乱等椎管外软组织损害相关征象的诸多临床表现。这些紊乱现象过去常被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或“癔症”。虽然上述的一系列征象可以由身体本身特定的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病变所引起,是众所周知的;但属于原发性腰部或骶部软组织损害继发上述一系列传导征象者,为数也实在不少。笔者有很多病例通过腰部、臀部或腰臀部软组织松解手术与大腿根部软组织松解手术就完全解除或显著减轻了这些继发征象;现在通过腰臀部结合大腿根部等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或“以针代刀”银质针针刺医治,也取得与上述手术疗法相同的效果。只有少数病例术后因躯干上部或下肢的膝、踝部软组织已形成继发性损害的病理变化者,后期仍应按疼痛部位和客观需要,补行枕后、项颈、锁骨上窝、背、肩、上肢部软组织松解手术或髌下脂肪垫松解手术、内外踝后下方软组织松解手术等等,也解除了这些继发征象。上述仅是腰骶臀髋部软组织损害引起的继发征象的一部分,尚有许多特殊病例无法在此一一叙述。由于这些继发征象早在第17章至第19章中详细报道,本章内就不再重复了。
20.2检查
体格检查方面,除一般全身检查以外,着重于局部检查;其次是常规的X线检查和化验检查。对椎管内因肿瘤等病变引起腰腿痛的可疑病例,可考虑椎管造影、CT扫描或核磁共振成像等特殊辅助检查;椎管内外混合型软组织害性腰腿痛由于上述检查即使提供了精确的非疼痛因素如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等退变物的阳性表现,但它们无法提示椎管内硬膜外和神经根鞘膜外脂及结缔组织无菌性炎症病变的客观依据;因此无助于本病的诊断。所以在颈、胸、腰各段脊柱的椎管内外混外型软组织损害的诊断中笔者从未做过CT扫描或核磁共振成像等辅助检查(除外排除颅脑新生物等检查),并于1980年起从此抛弃了椎管造影响的辅助检查,是有原因的。局部检查中,在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特定部位进行压痛点检查是诊断和治疗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疾病的关键所在,十分重要,为此笔者早在第19章中作了重点介绍。
20.2.1原发性(或继发性)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腰骶臀腿痛的检查(一)局部检查:检查项目应按下列顺序依次进行。
1.立位:病人在立正姿势下暴露躯干和臀部。检查者从后方观察其外形是否正常。有无侧凸、过度前凸、过度后凸等畸形?向何方侧凸?何处发痛,传导至何处?有无麻木、麻刺感,传导至何处?多数腰痛或腰腿痛病人的腰脊柱生理性前凸减少或消失变直,甚至变为后凸畸形,且多在腰骶部,以深层的多裂肌、旋椎肌和腰背筋膜前叶为主的严重损害或合并腰椎管内软组织损害(有/无非疼痛因素的椎间盘突出物)为多见。少数病例的腰脊柱形成过度前凸畸形,身体无法挺直,以浅层的腰背筋膜后叶与骶棘肌为主的严重损害为多见。合并一侧“坐骨神经痛”者多有脊柱侧凸畸形。若单侧臀部软组织损害时,腰脊柱可以凸向病侧;若因单侧骶棘肌为主的损害,则腰脊柱可以屈向病侧;若单侧腰。~骶,多裂肌和旋椎肌为主的损害则腰脊柱可以凸向病例;少数病例因双侧腰部深层肌损害交替发作,又可以出现交替性脊柱侧凸畸形。单侧病例的脊柱侧凸比较明显,容易识别;双侧病例则比较困难,但在两侧肌痉挛的程度轻重不等时,因有比较性也可察知。以后进行:
(1)直腿弯腰试验和直腿伸腰试验:在膝关节伸直与双足跟并拢的直立位上,令病人弯腰,指尖距地多少厘米?有无腰肌僵硬变平?有无畸形加重?何处发痛,传导到何处?有无麻木、麻刺感加重,传导至何处?以后再令病人直腿伸腰,有无后伸动作受限?有无腰脊柱前、后凸或侧凸畸形改变?何处发痛,传导至何处?有无麻木、麻刺感加重,传导至何处?如果浅层的腰部深层肌痉挛时,则会引出腰骶部剧痛,致脊柱前屈受限与勉强弯腰后因肌痉挛而形成腰部僵硬变平,不像正常人弯腰后形成后凸弧形。弯腰时手指尖与地面有距离,其大小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相反,当脊柱后伸时并无征象出现。若系深层的腰部深层肌痉挛时,则会引出腰骶部剧痛,会阻碍脊柱的后伸动作;但前屈时腰骶痛可显著改善。若腰部深层肌的深层和浅层均有损害性病变时,则在浅层病变较重者就出现脊柱前屈较后伸更为困难,疼痛也较后伸严重得多;若深层病变较重者,则脊柱后伸较前屈困难得多,疼痛也较前屈严重。随着弯腰或伸腰动作出现腰骶部剧痛时,还会引出下肢传导痛或传导性麻刺感。这种情况在单独的臀部软组织损害时同样可以发生。检查中必须注意,当弯腰或伸腰引出剧痛时,就令病人用一个手指尖针对腰部、骶部或臀部的发痛处,并指出沿下肢传导征象的不同途径和部位,便于在下一步进行压痛点检查中暴露出主要的发痛病变的所在处,这是十分必要的。
(2)脊柱侧弯试验(见图5—1、图5—2、图5—3):在病人站立位上进行本试验,以鉴别有无腰椎管内病变的可能性。检查方法见第5章所述。
2.坐位:坐位中,原有的脊柱侧凸畸形常可自行消失或减轻。对慢性腰痛或腰骶痛而言,在过伸坐位时疼痛加剧,不易持久。微屈坐位时疼痛减轻。若在过伸坐位中以双臂支撑桌面,反而可更觉舒服。这三种姿势的更换与疼痛的改变,在慢性腰骶痛病例的诊断中有参考价值。
3.仰卧位:应在有厚垫的硬板床上检查。首先进行下肢的肌力、如跷拇肌力等测定和皮肤感觉测定等。以后进行:
(1)直腿抬高试验:病人仰卧,检查者使其双膝完全伸直并拢。先作自主性直腿抬高试验,后作被动性直腿抬高试验,以鉴别有无“放射性或反射性坐骨神经痛”征象出现。被动抬高的检查操作本书中略作修正,即检查者一手托住踝后方,另一手掌尺侧缘按住膝盖上方股骨横掌处(如此可以避免惹起并发或合并同侧严重髌下脂肪垫损害或伴有继发性膝关节积液等压迫征象),保持患肢抬高时完全伸直,不可微屈,以免影响本试验的正确性。一般来说,单纯的腰臀痛病例抬腿较高,仅较小程度受限。有“坐骨神经痛”者,一般抬腿不高,且有不同程度的传导痛。当抬至一定程度时,常会引出腰臀部某处疼痛。这时检查者一手抬腿,保持原有高度;另一手插入腰臀下,以查明发痛点究竟从何而来,是腰骶部深层肌、髂嵴部骶棘肌的髂后上棘内上缘、臀上皮神经、坐骨神经梨状肌下出口处等,就可清楚地鉴别出来。一般髋外侧的阔筋膜张肌、臀中肌和臀小肌损害较轻者所产生的传导痛,多沿大腿外侧至膝部为止,不易引起腓总神经压痛和小腿外侧传导痛。只有损害性病变严重者,不但疼痛可以传导至小腿外侧与足部,引起典型的“坐骨神经放射痛”和腓总神经压痛敏感,并可能引出传导性麻感直至腓总神经部分或完全麻痹等现象;通过髂翼外面三肌附着处局部封闭可使征象暂时性解除(病例222)。所以,检查疼痛的来源对诊断是有很大帮助的。有些病例因单独的股内收肌群耻、坐骨支和坐骨结节附着处发生急性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影响直腿抬高,有时仅在10°~15°左右。它的发痛点可以不在腰臀部,而在大腿根部的坐骨支和坐骨结节的外侧骨面软组织附着处出现,沿大腿后内方传导,可在患肢被动抬高至发痛时在该处查得发痛的压痛点。这种传导痛应严格地与“坐骨神经痛”相鉴别。相反,单独的耻骨上支和耻骨结节肌附着处损害急性发作时,患髋多呈半屈位,大腿因而不能伸直,但直腿抬高试验常不受影响。若直腿抬高时仅发现腘窝部酸胀、吊紧感,多为并发髌下脂肪垫损害性疼痛的后方传导影响,并非真正的“坐骨神经痛”。可立即在髌尖粗面髌下脂肪垫附着处作压痛点强刺激推拿必要时行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针刺,当消除了髌尖粗面的压痛点以后,再作直腿抬高试验时就会使原有的腘窝征象消失,获得证实。如果膑下脂肪垫损害治疗后仍残留腘窝征象者,它很可能由于臀中肌髂翼外面中部附着处损害向腘窝的传导征象,应作对因治疗。
(2)腓总神经按压试验:直腿抬至最高度的同时,检查者在保持患膝伸直位置上将按住膝盖上方股骨的手掌下移至髌骨部位,使其能用示指尖按住腓骨小头下的腓总神经作滑动按压,若出现压痛、沿小腿外侧的传导痛、酸胀或麻木等感觉,即使直腿抬高试验达110°,也应该当做“坐骨神经放射痛”征象来诊断。临床实践证明,这种阳性体征多属椎管外腰部或臀部软组织损害的特异性体征之一,与椎管内神经根受机械性压迫的刺激或无菌性炎症的化学性刺激并无关系。
(3)屈髋屈膝分腿试验:病人仰卧,令两下肢的髋关节和膝关节均屈曲,并使两足底相互对紧。嘱病人将两下肢相对地外展,让两外踝接触床面。如无股内收肌群痉挛或挛缩者,可自行分开,其大腿外侧可靠近床面,常与床面形成15°~20°角。若耻骨附着处的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病变造成股内收肌群痉挛或挛缩时,大腿不易完全分开。有些挛缩严重病例的大腿与床面只能形成45°~50°角,再外展时病人立即自觉腹股沟部不适感。当在此位置上,检查者将病人两膝分别同时适度快速下压,可产生髋关节面滑动的弹响音、腹股沟痛和股内收肌群的肌腹痛。同时还可惹起髋外侧痛或臀内侧痛。这些疼痛均属肌性因素,并非骨性病变所引起。临床实践验证:屈髋屈膝分腿试验中加压时,①单独引出大腿根部剧痛者,说明该处股内收肌群耻骨附着处损害较同侧臀髋两部更为严重;②单独引出髋外侧痛者,该处阔筋膜张肌、臀中肌和臀小肌髂翼外面附着处损害较大腿根部和臀内侧更为严重;③单独引出臀内侧痛者,说明该处臀大肌骶髂关节外侧附着处损害较髋外侧和大腿根部更为严重。当然还有引出两处或三处一并疼痛者,这只能说明这些顽固性病例其臀部、髋部和大腿根部软组织损害性病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这三个鉴别在腰腿痛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Tc提示:由于部分内容为图片,此处略做删除。
(二)腰痛或腰腿痛的常规X线摄片检查:由于腰痛为一症候群,诊断前必须排除可能查获的病因。所以有必要先摄腰脊柱加骨盆的正侧位X线片,以排除骨性疾患与部分泌尿系统疾患。
摄片范围:上起第12胸椎,下至耻骨联合,包括骶骨、尾骨、坐骨结节和两个髋关节,焦点放在了 第4腰椎处,在清洁灌肠后进行。如果侧位片上见椎弓峡部裂可疑者或腰椎滑脱畸形者,虽然均不属腰腿痛的致痛病因,但还得加摄腰脊柱双斜位片,以明确骨不连接的证据。一般除见到正常骨骼的腰脊柱生理性前凸有不同程度或不同方向的改变,或腰脊柱有不同程度的侧凸,这对腰痛或腰腿痛具有重要的诊断参考价值。至于腰骶椎管内软组织损害通过腰脊柱“三种试验”检查的阴性体征,就完全排除了腰椎管内这类炎性脂肪结缔组织病变引起椎管内软组织疼痛的可能性;其他在X线片上提示的骨性改变,如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物等生理性退变,包括先天性或后天性骨骼畸形,也均非致痛病因。这方面详见第15章和第16章所述。
(三)化验检查:对严重的腰痛或腰腿痛患者,常规地作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抗“0”、类风湿因子、黏蛋白、血糖、肝肾功能以及尿与粪便等常规检查,以排除风湿、类风湿、糖尿病等其他疾患。必须指出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病例中,常出现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显著减少,原因不详。
20.2.2继发性(或原发性)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头颈背肩臂痛的检查(一)局部检查:检查项目也按下列顺序依次进行。
1.肩部及上肢各关节的活动功能、肌力、腱反射、皮肤感觉的测定:因为这些部位常并发较重的或严重的上肢传导痛或臂神经压迫征象,出现麻木、麻刺感或麻痹;有的桡神经完全麻痹;有的手指伸屈乏力、并指少力或拇指与其他指的对抗作用消失等不同情况;有的手指遇风即痛,即使夏季酷暑天,也需长年戴手套保护(病例740)等等。所以必须检查有无肩胛骨活动发响和肩关节功能障碍?有无肘、腕、指等关节功能障碍?有无肌肉萎缩、肌力特别是握力的减弱或消失?有无手臂感觉障碍,如麻、胀、增厚等以及皮肤色泽和脉搏等变化?
2.双上肢外展高伸试验:在立正的站位姿势下令病人两上肢伸直、放松和垂于身旁。然后令左右两臂相对外展和上伸,正常的肩关节可使两上肢高伸至180°。如果肩部软组织损害特别是肩胛骨背面三肌附着处出现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则患肩不可能外展至如此高度。对此试验引出上肢的外展高伸不同程度的影响者,则多属“肩周炎”或“冻结肩”的临床表现之一。为什么患肩外展度遭受如此影响?主要是正常肩关节的肱骨干之所以能外展高伸到与躯干平衡的180°,其中还得依靠肩胛骨外展的帮助。因为正常情况下肱骨干在与肩胛骨直轴线形成的直角范围内作上臂的外展或内收,则肩胛骨是稳定不动,不参与两者的活动的;如果上臂外展超过90°时,则肩胛骨也随着相应地外展或内收。所以上肢外展伸高至180°时,肩胛骨的极度外展是起重要作用的。但当“肩周炎”也就是肩胛部软组织损害时,由于肩胛骨背面三肌附着处损害的原发性疼痛必然产生肌痉挛,势必导致肱骨干与肩胛骨直轴线的活动间角相应地小于90°,视肌痉挛的不同程度惹起上肢的外展功能障碍,就无法达到180°的正常功能的要求。只要患肢在此肌痉挛的间角内活动,就不会引起疼痛。如果令病人再主动上举超过这个无痛范围的极限度,必然会使肩胛骨背面三肌附着处损害性软组织受到过度牵拉的机械性刺激,而突发患肩剧痛或合并上肢的传导征象。检查者只能要求病人在无痛范围内把患侧上肢(包括对侧健侧上肢一齐)缓慢地高伸到力所能及的肩关节受限的最高外展度(即患肩不同程度受限的角度和健肩的180°),引出酸胀不适感为止,千万不可令病人作强行自主性或被动性高伸,以免进一步加重痉挛肌肉的急性损伤而引起疼痛。检查者应及时测验患侧上肢外展功能障碍的程度并做好记录,上肢外展的功能障碍必然相应地惹起患肢手指向后摸背的高度。若上肢外展功能可及175°,则这种5°的差异仍会影响手背向后摸背相应的度数。对这类患肩外展功能障碍限于90°~175°的病例,当检查完毕后可采用针对肩胛骨背面三肌附着处高度敏感的压痛点进行彻底的强刺激推拿,当肌痉挛解除使肱骨干与肩胛骨背面直轴线的活动间角恢复到90°时,可使患臂外展上伸又可达到180°的正常要求,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但上肢外展高伸试验必须要求健侧与患侧同时进行,除有对比性以外,还可避免单臂外展高伸试验时会因脊柱侧弯产生代偿性高伸的错觉。综上所述,可见双上肢高伸试验对头颈背肩臂痛病例的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二)坐位检查:病人端坐于木凳上,也须暴露后方的头颈背肩部。
1.从后方观察颈脊柱外形是否正常。多数病例的颈脊柱生理性前凸弧度有变化,慢性病例可以出现弧度减小或变直,急性发作病例常出现后凸畸形。单侧病例可以出现颈脊柱侧凸畸形,有的还可处于向健侧旋转位置;少数严重病例且会出现斜颈,有的固定不能自主性活动,有的不停地摇动头部。这类斜颈可分为:①稳定型斜颈,多属原发性头颈背肩部软组织损害引起,如病例726~727均通过躯干上部软组织松解手术获得治愈;②阵挛型斜颈,其中多数属原发性头颈背肩部软组织损害引起,如病例718~725均通过上述相同手术消除了所有征象;少数属躯干下部软组织损害的继发性头颈背肩部软组织损害所引起,如病例431的躯干上部征象仅通过定型的腰臀部等软组织松解手术彻底治愈了原发病灶以后,则继发性阵挛型斜颈及其诸种临床表现就立即不治而自行完全消失。
2.颈脊柱六种活动功能测定:病人端坐。检查者站在后面,观察颈脊柱在坐位中有无侧凸、过度前凸、过度后凸或旋转畸形?向何方侧凸?何处发痛,传导至何处?有无麻木、麻刺感,传导至何处?以后作颈脊柱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的活动范围检查(详见第10章所述)。先作自主性和后作被动性活动。后者的屈、伸和旋转检查应略带适度的过度动作,更可清楚地察知其精确的运动范围受限度。哪种活动会加重征象?活动时何处发痛,传导至何处?有无麻木、麻刺感加重,传导至何处?通常,重症病例均有颈部活动障碍。在单侧病例中,颈部屈向病侧或旋向健侧比较容易,征象也减轻;若屈向健侧或旋向病侧,则比较困难,常出现活动障碍,且征象反会加重。当将患侧肩部向下压并将头旋向健侧时,由于椎管外病变软组织的过度牵拉,也可加剧局部疼痛或合并传导痛或麻。
3.枕颈部压痛点:
(1)枕外隆凸压痛点检查。
(2)枕骨上项线压痛点检查。
(3)枕骨项平面压痛点检查(见图19—6)。
(4)颞骨乳突压痛点检查(见图19—6)。
(5)下颌支内侧和外侧及下颌角压痛点检查。
(6)颧弓压痛点检查。
(7)颈椎棘突压痛点检查(见图19—9)。
(8)项伸肌群和项筋膜压痛点检查。
(9)颈椎后关节压痛点检查。
(10)颈椎横突尖压痛点检查(见图19—15)。
(11)胸骨颈切迹压痛点检查。
(12)胸锁乳突肌胸骨压痛点检查(见图19—18)。
(13)胸锁乳突肌锁骨压痛点检查(见图19—19)。
(14)胸大肌锁骨前方压痛点检查。
(15)前斜角肌下端压痛点检查(见图19—21)。
4.背部压痛点:
(1)胸椎棘突压痛点检查。
(2)胸椎后关节压痛点检查。
(3)胸椎板压痛点检查。
(4)胸椎横突尖压痛点检查。
(5)背伸肌群和背筋膜压痛点检查。
5.肩部压痛点:
(1)肩胛骨上角压痛点检查(见图19—25)。
(2)肩胛骨脊柱缘压痛点检查(见图19—26)。
(3)冈上肌肩胛骨压痛点检查(见图19—28)。
(4)斜方肌肩胛冈压痛点检查。
(5)斜方肌肩峰压痛点检查。
(6)斜方肌锁骨压痛点检查。
(7)冈下肌肩胛骨压痛点检查(见图19—31)。
(8)小圆肌肩胛骨压痛点检查(见图19—32)。
(9)大圆肌肩胛骨压痛点检查(见图19—32)。
(10)三角肌锁骨压痛点检查。
(11)三角肌肩峰压痛点检查。
(12)三角肌肩胛冈压痛点检查。
(13)肱三头肌长头肩胛盂下唇压痛点检查。
(14)肩胛下肌肩胛下窝压痛点检查(见图19—35)。
(15)肩胛骨喙突压痛点检查。
6.上臂压痛点:
(1)冈上肌肱骨压痛点检查。
(2)冈下肌肱骨压痛点检查。
(3)小圆肌肱骨压痛点检查。
(4)肱三头肌外侧头肱骨压痛点检查。
(5)肩胛下肌肱骨压痛点检查。
(6)大圆肌肱骨压痛点检查。
(7)背阔肌肱骨压痛点检查。
(8)胸大肌肱骨压痛点检查。
(9)三角肌肱骨压痛点检查。
(10)肱骨内上髁压痛点检查。
(11)尺神经沟压痛点检查。
(12)肱骨外上髁压痛点检查。
(13)肱骨远端桡屈侧肘关节囊压痛点检查。
7.前臂和手部压痛点:
(1)尺骨鹰嘴压痛点检查。
(2)桡骨环韧带压痛点检查。
(3)前臂伸肌群筋膜压痛点检查。
(4)桡骨茎突压痛点检查。
(5)尺骨头背侧压痛点检查。
(6)尺骨茎突压痛点检查。
(7)掌骨背侧(骨隆突)压痛点检查。
(8)头状骨背侧(骨隆突)压痛点检查。
(9)第1掌骨结节压痛点检查。
(10)腕掌侧横韧带压痛点检查。
(11)豌豆骨压痛点检查。
(12)屈指肌腱鞘压痛点检查。
8.颈脊柱“六种活动功能结合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检查:在病人端坐位上作检查,
以鉴别有无颈椎管内炎性脂肪结缔组织引起椎管内软组织疼痛的病变。检查方法见第10章所述。
(三)颈脊柱X线常规摄片检查:先作颈脊柱正侧位常规X线摄片,需要时还可以加摄左右斜位片或张口正位片。摄片目的在于排除骨折、脱位、结核、骨肿瘤等骨性病变。还在于发现正常骨骼有无软组织性颈脊柱生理性前凸不同程度或不同方向的改变或不同程度的侧凸,这对椎管外头颈背肩臂痛有重要的诊断参考价值。至于颈椎管内软组织是否正常,只要通过颈脊柱“六种活动功能结合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检查出现阴性体征者,就可完全排除其可能的椎管内软组织损害性病变的。其他如X线片提示的颈椎间孔变小、钩椎关节骨赘、颈椎后关节骨赘、颈椎间隙变窄、颈椎轻度滑脱、颈椎体先天性融合等生理性退变以及先天性和后天性骨骼畸形等均不是致痛病因,这
方面详见第15章和第16章所述。
(四)化验检查:与原发性(或继发性)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腰骶臀腿痛的化验检查完全相同,
故不作赘述了。
版权:
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了方便视力障碍人士阅读,本站对原书进行了扫描处理,删除了图片以及其他不便于视力障碍人士阅读的内容。如果此操作侵犯了贵公司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谢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有爱,无障碍。
联系电话:1884744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