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盲人医疗按摩考试资料—实用人体学综合笔试复习(12)

五、下肢肌:

下肢肌可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由于下肢功能主要是维持直立姿势、支持体重和行走,故下肢肌均比上肢肌粗壮。

(一)髋肌:

髋肌主要起自骨盆的内面和外面,
跨过髋关节,止于股骨上部,
主要运动髋关节。
按其所在的部位和作用,可分为前、后两群。

1.前群:

前群包括髂腰肌和阔筋膜张肌。

(1)髂腰肌:
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
腰大肌起自腰椎体侧面和横突。
髂肌呈扇形,位于腰大肌的外侧,起自髂窝。
两肌向下会合,经腹股沟韧带深面,
止于股骨小转子。
作用:使髋关节前屈和旋外。
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前屈,如仰卧起坐。

(2)阔筋膜张肌:
位于大腿上部前外侧,
起自髂前上棘,
肌腹在阔筋膜两层之间,向下移行于髂胫束,
止于胫骨外侧髁。
作用:使阔筋膜紧张并屈髋。

2.后群:

后群主要位于臀部,故又称臀肌,有7块,

(1)臀大肌:
位于臀部浅层、大而肥厚,形成特有的臀部隆起。
起自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
肌束斜向下外,
止于髂胫束和股骨的臀肌粗隆。
作用:使髋关节伸和旋外。
下肢固定时,能伸直躯干,防止躯干前倾,
是维持人体直立的重要肌肉。

(2)臀中肌和臀小肌:
两肌位于臀大肌深面,前者浅,后者深。
均呈扇形,皆起自髂骨翼外面,
肌束向下集中形成短腱,
止于股骨大转子。
作用:
使髋关节外展,
前部肌束能使髋关节旋内,
后部肌束则使髋关节旋外。

(3)梨状肌:
起自盆内骶骨前面,
肌束向外经坐骨大孔出骨盆腔,达臀部,
止于股骨大转子。
作用:
外旋、外展髋关节。
梨状肌将坐骨大孔分为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
均有血管和神经通过。

(二)大腿肌:

大腿肌分为前群、后群和内侧群。

1.前群:

前群位于股骨前面,有缝匠肌和股四头肌。

(1)缝匠肌:
是全身最长的肌,呈扁带状。
起自髂前上棘,
经大腿的前面,斜向下内,
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
作用:
屈髋和屈膝关节,
并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

(2)股四头肌:
是全身最大的肌,有四个头,
即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
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
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分别起自股骨粗线内、外侧唇;
股中间肌位于股直肌的深面,在股内、外侧肌之间,
起自股骨体的前面。
四个头向下形成一腱,包绕髌骨的前面和两侧,
向下续为髌韧带,
止于胫骨粗隆。
作用:伸膝关节,屈髋关节。

2.内侧群:

内侧群共有5块肌,位于股骨的内侧。
均起自闭孔周围的耻骨支、坐骨支和坐骨结节等骨面,分层排列。
浅层自外侧向内侧有耻骨肌、长收肌和股薄肌。
在耻骨肌和长收肌的深面,为短收肌。
在上述肌的深面,有一块大而厚,呈三角形的大收肌。

除股薄肌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以外,其它各肌都止于股骨粗线。
作用:使髋关节内收。

3.后群:

后群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均起自坐骨结节,
跨越髋、膝两个关节,常称之为“腘绳肌”,

(1)股二头肌:
位于股后部的外侧,
有长、短两个头,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
两头会合后,以长腱止于腓骨头。

(2)半腱肌:
位于股后部的内侧,肌腱细长,几乎占肌的一半,
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

(3)半膜肌:
在半腱肌的深面,上部是扁薄的腱膜,几乎占了一半,
肌的下端以腱止于胫骨内侧髁的后面。

后群肌的作用:屈膝关节、伸髋关节。
屈膝时股二头肌可以使小腿旋外,
半腱肌和半膜肌可使小腿旋内。

(三)小腿肌:

小腿肌可分为三群:
前群在小腿骨间膜的前面,
后群在骨间膜的后面,
外侧群在腓骨的外侧面。

小腿肌的后群强大,与行走或跑步时足的跖屈动作、产生巨大推动力以及维持人体直立姿势有关。

1.前群:

前群由胫侧向腓侧排列,有3块肌。

(1)胫骨前肌:
起自腔骨外侧面,
止于内侧楔骨内侧面和第1跖骨底。
作用:伸踝关节(背屈),使足内翻。

(2)拇长伸肌:
位于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
起自腓骨内侧面的下2/3和骨间膜,
止于拇趾远节趾骨底。
作用为伸踝关节、伸蹲趾。

(3)趾长伸肌:
起自腓骨前面、胫骨上端和小腿骨间膜,
至足背分为四条腱到第2至5趾背,形成趾背腱膜,
止于中节、远节趾骨底。
作用:伸踝关节、伸趾。

2.外侧群:

外侧群有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两肌皆起自腓骨外侧面,
长肌起点较高,并掩盖短肌。
两肌的腱均经外踝后方转向前,
短肌腱向前止于第5跖骨粗隆,
长肌腱绕至足底,斜行至足内侧,止于内侧楔骨和第1跖骨底。

外侧群肌的作用:
使足外翻和屈踝关节(跖屈)。
此外,腓骨长肌腱和胫骨前肌腱共同形成“腱环”,
对维持足横弓,调节足的内翻、外翻有重要作用。

3.后群:

(1)浅层:

有强大的小腿三头肌,

浅表的两个头称腓肠肌,
起自股骨内、外侧髁的后面,
内、外两头相合,约在小腿中部移行为腱;
位置较深的一个头是比目鱼肌,
起自腓骨后面的上部和胫骨的比目鱼肌线,
肌束向下移行为肌腱,
和腓肠肌的腱合成人体最粗大的跟腱,
止于跟骨。
作用:屈踝关节和屈膝关节。
在站立时,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
以防止身体向前倾斜。

(2)深层:

有4块肌,腘肌在上方,另外3块在下方。

1)腘肌:
斜位于腘窝底。
作用:屈膝关节并使小腿旋内。

2)趾长屈肌:
位于胫侧,起自胫骨后面,
它的长腱经内踝后方,至足底分为4条肌腱,
止于2至5趾的远节趾骨底。
作用:
屈踝关节(跖屈)和屈第2〜5趾。

3)拇长屈肌:
起自腓骨后面,
长腱经内踝之后,至足底与趾长屈肌腱交叉,
止于拇趾远节趾骨底。
作用:屈踝关节(跖屈)和屈拇趾。

4)胫骨后肌:
位于趾长屈肌和拇长屈肌之间,
起自胫骨、腓骨和小腿骨间膜的后面,
长腱经内踝之后,至足底内侧,
止于舟骨粗隆和内侧、中间及外侧楔骨。
作用:屈踝关节(跖屈)和使足内翻。

版权:

本内容手打摘录至全国盲人医疗按摩第四版教材《实用人体学》,仅保留考试所需内容。如您觉得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请扫描下图二维码对作者进行打赏,让作者有更多动力去整理更多资料供大家学习,谢谢您的浏览。

双击长按扫描二维码
请使用微信/支付宝/云闪付扫描付款。

本资源为小tc学习园地xtcgzs.cn收集整理,转载请保留此内容。如您使用其进行盈利,本站将保留其追求您法律责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