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目八:恶心与呕吐:
恶心为上腹部不适的欲呕感,多伴皮肤苍白、流涎、出汗、心动过缓及血压下降等症状。
呕吐是指胃或部分小肠内容物反流,经食管、口腔排出的现象。
恶心常为呕吐前奏,但二者也可单独出现。
一、病因:
1、反射性呕吐:
(1)、消化系统疾病:
是恶心与呕吐最常见的病因。凡是消化系统疾病都可以导致恶心与呕吐,如急性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急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肠梗阻、急性肝炎、胆囊炎或胰腺炎等。
(2)、其他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肾盂肾炎、异位妊娠破裂、心力衰竭、青光眼等。
2、中枢性呕吐:
(1)、神经系统疾病:
如脑炎、脑膜炎、脑出血、脑栓塞、脑震荡、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癫痫持续状态等。
(2)、全身性疾病:
如尿毒症、肝昏迷、高血压脑病等。
(3)、其他:
如服用抗癌药、洋地黄等,再如乙醇、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中毒。
3、前庭障碍性呕吐:
呕吐伴有听力障碍、眩晕等,见于迷路炎、化脓性中耳炎;梅尼埃病为突发性的旋转性眩晕伴恶心呕吐;晕动病多发生在航空、乘船和乘车时。
4、神经性呕吐:
见于胃神经症、神经性厌食、癔症等。
二、临床表现:
1、呕吐的时间:
育龄妇女晨起呕吐多为早期妊娠;
鼻窦炎多为晨起恶心、干呕;
餐后6小时或数餐后呕吐常见于幽门梗阻。
2、呕吐与进食的关系:
餐后即吐,集体发病是食物中毒;
呕吐隔夜食物为幽门梗阻;
服药即吐为药物反应。
3、呕吐的特点:
恶心、呕吐后轻松为胃源性;
呕吐后不轻松为肝胆胰源性;
轻度恶心、吐后即食、反复发作,但全身状态好为神经症;
无恶心,喷射状呕吐、吐后不轻松为颅内高压。
4、呕吐物的性质:
有腐败气味提示胃潴留;
粪臭味提示低位小肠梗阻;
含大量酸性液体多为胃泌素瘤或十二指肠溃疡;
无酸味可为贲门狭窄或贲门失弛缓症。
细目九:呕血与便血:
一、呕血:
呕血是指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含开口于上消化道的器官)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呕血常伴有黑便,重者可致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一)、病因:
1、上消化道疾病:
(1)、食管疾病:
如食管静脉曲张破裂、食管炎、食管癌、食管异物损伤、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等。
(2)、胃与十二指肠疾病:
如消化性溃疡、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药物(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应激(大手术、烧伤等)等所致的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以及胃黏膜脱垂等。
(3)、肝、胆、胰腺疾病:
如肝硬化等门脉髙压、肝癌、肝脓肿;
胆囊与胆管结石、胆管癌及壶腹癌等出血;
急性或慢性胰腺炎合并脓肿、胰腺癌破裂出血等;
血液流入十二指肠导致的呕血。
2、血液疾病: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过敏性紫癜等。
3、感染性疾病:
如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重症肝炎、败血症等。
4、其他疾病:
如尿毒症、肺源性心脏病、血管瘤、抗凝剂治疗过量等。
以上呕血的病因中以消化性溃疡最常见,其次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次是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及胃癌。
(二)、临床表现:
1、呕血与黑便:
呕血前常有上腹不适及恶心。
呕血颜色视出血量多少及在胃内停留时间长短而异。
当出血量少或(和)在胃内停留时间长,呕吐物为棕褐色,呈咖啡渣样;
当出血量多且在胃内停留时间短或食管出血,则呕吐物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且混有血块。
呕血的同时因部分血液经肠道排出形成黑便。
幽门以下部位出血一般仅有黑便,幽门以上部位出血一般既有呕血又有黑便。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一般出血量小于10%的循环血量时,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出血量达循环血量的10%至20%时,出现头晕无力、畏寒,多无血压、脉搏等改变;
出血量大于20%的循环血量时,则出现面色苍白、心悸、出冷汗、四肢冰冷及脉搏增快等;
出血量大于或等于30%时,则有血压下降、脉搏细数、呼吸急促、尿量减少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可出现在呕血与便血之前。
临床上将数小时内出血量大于1000ml,或出血量大于20%循环血量的上消化道出血,称上消化道大出血。
因出血量多,血液迅速下流至直肠,患者常因有便意而去厕所,在排便时或排便后晕厥在地。
3、发热及氮质血症:
出血量大者,多数可在24小时内出现发热,但一般不超过38.5度,持续3至5天。
因部分血液进入肠道,出血数小时后出现肠源性氮质血症,约24至48小时达高峰,但一般不超过每升14.3mmol。
4、血液学改变:
急性大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
需要注意的是,早期血液检查暂无改变,出血3至4小时后由于组织液的渗出及输液,血液被稀释,约24小时后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比容明显减少。
白细胞在大出血2至5小时后可达每升(10至20)乘10的九次方,止血后2至3天恢复正常,但肝硬化者可因脾功能亢进白细胞不增高。
二、便血:
便血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经肛门排出。
少量出血不至于引起粪便颜色改变,需经实验室隐血试验方能确定者,称为便隐血。
(一)、病因:
1、下消化道疾病:
(1)、小肠疾病:
如肠结核、肠伤寒、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空肠憩室炎或溃疡等。
(2)、结肠疾病:
如结肠癌、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菌痢、阿米巴痢疾等。
(3)、直肠与肛管疾病:
如直肠癌、直肠息肉、痔、肛裂、肛瘘、直肠肛管损伤等。
(4)、肠道血管病变:
如肠血管瘤、血管畸形、缺血性肠炎、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2、上消化道疾病与全身疾病:
引起呕血的各种病因均可导致便血。
(二)、临床表现:
便血的颜色可呈鲜红、暗红、黑色或柏油样便。
颜色的差异主要与出血部位、出血量、血液在消化道停留的时间等因素有关。
(1)、出血部位越低、距离肛门越近、出血量越大、排出越快则便血颜色越鲜红,停留时间较长则为暗红色。
痔、肛裂、直肠癌引起的出血颜色鲜红且不与粪便混合,仅黏附于粪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有鲜血滴出或喷出。
(2)、上消化道出血或小肠出血在肠道停留时间长时,因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与食物中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转为黑色,由于黏液附着使黑便表面发亮似柏油状,故又称柏油样便。
版权:
本内容手打摘录至全国盲人医疗按摩第四版教材《西医学基础》,仅保留考试所需内容。如您觉得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请扫描下图二维码对作者进行打赏,让作者有更多动力去整理更多资料供大家学习,谢谢您的浏览。
本资源为小tc学习园地xtcgzs.cn收集整理,转载请保留此内容。如您使用其进行盈利,本站将保留其追求您法律责任的权力。