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吕美珍,23、项目四 泄泻-tc书屋,隋文龙较对

tc提示:

书友您好,欢迎您阅读《小儿推拿》一书。本书由隋文龙较对并授权我们发布至tc书屋共广大视力障碍者阅读。
本书为公开发表您无需开通tc书屋会员则可阅读本书全文。如您对tc书屋的其他书籍感兴趣欢迎您成为我们的会员,成为会员后则可阅读本书屋的全部书籍。
联系微信:18847444026

文章开始

泄泻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如水样便为主症的一种小儿常见病,亦称消化不良。本病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夏、秋两季为多见。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其中6个月至2岁的小儿发病率高。本病轻者预后良好,如不及时治疗,迁延日久,可见气阴两虚,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重症患儿还可出现阴津枯竭,阳气衰惫,阴阳两伤等一系列严重的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泄泻最早在《内经》中便有详细记载,有“飧泻”“濡泻”“淌泻”“洞泻”“滑泄”等名称。后世医家对本病多有论述,如《医宗必读》论述其病理变化为“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泻,故曰湿多成五泻。”认为泄泻多由脾虚湿盛所致。
中医学认为,本病常以外感六淫,内伤乳食,损伤脾胃、惊骇恐惧等原因为多见,治多以运脾止泻为主,针对不同病因,分别运用消食导滞,疏风散寒,健脾益气、温补脾肾、镇惊安神等方法。推拿对小儿腹泻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可作为本病临床的首选方法。
一 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  小儿脏腑娇嫩,肌肤薄弱,卫外不固,易被外邪所袭,外感风、热、寒、暑之邪常与湿邪相合,内扰脾胃,引起腹泻,尤以夏秋之季的暑湿之邪多见。脾喜燥恶湿,湿困脾阳,运化失司,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发生障碍而致泄泻。
2.内伤饮食  由于喂养不当,饥饱无度,或突然改变食物性质,或恣食油腻生冷,饮食不节等,均可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职,不能腐熟水谷而致泄泻。
3.脾胃虚弱  小儿脾常不足,如后天喂养不当,则可损伤脾胃;或因久病迁延不愈,造成脾胃虚弱;或为早产、难产、低体重儿,脾胃素体不足,脾虚健运失调,水谷不得运化,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湿滞留,下注肠道形成泄泻。
4.惊骇恐惧  小儿受惊吓后,易使脾胃气机功能紊乱,惊恐伤肾,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脾主运化,肾司二便,若脾肾受损,水谷滞留,下走大肠而致腹泻。
西医学认为,婴儿腹泻除与饮食、气候等因素有关外,尚与致病性大肠杆菌、病毒及其他感染有关。另外,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完善,神经调节功能较差,胃酸与消化酶分泌较少,酶的活力低等,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二 临床表现
1.寒湿泻  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面色淡白,不渴或渴不欲饮,小便清长,苔白腻,脉濡,指纹色红。
2.湿热泻  大便稀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或有黏液,或色褐热臭,腹痛即泻,急迫暴注,身有微热,口渴引饮,烦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3.伤食泻  大便稀溏夹有奶瓣或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腹痛胀满,泻前腹痛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酸臭,量多,嗳气纳呆,矢气频频臭秽,或伴呕吐酸馊,苔厚腻或黄垢,脉滑有力,指纹色紫。
4.脾虚泻  久泻不愈,食后即泻,或反复发作,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夹有奶瓣或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舌淡苔薄,脉濡,指纹色淡。
5.脾肾阳虚泻  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指纹色淡。
6.惊恐泻  受惊后即泻,大便色青。昼则惊惕,夜则紧偎母怀,头发竖立且无光泽,或夜间惊啼,或脉乍来乍数,山根色青,指纹色青。
三 鉴别诊断
1.生理性腹泻  多见6个月以下小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大便次数较多,但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体重不减,添加辅食后大便正常。
2.痢疾(细菌性痢疾)  急性起病,便次频多,大便稀,有黏冻或脓血,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脓细胞、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四 治疗
1.寒湿泻
(1)治则 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2)处方
主方 补脾经、补大肠、揉外劳宫、推上三关、揉脐各200次,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各200次。
配方 腹痛、肠鸣重者,加揉一窝风200次、拿肚角30次;体虚者,加捏脊5次;惊惕不安者,加开天门、清肝经、掐揉五指节各200次。
方义 推三关、揉外劳宫可温阳散寒;补脾经、揉脐、按揉足三里可健脾化湿,温中散寒;补大肠、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可升清降浊,温中止泻;揉一窝风可温里散寒,通经活络,导滞。
2.湿热泻
(1)治则 清热利湿,调中止泻。
(2)处方
主方 清脾经、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清天河水、退六腑、揉天枢、揉龟尾各200次。
配方 烦躁不安者,加掐揉小天心200次。湿盛者,加推箕门、揉三阴交各200次。
方义 清脾经、清胃经可清中焦湿热;清大肠、清小肠可清利肠腑湿热积滞;清天河水、退六腑可清脾胃湿热,利尿除湿;推箕门、揉三阴交可导水下行;揉天枢、揉龟尾可升清降浊,理肠止泻。
3.伤食泻
(1)治则 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2)处方
主方 补脾经、揉中脘、摩腹、顺运内八卦各300次。清大肠、退六腑、揉板门、掐揉四横纹各200次。揉天枢、揉龟尾各200次。
配方 呕吐者,加推天柱骨200次。
方义 补脾经、揉中脘、摩腹、顺运内八卦、揉板门可健脾和胃,消积导滞;清大肠、退六腑可疏调肠腑积滞,消食积郁热;掐揉四横纹可消食导滞,是伤食经验要穴;揉天枢、揉龟尾可升清降浊,理肠止泻。
4.脾虚泻
(1)治则 健脾益气,温阳止泻。
(2)处方
主方 补脾经、补大肠、点揉足三里各300次,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推上三关各200次,捏脊5次。
配方 肾阳虚者,加补肾经、揉外劳宫各200次;腹胀者,加揉天枢、顺运内八卦各200次;久泻不止者,加按揉百会200次。
方义 补脾经、补大肠、点揉足三里可健脾益气,固肠实便;推上三关、摩腹、揉脐、捏脊可调理脾胃,温阳补中;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可温阳,固肠止泻。
5.脾肾阳虚泻
(1)治则 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2)处方
主方 补脾经、补肾经、揉肾顶、推上三关、揉外劳宫各300次,摩丹田、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各200次,横擦腰骶、揉百会各100次。
配方 面目虚浮者,加揉阴陵泉200次。
方义 补脾经、补肾经、揉肾顶可补脾益肾,涩肠实便;推上三关、摩丹田、揉脐、捏脊可温里散寒,温阳止泻;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可温补肾阳,固肠止泻。揉百会可升阳举陷;横擦腰骶可温补元阳,固脱止泻。
6.惊恐泻
(1)治则 镇惊安神,调中止泻。
(2)处方
主方 清肝经、补脾经、补大肠、开天门、捣揉小天心、掐揉五指节、猿猴摘果各300次,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骨各200次。
配方 夜卧不安者,加清心经、顺运内八卦各200次。
方义 清肝经、补脾经、补大肠可平肝镇惊,健脾益气,温中止泻;开天门、捣揉小天心、掐揉五指节、猿猴摘果可祛风通窍,镇惊安神;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骨可健脾化湿,升清降浊,调整肠道气机,温阳止泻。
五 注意事项
1.急性腹泻,除推拿外,应配合液体疗法进行治疗,以防气阴耗损过度,导致阴竭阳脱之危症。
2.实证、热证腹泻不能见泻止泻,而应以祛邪、化积、顺气为务,但祛邪与化积推拿反而会暂时增加大便次数,应事先向家长交代。
3.泄泻期间,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胃肠道负担,不吃难消化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伴严重呕吐者,暂禁食4~6小时,可饮用淡盐水和糖水。腹泻好转后进食,应由稀到稠,由少到多。
4.保持清洁,勤换尿布,保持臀部皮肤干燥,防止发生红臀。
5.如小儿出现面色苍白,小便极少或无尿,眼眶凹陷,呕吐频繁,饮食难进,精神萎靡等症时,不要单独使用本法。应抓紧时机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版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