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吕美珍,02、项目一 小儿推拿的源流与发展-tc书屋,隋文龙较对

tc提示:

书友您好,欢迎您阅读《小儿推拿》一书。本书由隋文龙较对并授权我们发布至tc书屋共广大视力障碍者阅读。
本书为公开发表您无需开通tc书屋会员则可阅读本书全文。如您对tc书屋的其他书籍感兴趣欢迎您成为我们的会员,成为会员后则可阅读本书屋的全部书籍。
联系微信:18847444026

文章开始:

【学习目标】

学习目的

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小儿推拿发展史中各个时期的特点,以及对小儿推拿学发展有标志性意义的人物与著作;同时结合小儿推拿的治疗概要,掌握小儿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及辨证论治特点。

知识要求

1.掌握 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小儿推拿治疗概要。

2.熟悉 小儿的生长发育特点与喂养保健措施。

3.了解 小儿推拿的发展历史。

能力要求

通过对本模块内容的学习和练习,能够简述小儿推拿的发展历史,熟练说出小儿生长发育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小儿推拿治疗的概要。

项目一 小儿推拿的源流与发展

推拿疗法在中医学的领域里,历史悠久,是人类最古老的医疗方法,其生成年代早于药物和针灸疗法。在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发明利用火之前,遇到寒冷,人们会自然地用双手互相擦热、摩擦身体,或者双足交替踩踏,以提高温度为身体取暖;在工具简陋、防御薄弱的原始社会,人们常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人类会主动地用自己的双手在损伤疼痛、肿胀处抚摩、按压、揉、拍等来减轻疼痛、恢复健康。除了应用于自身,人类还会彼此交流经验,互相操作,并逐渐摸索出一些能医治创伤疾病的简单按摩手法。因此,就有目的地将按摩用于医疗实践并不断加以总结,逐渐形成了推拿医疗体系,这便是推拿治疗的起源。也可以说,推拿疗法来源于人类的本能反应。

《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

,故导引按 者,亦从中央出也。”其中“导引按

”即指推拿疗法,“中央”即我国中部地区,相当于今天的河南安阳一带,为我国古代推拿术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推拿就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当时名医扁鹊运用按摩配合针灸等治疗方法,成功将虢国太子的“尸厥”证治愈,被后世传为佳话,为推拿疗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人们对早期的医疗实践不断整理、总结、充实,用大量的医著较完整地记载了推拿疗法防治疾病的方法,逐渐形成推拿理论体系。当时,有两部医学著作问世,即《黄帝内经》和《黄帝岐伯按摩十卷》。《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对按摩的起源、诊断、作用、适应证及按摩手法与工具等有许多记载。其中,按摩手法提到按、摩、推、揉、弹、抓、切等十余种,治疗的病证有痹证、痿证、口眼喎斜、胃痛、麻木不仁、厥证等急、慢性病证。另外,对按摩工具也进行了描述,《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将“九针”中的“圆针”和“

针”的形状、大小及用途进行了说明。随着按摩工具的运用,扩大了治疗范围,提高了疗效。《黄帝岐伯按摩十卷》是我国第一部推拿专著,可惜此书已佚。这一时期,张仲景主张采用按摩配合膏摩的方法进行养生保健与治疗,其所著的《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到了膏摩一词。膏摩的运用,进一步扩大了推拿治疗的应用范围。

魏晋时期,推拿除了养生保健、治疗慢性病,已普遍应用于急救。晋代名医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许多按摩治疗急性病证,如卒心痛、卒腹痛、卒中风等。书中“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描述,是关于小儿捏脊疗法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

隋唐时期,是中国推拿疗法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医儿科学形式的奠基时期。在隋朝,官方医疗机构中设立了按摩科,为当时设立的四个医学学科之一。按摩科中设有按摩专科医生,职务等级分别是按摩博士、按摩师和按摩生。唐代沿承隋代医疗机构特点,但编制上人数有所削减,并增加按摩工。按摩博士在按摩师的辅助下教授按摩生推拿疗法,开展了有组织的按摩教学工作。同样,唐代对儿科医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正是这种严谨的医学教育的开展,促进了按摩医学的发展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这一时期,按摩治疗范围不断扩大,已在内、外、妇、儿、骨伤、急救及养生保健中广泛应用,按摩相关的著作也相应增多,如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每卷之末均附有导引按摩之法;《唐六典》中记载,按摩可除“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八疾,说明治疗范围之广泛。此时期膏摩依旧盛行;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中记载有大量的膏摩方,并应用于小儿推拿,如《备急千金要方》指出,“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等。由于我国经济、文化、交通等均有较大发展,国际学术交流频繁,推拿疗法传入日本、朝鲜、印度等国家。

宋金元时期,对按摩的理论进行了全面总结。宋代将推拿专科从太医院中取消,但北宋政府组织编写的《圣济总录》中,重点编录了推拿疗法的相关内容,重视推拿手法的分析,对推拿作用的认识有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出现的医学著作有丰富的小儿生理、病理、诊治方法等方面内容的记载,以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为代表,创立了以五脏为纲的辨证方法,提出了小儿特有的指纹望诊法,此时中医儿科学的理论体系开始形成,也为小儿推拿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处于没落时期,但推拿疗法的发展处于兴盛时期。明代太医院十三科中,又再次设置了按摩科,在按摩治疗小儿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和理论知识,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小儿推拿专著也相继问世。四明陈氏的《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第一部小儿推拿专著,收录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第十卷,又名为《保婴神术按摩经》。该书对小儿推拿从诊法、辨证、穴位到手法、治疗等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陈氏认为,“小儿之疾,并无七情所干,不在肝经,则在脾经,多在肝脾两脏”。书中所记载的穴位已初具规模,推拿手法以掐揉为主。此书奠定了小儿推拿的理论基础,并开创了小儿推拿的崭新局面。龚廷贤效钱乙脏腑辨证之法、宗陈氏《按摩经》之旨所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又称《小儿推拿秘旨》)是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单行本。该书曾被曹炳章先生誉为“推拿最善之本”。龚廷贤强调,由于小儿体质与疾病特点,推拿疗法对小儿保健医疗更有独特之良效,书中往往用歌诀表述穴位与推拿治法,对小儿病证、病机及推拿治法,阐述简明。周于蕃所著的《小儿推拿秘诀》对后世影响较深远。该书系统总结和阐释了明代以前的推拿手法和经验,确定了手臂等推拿部位与脏腑的联系,首次提出推拿渐进适应原则,确立了先后次序,以及手法的分类及适应证,对发展小儿推拿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按摩”更名为“推拿”正是从此时开始,标志着推拿治疗发展史的一个飞跃。

清代,太医院不设推拿科,小儿推拿在民间仍有较大的发展,很多推拿专著问世,其中著名的有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夏禹铸的《幼科铁镜》、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徐谦光的《推拿三字经》、张振鋆的《厘正按摩要术》等(表1-1)。

“民国”时期,国民党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国医在科学上无根据”,中医师一律不许执业。在当时推拿只能在民间发展,形成了各种推拿流派。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中医事业包括小儿推拿进入了发展的繁荣时期。1958年,在上海开设了第一所推拿专科学校,成立了第一所推拿专科门诊。随后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中医院校,发展推拿教育,全国很多中医院开设了小儿推拿科。此时也再版了很多小儿推拿古籍,整理和出版了大量的小儿推拿教材及著作,积极促进小儿推拿事业的发展。小儿推拿各大流派也在此时得到发展,百花齐放。影响力较大的有山东地区的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推拿三字经流派和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北京地区的冯氏小儿捏脊流派,上海地区的海派儿科推拿和湖南地区的刘开运儿科推拿流派。

版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