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盲人医疗按摩考试资料—儿科推拿学综合笔试复习(9)

细目三:躯干部穴位:

一、脊柱:

【位置】

大椎至尾骨端成一直线。

【操作】

1、捏脊,
用捏法自下而上捏3到5遍,每捏三下将背脊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2、推脊柱,
食指、中指并拢,用指腹自上而下直推。

【功效主治】

1、捏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强健身体,
用于治疗先天和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证和小儿保健。

2、推脊,重推脊能清热,用于各种实热证;轻推脊能安神,
用于惊啼、夜寐不安。

【临床应用】

1、单用捏脊法,不仅常用于小儿疳积、腹泻等疾病,还可用于成人失眠、肠胃病、月经不调等。

2、重推脊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等合用,以清热;
轻推脊配合按揉百会、掐揉小天心、清肝经,用于小儿惊惕、夜寐不安。

3、本法操作时,重点作用于督脉,亦旁及足太阳膀胱经,
临床应用时可根据不同的病情,重提或按揉相应的背部俞穴,加强疗效。

二、七节骨:

【位置】

第4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

【操作】

1、推上七节骨,拇指桡侧面或食指、中指并拢,自下而上直推。

2、推下七节骨,拇指桡侧面或食指、中指并拢,自上而下直推。

【功效主治】

1、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用于泄泻、脱肛证属下元不固者。

2、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用于泄泻、便秘、脱肛证属实热者。

【临床应用】

1、治疗气虚下陷所致的脱肛、遗尿等疾病时,临床常以推上七节骨配合按揉百会、揉丹田等。

2、推上七节骨不能用于实热证,用后多令患儿腹胀或出现其他变证;
推下七节骨不能用于虚寒型腹泻,否则易发生滑泻。

三、龟尾:

【位置】

尾椎骨端。

【操作】

揉龟尾,拇指或中指端揉。

【功效主治】

通调大肠,用于泄泻、便秘、脱肛。

【临床应用】

揉龟尾,能通调督脉的经气,调理大肠,穴性平和,既能止泻,也能通便。
治疗腹泻时多与揉脐、推上七节骨配合。

四、乳旁:

【位置】

乳头外侧旁开0.2寸。

【操作】

揉乳旁,以两手拇指或中指指端揉。
乳旁常与乳根(乳头直下0.2寸处)同时操作,
可加强理气化痰的作用,即用拇指和食指同时揉两穴。

【功效主治】

宽胸理气、化痰止咳,
用于胸闷、胸痛、咳喘等症。

【临床应用】

揉乳旁常配合推揉膻中、揉肺俞、揉中府、揉云门,治疗由于痰涎壅塞而致的肺不张。

五、胁肋:

【位置】

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操作】

搓摩胁肋,又称按弦搓摩,
令患儿两手抬起,或放于头上,医者以两手掌从患儿两胁腋下搓摩至天枢处。

【功效主治】

顺气化痰、除胸闷、消积聚,
用于胸闷、胁痛、痰喘气急、疳积、肝脾肿大等。

【临床应用】

1、按弦搓摩,性升而降,能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可用于因食积、痰涎壅盛、气逆所致的胸闷、腹胀、气喘等。

2、本法可用于肝脾肿大,但需长期搓摩,非一日之功。

3、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肾不纳气者慎用。

六、丹田:

【位置】

小腹部,在脐下2到3寸间。

【操作】

1、摩丹田,用掌摩丹田。

2、揉丹田,用拇指腹或其他四指揉。

【功效主治】

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泌浊,
用于小儿先天不足、腹痛、遗尿、脱肛、尿潴留。

【临床应用】

1、用于寒凝腹痛、遗尿、脱肛,多与补肾经、揉二马及推三关合用。

2、用于尿潴留,多与清小肠、推箕门合用。

七、肚角:

【位置】

脐下2寸,旁开2寸两大筋。

【操作】

拿肚角,用拇、食、中指三指由脐旁向深处拿捏,一拿一松为一次。

【功效主治】

健脾和胃、理气消滞,
用于腹痛、腹泻、腹胀、痢疾、便秘等。

【临床应用】

1、拿肚角可止腹痛,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
特别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好,配一窝风可加强止痛效果。

2、本穴用拿法刺激性较强,一般拿3到5次即可,不可拿时间太长,
可在所有手法结束后,再进行。

八、躯干部穴位小结:

按揉肺俞、按揉脾俞、按揉肾俞,三法主要能调治肺、脾、肾本脏疾病,
如本脏虚损,能补其不足;若邪实,则能泻其有余。

推脊柱、揉大椎,均能清热,
其中重推脊柱清热作用较大,揉大椎兼能祛风解表,治喘咳。
捏脊常为小儿保健推拿重要手法之一。

推七节骨、揉龟尾,均能调治肠道疾病,止痢止泻,常常配合运用。
推七节骨在操作中有严格的方向性,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

按揉天突、推揉膻中、搓摩胁肋、揉乳根、揉乳旁,均能宽胸理气,治疗上焦气机不利。
搓摩胁肋,偏于疏肝消积、顺气化痰;
按揉天突、推揉膻中,主降逆平喘、止咳化痰,多用于痰喘气急、咳嗽呕吐;
揉乳根、揉乳旁,主止咳化痰,临床多与前两法配合应用。

揉中脘、摩腹、分腹阴阳、拿肚角,四法均能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临床常用于消化系统疾病。
揉中脘主要用于胃脘胀满、食积不化等症;
分腹阴阳主要和胃理气、降逆止呕;
摩腹主要用于消化功能紊乱、腹泻、便秘等;
拿肚角擅止腹痛。

揉脐、揉丹田,均能温阳散寒,治下焦虚寒。
揉脐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病证,如腹泻、便秘等;
揉丹田兼培肾固本,主要用于泌尿系统病证,如遗尿、尿潴留等。


细目四:下肢部穴位:

一、箕门:

【位置】

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操作】

推箕门,食、中指指腹自膝盖内侧上缘直推至腹股沟。

【功效主治】

利尿通淋,用于尿闭、小便赤涩不利、水泻等。

【临床应用】

治疗尿潴留,多与揉丹田、按揉三阴交合用;
治疗小便赤涩不利,多与清小肠合用。

二、百虫:

【位置】

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

【操作】

1、按揉百虫,拇指端按揉。

2、拿百虫,拇、食、中指对称提拿。

【功效主治】

疏经通络、镇惊止搐,
用于四肢抽搐、下肢痿蹵不用。

【临床应用】

1、用于下肢瘫痪及痹痛等症时,常与拿委中、按揉足三里合用。

2、用于抽风惊搐,宜重拿,并配合清肝经、掐老龙、拿委中等。

三、下肢部穴位小结:

按拿百虫、按揉膝眼、拿委中、掐解溪、掐大敦,均能息风止搐,主治惊风、四肢抽搐。
前四法还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治疗下肢瘫痪、痹痛、关节不利;
掐解溪还有止吐泻的作用。

推箕门、揉三阴交,均能通调水道,治疗小便不利。
推箕门,具有利小便实大便的作用,还可以用于治疗水泻;
揉三阴交,可用于小儿消化不良,具有健脾助运的作用。

版权:

本内容手打摘录至全国盲人医疗按摩第四版教材《儿科推拿学》,仅保留考试所需内容。如您觉得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请扫描下图二维码对作者进行打赏,让作者有更多动力去整理更多资料供大家学习,谢谢您的浏览。

双击长按扫描二维码
请使用微信/支付宝/云闪付扫描付款。

本资源为小tc学习园地xtcgzs.cn收集整理,转载请保留此内容。如您使用其进行盈利,本站将保留其追求您法律责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